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湖南、湖北、重慶、及貴州四大省份,土家族的先民與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史籍中將湘鄂西一帶土家族稱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開始用“土家”名稱。土家族最隆重的節日為趕年節,此節也是土家族眾多節日裡大家最熟知的節日,其實土家的傳統節日非常多,你還知道哪些呢?
土家族簡介
土家族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等縣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來鳳、鶴峰、宣恩、利川、恩施等縣(市),重慶市的酉陽、秀山、黔江等縣,以及貴州省的印江、沿河等縣。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唢吶、木葉、“打家伙”等。
關於土家族的來源,目前說法不一,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鳥蠻的一部;另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後)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
從秦到清的漫長歷史中,土家族深受封建王朝的影響。其發展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階段是秦至隋的郡縣制時期;第二階段是唐宋時期的羁縻州縣制時期;第三階段是元明至清初的土司制時期;第四階段是中晚清的改土歸流時期。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
趕年節
土家族趕年節時間在每年臘月二十九日,比漢族春節早一天,故名“趕年”。關於趕年的來源,有個傳說:明嘉靖年間湖廣土司調兵征討倭寇,並商定在趁敵人過年之際發起進攻,人們只好提前過年。另一傳說是倭寇要趁過年之際來進攻,人們只好提前一天過年,以防備敵人來犯。後來為了紀念這一事件,便逐漸演變成趕年。據《鶴峰州志·風俗》記載:“土戶覃、田二姓,土司時於除夕前一日祀神過年,今多仍之。”說明改土歸流以後,土家族仍然普遍保留趕年習俗。有些地方過年殺豬接祖時,要把豬放在門背後,用蓑衣蓋上,―人持刀在門角等待,若有人從門前經過,就持刀追趕,趕上了一定要拉回到家中吃一頓酒肉。過年時,堂屋用青布遮起,祭祀的飯上放臘肉、粑粑、上面插松枝、梅花,並在小竹籃內裝許多筷子。青布表示軍營,筷子表示箭,以示不忘當年戰爭的情景。有的地方飯前由家長拿吹火筒,在屋前屋後嗚嗚吹奏一陣,象征當年出征前召集兵士集合的號角。傳說當年提前打仗,邊走邊吃東西,所以現在人們吃肉要切成大塊的。三十晚上要守歲火,火堂中所燒的大樹疙瘩不能燒盡,十五日送到土地廟。初一要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則拜友鄰。節日還要舉辦擺手舞、花鼓燈等文娛活動。
打春節
打春節又稱鞭春節、三壇節,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土家族節日。時在每年立春日,人們通過節日活動,希冀能消災除邪,風調雨順,五谷豐盛。同時宣告一年的春耕農忙已來臨,應該抓緊時間做好耕耘准備。
據說,此節日起源於清乾隆年間。石柱縣衙規定“打春節”分春秋兩次,二月五日為“農民節”,十一月十六日為“報功者”。後來又合並在立春日舉行,節日期間有土戲、土地戲燈、道琴,清唱、川戲等演唱活動,還有彩亭、彩蓮船、龍燈、蚌殼花燈、舞板凳龍、獅子滾繡球等。待三聲炮響,鞭炮鑼鼓齊鳴之後,各彩隊相繼出發游行。披紅掛綠的三匹彩馬在前,由二十八人手執二十八獸的模型隨後,再依次是紙扎的彩色“春牛”,人飾的“春官”五谷倉,以及板凳龍、龍燈、獅燈、蚌殼花燈隊伍,後面是神龍乘坐的八抬大轎、轎前是捧“天印”的童男童女,轎上插滿春花。轎前兩名歌手相對演唱道白,轎後十一名“春花姑娘”隨之合唱。歌詞內容多是農家諺語、山歌、民歌、歷史典故和鼓勵人們辛勤耕耘奪豐收等。隊伍到達預定地點,在彩亭前設香案、向“神”三鞠躬後,便開始扮耕。人們給“春牛”套上犁,由成人攙扶小孩作犁田架式。香案前觀眾爭撒五谷種子。之後,“春官”高誦:”一打春牛頭,恭泰民安;二打春牛腰,風調雨順;二打春牛尾,五谷豐登。”然後把“春牛”打壞,人們爭先撕扯“春牛”殘部,搶到一片者認為會告樣如意。
三過年
湘、鄂、川、黔(Qián)邊界上土家族居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過三次年: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趕年”;農歷六月二十五過“六月年”;十月初一過“十月年”。
漢族過大年都在除夕晚上,土家族人提前趕著過年,所以叫“過趕年”。“過趕年”的晚上,寨裡燒起沖天大火,調年旗高高飄揚,男男女女圍著旺火跳擺手舞,唱調年歌,舞“毛古斯”。這種“過趕年”的爽(shuǎng)快、紅火勁兒,別有一番情調。
民間傳說,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帶,因不堪忍受官府、財主的掠(lüè)奪、欺壓,他們遷移到現在居住的地方。這裡有大樹可蓋吊腳樓,有清泉可釀“苞谷燒”(家制白酒),能夠安居樂業,值得歡慶一番。於是,新落居的土家族人就決定先過一次年。這一天是農歷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勞作,土家族人迎來了新家園第一個豐收的秋天。這樣,他們又在農歷十月初一過一個“十月年”(這自然也與他們的祖先--楚人以十月為歲首的“十月年”有關)。
四月八
四月八是土家族的另一大節日,即在農歷的四月初八或四月十八過節,有的地方分為“小四月八”和“大四月八”。過節這天,土家山寨殺豬宰羊打粑粑,親朋戚友均被請來過節,十分隆重。傳說四月八這天是牛王下凡的日子,因此,“四月八”是土家族祭祀牛王的節日,土家族為了表達對牛王的感激之情,到這一天,耕牛休息,犁耙掛起,還要給牛煮飯、喂雞蛋,主人給年送吃這些東西時,用土家語唱《祝牛王詞》,有的《祝牛王詞》這樣唱著:界上最好的是你哩,最苦的是你哩。
拖了一年的犁耙,嘴巴裡吃的是青草。
二、三月夜裡哩,落大雨像瓢倒。
主人要摸黑整田哩,火把綁在你的角上。
雷公也助威哩,吼得地皮也震動了。
主人拼命鞭打你哩,就搓的纜索已扯斷了。
看看你那架枷檔的地方,看看你拖纜索的地方。
活肉變成了死坨坨,你口裡沒有半句牢騷。
唱到這裡,主人和牛一起流淚。還有些地方把四月八當作是祭婆婆神、嫁毛蟲的日子,祈求莫起病蟲害,保護五谷豐登。
六月六節
土家地區內各處六月六節內容不同。湖北的清江流域,六月六為向王節。人們焚香燭、放鞭炮、備酒肉、祭祀向王——廪君,祈求他保佑人們在水面上航行平安。利川、龍山等地的土家人相信黑神能驅邪除穢、消災免病。六月六這天燃燒香燭,抬著披紅掛彩的黑神游行,名曰“燒黑神”。湘西嚴姓的土家人在六月六這天過年。有部分土家人認為六月六日是太陽的生日,要敬祭太陽神,祈求太陽神賜給陽光,溫暖萬物,確保豐收。有的地方又以六月六日為吃新節,人們煮酒殺牲敬神,感謝、祈禱神靈賜與豐收。
土家人的大小節日中,有些是土家人與漢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共同擁有的,但土家人卻賦予這些節日獨特的內容與風情。
七月半
土家族人過七月半,和客家不同,不是過七月十五,而是過七月十四。過七月半,主要是祭祀,也叫“趕雲南大會”。傳說,古時候由於戰亂,部分土家族先民流入雲南,終身不歸,在外亡人,成了野鬼。他們的家人對他們十分懷念,當在稻谷,苞谷等所有大秋作物即將成熟時,家人對在外亡人的思念之情油然倍增。因此,每逢七月半,先到村外向雲南方向燒香紙,深情地呼喚亡靈:“老人家,你快回來吧”邊喊邊回家,喊到家門口,在大門外面坪場再用酒肉、新鮮稻谷、苞谷供奉和燒香紙祭祀(因在外的亡靈不能進屋上神龛同祖先列位),以示在外亡靈回到家鄉“吃新”。到了傍晚,還要備辦一些稀飯,燒些錢紙拌在裡面,在大門外遠點處灑完,叫做灑“鬼稀飯”。表示在外亡靈要回雲南去了,家人給他們送些盤纏趕路,趕“雲南大會”去。
土家族人,除過上述主要的民族節日以外,還要參加過漢族的節日,但同漢族過這些節日的時間和含義上有所區別。如五月端午節,有大端午(十五日)、小端午(初五)之分,九月重陽節,有大重陽(十九)、小重陽(初九)之別等等,具有土家族人自己的特殊含義。
打糍粑節
打糍粑節是湖北省土家族民間傳統節日,於毎年農歷十二月最後一天舉行。當晚,人們聚在某家院內用樹疙瘩牛火,兒童圍火歌舞,大人則在屋甩忙碌。成雙成對的小伙子圍著石粑槽或木粑槽站定,人數兩個、四個或六個,以雙數象征吉利,他們手裡都拿著木錘,起勁春著槽裡已經蒸熟的糯米。糯米粑要一口氣打好,中途不能換人,小伙們流的汗越多,表示來年的雨水就多。糯米粑打好後,要捏成圓盤狀,男人們要拿些來獻給袓先,同時還有一碗肉、賀菜和筷子,然後燒香紙、放爆竹,行過敬神禮後,拿獻祭的最大一塊糯米粑給打粑的小伙們,小伙們必須吃掉以示對主人的尊重,然後再上另一家幫忙。誰幫得多,來年福氣就多。
調年會
調年會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節日,時間在農歷正月十五日,節期三至五天。主要活動是祭祀祖先、祈求豐收以及歌舞娛樂。如今祭祀儀式大為簡化。祭畢,歌舞娛樂。活動開始時,長號、唢吶齊奏,並鳴火槍、三眼铳等,接著是龍燈、獅子舞、彩船、蚌殼燈表演。還要表演闖駕進堂、紀念八部、兄妹成婚,遷徙定居、送駕掃堂和跳“茅谷斯”等再現歷史生活的歌舞。跳“茅谷斯”時,舞蹈者身披稻草衣,戴稻草帽邊走邊跳。晚上,請來的巫師頭戴鳳冠、身穿羅裙、手舞銅鈴金刀,在台上高聲念咒。念畢,篝火舞會開始。盛裝的青年男女在篝火旁踩起“薅草銅鑼”的節奏,表演擺手歌舞,擺手舞有大擺手、小擺手、單擺、雙擺、回旋擺等多種舞姿。過去的調年會有固定的擺手堂和調年坪。調年會期間,小伙子要向中意的姑娘討婚期,並送給姑娘一條帶尾巴的豬腿,意在好事不可斷絕,要留有尾巴。
冬月節
冬月節是湖南省龍山縣洛塔一帶土家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一月初五日舉行。屆時,人們在吳著像前,置供獻牲,焚香明燭,跪拜叩首,行祭祀之禮。當地土家族相傳,此口是本族首領吳著的忌日,吳著死於龍山縣的洛塔,因此,洛塔一帶的士家族,每逢此日,則舉行祭祀儀式,以表懷念之情。
谷神節
谷神節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舉行。屆時,人們把犁、耙、鋤和鐮等農具放在堂屋門口的正中央,然後點上香火、供上肉食和酒,全家人跪拜行禮。也有的村寨則帶上祭品到田間祭田神,還有的村寨到山上祭山神,目的都是為了祈求豐收。
女兒會
女兒會又稱婦女會,湖北省恩施、鶴峰、宣恩等地土家族民間節日。各地的節日時間不一,有在農歷五月初三的,有在七月十三的,也有在八月十五的。這天,主要是未婚青年男女趕場集會,因已婚女性也參加,故稱“女兒會”、“婦女會”。婦女們穿紅戴綠,比美爭妍,把自己所有好衣裳都穿上,長的穿在裡邊,短的穿在外邊,一件比一件短,好讓所有的衣服都被人看見。這天青年男女可盡情談情說愛,已婚女子也可和過去的情人暢敘舊情。女兒會是古代土家族青年男女沖破封建婚姻爭取戀愛自由的遺風。過去很多地方都流行,現在只有部分地區殘存。在節日裡,青年男女通過對歌、交談,彼此有情有意,然後經父母同意,即可訂下終身。
祈禳節
祈禳節是土家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三日至初七日間擇日舉行,節期為三天。屆時,全村寨男女老幼聚集於鬼堂前,殺豬置供,焚香擺酒,由掌壇梯瑪(巫師)主持祭祖儀式,以求袓先保佑,得以祈福禳災。祭畢,人們跳起擺手舞以娛神祗。隨後上演被稱為“茅谷斯”的原始戲劇。表演者身著用稻草編成的衣帽,在鑼鼓等樂器伴奏下,載歌載舞,其內容有掃堂舞、貓兒跳、磨鷹展翅、砍火畲、趕野肉、釣魚、打粑粑、學讀書、接婆娘等。
射蟲日
射蟲日是湖北省西部土家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驚蟄前一天舉行。當地土家族認為,驚蟄一過,冬天蟄伏的蟲類復活,危害莊稼,故在此前一天,要用炭灰在地上畫出弓箭的形狀,意為射盡害蟲,免遭蟲災,求得豐收。
太陽祝生節
太陽祝生節是土家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日舉行。當地民間相傳:六月初六日是太陽的生日。在很古的時候,有一次洪水過後,地面到處都是淤泥,管開天的張古老叫十二個太陽出來曬淤泥,雖然淤泥被曬干,但草木因曝曬而枯焦。張古老叫太陽回去,太陽執意不肯。一只青蛙沿著齊天髙的馬桑樹爬到天上,吞食了十一個太陽,在吞食最後一個肘,有人一棒將馬桑樹打彎,最後一個太陽被打下海去。從此就不分晝夜四季。紅冠公雞說:“我是太陽的弟弟,我去把太陽從海裡喊出來!”於是,它站在山坡上,朝著東方,引頸長鳴三聲:“太陽哥——哥!”將太陽從海裡喊了出來。由於長久沒出太陽,許多衣物發潮長霉,人們紛紛將其搬出晾曬,並把公雞喊太陽出來這一天定為太陽生日。屆時,各家各戶都要將室內的衣服物品拿出來暴曬,可以防蟲蛀,防霉爛。
嘗新節
嘗新節是雲南省賓川縣土家族民間節日,每年中秋前後,各村寨根據莊稼成熟情況,擇吉日舉行。嘗新,即品嘗新收獲的谷子。節日早上,婦女們下田捋稻谷,男子在家殺雞宰羊。所殺的豬最好是剛滿兩個月的小豬。捋來的新谷子,焙干後舂成米煮新飯。煮時,由年長者拿一碗舊米與新米同煮,表示年年有余,新米舊米接著吃。飯熟後,第一碗飯要給狗吃。傳說玉皇大帝原來是把稻谷賞給狗的,而狗又讓給人栽種,故嘗新時必須讓狗先吃,意在不忘記狗的恩德。因這天是收獲的喜慶日子,人們喜歡在這天舉辦定婚儀式。男女青年在節日這天,相邀出去玩樂,老年人則在家中對親家。如果雙方同意,便喝下互敬的米酒,定下兒女的終身大事。
牛王節
土家族牛王節時間在農歷四月十八日。節日裡,人們盛裝來到牛王廟,供酒、肉、米粑,並焚香祭祀牛王,同時放鞭炮、吹唢吶、跳擺手舞。傳說所祭祀的牛王是被玉皇大帝從天庭裡貶谪下凡來的。過去土家族過的是刀耕火種的生活,糧食無保障。有一年大旱,餓殍遍地,臭氣沖天。玉皇大帝問眾天官是什麼這麼臭,有的天官說這是凡人慶賀五谷豐收辦道場,殺豬宰羊的味兒。牛王則實報是死人屍體的臭味。同時要求下凡替民耕地。玉皇大帝同意,並說只准凡人三日一餐。牛王下凡耕地,糧食牟收後教人們一日三餐,同時與五谷神商量,讓谷物每穗結九九八十一粒。牛王回天庭秉報成績,玉帝怒訴他違反聖旨,貶他來到凡間,長期耕地,只准吃草,不准吃飯吃肉;吃草還要吃了吐,吐了吃。後來人們感激牛王耕種之恩,為它修廟,並定四月十八日為牛王節,在這一天讓牛休息,並配以精良飼料,有的人家還給牛披紅掛彩,到牛王廟殺豬宰羊祭祀。
馬節
馬節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傳統節日,時在每年農歷正月的馬日這一天。節日以跳馬舞為主要活動。所用的“馬”以松枝扎馬身,枇杷葉作馬耳,竹子作馬頭。舞時一人騎“馬”,一人牽“馬”,“馬”前一人持大刀,一人拿手旗;馬後是一項內坐判官老爺的轎子。舞蹈時,演員們演出馬跑、馬嘶、馬踢、馬打滾以及騎馬打仗、沖鋒、刺殺等動作。舞畢,便問判官:“瘟疫濕氣收走了沒有?蟲旱災害收走沒有?五谷豐收不豐收?”判官故意答錯,以招致觀眾上前“殺”倒判官。節日活動的目的是為了驅逐瘟神,以保新的一年人安谷豐。
洗神節
洗神節是湖北省鄂西一帶土家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十一月初一舉行。土家族民間信仰白虎神和大神、二神、三神等神祗,平日將其畫成神像,置於神龛上。屆時,人們身著節日盛裝,殺豬宰羊,舉行洗神儀式。先置三牲祭禮,後焚香明燭。俗稱“老師子”的男巫手持司刀和會牌,口吹牛角號招神,跳傩舞驅邪,並從地裡取出一個土罐,打開蓋子向四處揚灑,俗稱“放兵”,以祈求人畜平安,五谷豐登。隨後一群青年男女登場耍火棍,眾人載歌載舞,通宵達旦,盡興方散。
族年
族年是四川省、湖南省、湖北省交界地區土家族節日,每年農歷七月一日舉行。這一天,人們殺豬宰羊,打糍粑、打豆腐、買酒,邀請親友前來過節。青年男女則聚集在一起,嗚鑼擊鼓,唱歌跳舞。其中擺手舞最具特色,舞姿樸實:節奏鮮明,人數可多可少。現在,族年又加上了新的活動內容。關於族年來源的傳說有兩種:一說是古代土家族一位祖先,外出戍邊多年。有一次他捎信說要趕在正月初一回家過年。家裡為此通知了許多親友來家等。誰知他到家時卻已經是七月初一,家裡人又重新通知親友,並殺豬宰羊重過正月節。從此,每年農歷七月一日,當地土家族便籌辦酒席,宴請親友,逐漸形成節日。另一傳說是很久以前,有一個青年,機智勇敢,在七月一日把地主家一頭豬趕來給窮人們殺吃度過饑荒。地主帶領官兵來找麻煩,人們把官兵趕跑了。以後,人們便在這一天殺豬隆重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