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編輯:農歷習俗
納西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遷徙的一個支系。來到麗江,經常聽到一句話,這裡是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指的是納西族男人一生只做七件事:“琴棋書畫煙酒茶”,而納西女人開門也有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這就是納西族人民傳統的生活方式。納西族的民俗文化極其豐厚,你知道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嗎?

 
  納西族簡介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裡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納西族講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東、西兩種方言。以金沙江為界,西部約20萬人,內部能互相通話;東部中又分為三部份,各有土語,互相通話有困難。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人就創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東巴文和一種音節文字哥巴文,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還流傳的民間活的象形文字。用這種文字寫成的典籍稱為<<東巴經>>,中國藏有9000冊左右,世界其他各國藏有1.1萬冊左右。1957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方案,現在通用漢文。
納西族人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玉米、土豆、麥、豆類和棉、麻等。金沙江兩岸是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多,被譽為植物寶庫。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采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藥材和特產。
納西這一族名來源於古代髦人的一個部落名。其先民在晉代史籍中稱“摩沙夷”、“磨些”,意思是“牧牛人”。他們先向南遷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遷到雅壟江流域,後又西遷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們聚集在麗江、永寧一帶,先後被吐蕃(藏族)和南诏(彝族和白族的先民)所統治。三國時內部已有階級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诏(磨些诏),為六诏之一,後為南诏所滅。南诏統治者曾將上萬戶的磨些人遷到昆川地區,這些磨些人後來與白族融合。明初,不少戍邊的漢人也融合到納西族中。從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領先後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襲封建土司官職,其管轄地區基本上都已進入封建領主制發展階段。尤其是清初實行“改土歸流”後,納西族封建社會得到進一步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一定名為納西。納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產生於公元7世紀的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東巴文書寫的東巴教經典的《東巴經》,是研究納西族社會發展歷史的珍貴資料。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白沙農具會
白沙農具會,納西語稱“當美空普”,雲南省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集會,是納西族人一年一度盛大的農具及土特產品交流會。每年春節結束後的正月二十日舉-行。此時正是備耕時期。是日清晨,麗江一帶各族群眾從四面八方湧入當地白沙街,交換購買春耕所需的各類鐵、竹、木農具和本地土特產品,以及各種兒童玩具。數量之多,品種之全,是一年中僅有的。史載,明代麗江北郊白沙建有“大寶積宮”、“琉璃殿”和“大定閣”等寺廟,內供大黑天神。每年正月二十日是大寶積宮等三廟開放日,納西語稱“當美空普”,屆時要請喇嘛念經。相傳白沙農具會源於此,後來才演變為今天的物資交流盛會。
 
白水台盛會
白水台盛會是雲南省中甸縣三壩一帶納西族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八日舉行。相傳納西族東巴教祖師丁巴什羅,曾師從一藏族喇嘛,因家貧被師父看不起,丁巴什羅苦於學不到經典,便在一個夜裡,偷了經書逃到三壩鄉的一個山洞裡,邊譯經書邊傳教,創立了東巴教。山洞附近有一白水台,泉中的鈣化物經過年長月久的沉澱,形成狀如梯田的白色水台。故此這裡被東巴教徒視為聖地,每年到農歷二月八日,方圓數百裡的納西族都匯聚到這裡,燒香禮拜,祈福禳災,並欣賞奇泉。之後,大家在附近的叢林中野炊和跳舞對歌,還舉行賽馬等體育活動。
 
拜瓦哈山
拜瓦哈山是雲南省寧蒗縣永寧、拖支一帶納西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在當地的瓦哈山舉行。當地納西族認為,瓦哈山是一座男性山。山上有一個落水洞,山以其雄偉而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朝拜。相傳西藏活佛阿包奇者曾經來到這裡觀察風水,選擇了祭祀地點,並告訴當地納西族只要好好祭祀,就會年景興旺。後來,朝拜瓦哈山的人便逐漸多起來,相沿而成節日。每當這一天,人們便匯集到當地的瓦哈山,舉行祭祀活動。
 
棒棒會
棒棒會又稱彌老會,納西語稱“米拉會”,雲南省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集會,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這天納西族群眾從各地匯聚到大研鎮,進行各種竹木農具交易。屆時,馬籠頭、雞籠、犁、耙、桶、鋤等各種農家用具應有盡有。尤以適做斧把、鋤把、鐮把、錘把等的“棒棒”最多,故稱“棒棒會”。相傳,棒棒會原是佛教節日。早年間每到這天,木土司便在玉皇閣請喇嘛念經,超度祖先亡靈。清雍正元年麗江一帶改土歸流後,農民、手工業者經常在十五這天到木土司官衙門前的街道上擺攤售貨,以後便逐漸形成交流各種竹木農具的日子。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棒棒會”是納西族群眾對企圖反對改土歸流的木氏家族的一種示威和抗議。只要木土司敢行復辟行徑,人們便可隨時操起棒棒對付他。
 
嘗新會
嘗新會又稱“吃新米節”,雲南省納西族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八月的鼠日舉行。因納西語中“鼠”與“富庫”音近,故認為鼠日是一個吉祥的日子。在“富庫”口過嘗新會,意在希望來年風調雨順,糧庫富足。過節時,主婦們到田裡挑選顆粒飽滿的稻穗,回家加工成噴香的米飯,擺上好酒好菜,邀請至親密友前來品嘗,共同慶賀。飯前先用新米飯喂狗,以示不忘狗為人類帶來谷種。   ‘
 
東山廟會
東山廟會又稱“祭豬會”,雲南省麗江一帶納西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九日舉行。這天,各家庭主婦,裝一碗靑蠶豆,結伴到東山廟去燒香磕頭,祭祀廟內供奉的一木刻豬像。祈禱來年家中豬肥牛壯、家畜成群,故稱“祭諸會”。東山廟會也是男女青年們進行社交、戀愛的機會。屆時,姑娘小伙們身著自己最喜愛的服裝,三五成群前去趕會。在廟前的钋吃攤旁或路邊,男青年借口討吃,向自己中意的姑娘主動搭話。姑娘若有情,便主動介紹交談,節日後作進一步的交往。
 
祭東魯
“東魯,”納西語原意為“團”,後專指門神,雲南省納西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除夕日舉行。屆時,人們先用清水將門前的“東魯”沖冼干淨,下面鋪上松毛和杜鵑葉,上置各種供品,行祭祀之禮,以佑家人平安,六畜興旺。有的地區則在殺年豬之際,將“東魯”洗淨後塗上豬血,撒上面粉,並一邊行禮,一邊祈禱道:願左邊東神保佑,願右邊瑟神保佑。當地人認為東、瑟二神阻止妖魔鬼怪,保佑人畜平安。
此外,家庭如遇較大祭祀活動,還要請東巴將二神形像畫於木牌之上,釘在大門兩邊,以祈免災驅邪。當地民間相傳,左邊門神米利東阿普,右邊門神勒琪瑟阿仔,他倆在洪水滔天、人類面臨滅頂之災時,協助納西族祖先崇忍利恩戰勝了洪水,又幫助他與天女結為百年之好,教他學會了生活和生產本領,使納西族得以繁衍。因此後人感其功德,在家門邊各立一塊石頭,象征二位門神,將其供於大門兩邊,以便隨時祈禱。也有的傳說他倆原是善神,因是兄妹成婚之故,被罰去幫助人們守門。
 
祭風
祭風是雲南省麗江地區納西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三月擇日舉行。由於雲南省西北部高原四季多風,嚴重地影響了農業產量,當地人認為:風害是由於一些陰魂作怪才形成的。這些人有的是墜崖而死,有的是溺水而死,有的是遭獸害而死,或者被落石砸死,因為都是死於非命,所以他們的陰魂常常出來作怪。由此,人們在春季刮風時,都要舉行祭風活動,以求消除風災,五谷豐登,人畜平安。此節日現已不盛行。
 
祭龍王
祭龍王又稱龍王會,雲南省麗江一帶納西族祭祀節日,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舉行,會期五天。屆時,人們匯集到城郊象山腳下的黑龍潭邊的龍神祠,也有的就在井旁河畔,點燈燒香,供奉素齋,以祭祀龍王求雨順年豐。辛亥年以後,在“麗江商業勸工會”的倡議和組織下,改為以物資交流為主的廟會,並對各種手工產品進行評選,對質高藝巧的產品給予獎勵,促進了當地的商品交流,並吸引了昆明、大理、保山、永勝、寧蒗、華坪等地及省外的大批商旅,使得龍王會的規模不斷擴大,參加龍王會的人數多時達五、六萬。麗江自古有“花馬國”的美稱,會期,交易馬匹是一項重要活動,形成了聞名遐爾的麗江騾馬市。節日期間還組織演戲、歌舞等各種文化娛樂活動。按納西族傳統習俗,會期裡新婚女子要請親戚朋友到黑龍潭看戲,並備糖果、瓜子等招待。
 
每畢
每畢,納西語意為“祭天”,雲南省麗江、中甸一帶納西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舉行兩次,正月大祭,七月小祭。均在當月十五日前祭畢。此節日由來已久,據元代李京所著《雲南志略》載:“末些蠻(古代納西族)在大理北……不事神佛,惟正月十五日,登山祭天,極嚴潔。”據當地民間傳說和東巴經記載,納西族始祖崇忍利恩和天女襯紅葆白咪久婚不育,他們派蝙蝠和灰狗作為使者前往天國,在天神子勞阿普和子勞阿祖(即襯紅葆白咪的父母)那裡偷聽到其中的奧密,遂舉行盛大祭天儀式,而後生下三個兒子。但他們長到三歲尚不能說話。於是蝙蝠與灰狗重返天國以求神助。在子勞阿祖的指點下,再次祭天,這三個兒子才說出藏、納西、白族三種不同的話,並成為這三個民族的祖先。
祭天活動有的以一家一戶為單位舉行,但更多的是以同一家族中的幾戶、十幾戶或幾十戶聯合舉行,組成在同一場地祭天的祭天群。每一祭天群大都有專門的祭天場,祭天場用石塊圍砌而成,設有祭台,四周均有高大的長青樹,平時不准隨意進人。沒有專門祭天場的祭天群,則輪流在各家庭院中舉行。祭天的規程和儀式,各地不盡一致。有的地方在大祭時殺百余斤大豬二頭,小祭殺三十斤小豬一頭。祭祀有的分初祭和復祭兩種,且以初祭為主,復祭簡單。初祭和復祭又分生祭(用生豬肉作祭品)和熟祭(用熟豬肉作祭品)。有的地方祭天活動由全村人參加,有的地方則禁止婦女參加。
祭祀頭天,每戶出人布置祭祀場地,各家還要舉行量米儀式,再把祭米送到祭天場依次放好。翌口黎明正式開始祭天。先在祭壇前置供豬(有的地區供一大一小兩頭豬)、雞、餌塊、米糕等各種祭品,然後由東巴念《崇搬飒》等經典,講述民族歷史,祭祀天神與祖先,以祈保佑。此活動要持續四五天。祭畢,除菜、酒、湯共飲外,出、熟肉按戶或按人均分。隨後眾人頭插樹葉,列隊返回,沿途不斷高呼,以示歡樂與祝福。
 
牧童會
牧童會又稱“放羊節”、“青年會”,雲南省納西族傳統的兒童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舉行。這天家家戶戶的孩子們共同湊錢備肉,菜等好吃的東西,帶到山坡上去野餐、游玩。有些富裕人家這天還要請放牧娃吃飯,在麗江大研鎮一帶,節日這天,少女們通常和孩童們一起湊錢合買點心、水果、肉、菜等到山上野餐、聚會。故這一帶又稱此節為“青年會”。
 
七月騾馬會
每年農歷七月中旬舉行,會期十天左右,以牛、騾馬等大牲畜交易為主,稱"七月騾馬會"。七月騾馬會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傳說納西族創世祖先崇忍利恩,經歷洪水劫後余生,與天神的公主襯紅褒白邂逅相愛,沖破重重阻撓,終於成婚,在從天上返回人間時,把天宮的馬匹交易會也傳回故鄉,於是便有了騾馬盛會。古代麗江便有"花馬國"的美譽。這裡很早就與四川客商交易馬匹。用納西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經"中,有不少養馬生活的精彩描繪。麗江馬有體型勻稱、眼小有神、頸短精、肌肉發達、四肢強健、蹄質堅硬、吃苦耐勞、舉步輕巧、善於爬山越嶺等優點,馱、騎、拉均宜,不但在當地被廣泛役用,而且每年都有大批馬匹輸往各地。明代由於軍事和運輸的需要,從山西一帶引進優良驢種,與當地好馬搭配,發展了騾子。
 
春節
納西族的春節於每年農歷臘月除夕至正月十五日舉行。每當除夕,各家各戶置案擺供,焚香敬祖,行祭祀之禮,此時忌外人入戶。正月初一初二日,凡嫁出或入贅者,都必須回到父母親家拜年,所攜帶的禮物有一份豬膘、一荷包糖,幾碗油。幾天後,母家要回拜。泸沽湖一帶的納西族一支摩梭人在正月初一早晨,在主屋裡為年滿十三歲的男孩和女孩舉行“穿褲子”和“穿裙子”儀式。
屆時,人們在火塘裡燃起旺火,擺上各種供品,若是男孩,就讓其站在男柱旁,若是女孩就讓其站在女柱邊,孩童手持銀元,雙腳分別踏在糧袋和豬膘上。然後由舅舅給男孩子穿褲子,母親給女孩穿裙子。穿畢祭拜鍋莊,祈求祖先保佑其健康成長。接著由東巴念誦祝詞,祝女孩越長越美麗,找的“阿柱”(男朋友)聰明能干,種的莊稼穗大豐碩;祝男孩镯子戴不壞,麻布穿不完,一粒種子收百粒,青稞燕麥壓斷架,金銀財寶堆滿倉。摩梭人還於正月初一清晨,在自家庭院內栽種寄托全家人希望的松樹。
午飯後,全村人匯集村邊空地,燃起熊熊篝火,載歌載舞,共慶新春佳節,直到夜深方散。初二、初三是走親訪友的日子,晚輩通常帶一豬膘、茶葉、面餅、糖果、米花、美酒等作為新年禮物,贈送給長輩,長輩則以美酒佳肴來款待前來拜年者。左鄰右捨也互相宴請。青年們相邀到家裡食宿,交際廣、朋友多,被視為是光彩體面之事。節日中,招待女客比招待男客更熱情一些,在女客離去時還要回贈面餅、豬膘、包谷糖等。正月初五,各家各戶帶上米、灑、雞、豬肉以及野飲用具,結伴步行或乘馬車前往附近的溫泉沐浴,以除舊歲的塵土與不吉,干干淨淨度過充滿希望和吉祥的新年。一連幾天,各家各戶在溫泉附近拾柴燃火,宰雞做飯,野餐露宿,別具情趣。
 
燈會
燈會是雲南省麗江一帶納西族節日,每年正月初六開燈,十五日謝燈。節期中,城鎮均要舉辦燈展,互相競賽,鄉下燈會多以村寨為單位,由村中青壯年組成。人們用各色彩紙、布、絹等扎成牦牛、麒麟、龍、仙鶴、荷花等各種動植物形狀的花燈,輪流到大集鎮和各村寨表演,傳統燈會節目《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龍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等極富民族特色,深受群眾歡迎。燈會每到一處,都有大批觀賞者,給新春佳節的人們帶來更多的歡樂。
 
端午節
納西族端午節於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清晨,雲南省納西族家家要吃糖棗糯米飯,喝雄黃酒。門前插白蒿、三拫菖蒲以及兩根大麥穗。長輩給十五歲以下的孩子繞扎五色棉線,俗稱“續命線”。男孩繞左腕,女孩繞右腕。續命線需扎戴一月余,直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節最末一天,才能解下燒掉。這天集市上擺設藥攤,出售各類名貴藥材。婦女們還要繡織小香包、小錢包、布娃娃、扇套、筆套等手工藝品。
 
二月八
二月八是雲南省中甸三壩一帶納西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舉行。這天,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帶上美味食品,從附近各村寨雲集到白水潭邊歡歌跳舞,並舉行傳統的賽馬活動。這天白水潭邊歌聲、鼓聲、馬鈴聲以及人們的吶喊助威聲響成一片,氣氛熱烈、場面壯觀。傳說很久以前,深山裡有三個妖怪。一天,它們趁看管他們的守護神入睡的時候,巧妝成三個妙齡少女,混進正在山坡上唱歌跳舞的納西族姑娘中。守護祌醒後用法術判斷出妖怪的去向後,到納西族人家裡要來兩枚雞蛋,化妝成姑娘走進舞場。妖怪聞見雞蛋味後露出原形,當即俯首就擒。守護神感激納西族送蛋助他擒拿妖怪,在山坡上變出一潭清泉,並讓人們每年春初百花盛開的時候到潭畔歌舞娛樂,遂有了此節日。
 
火把節
納西族火把節於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是雲南省麗江一帶納西族火把節。節日裡,人們白天唱調子,進行社交活動,並舉行斗牛、摔跤等娛樂活動。晚上,家家戶戶在門前點燃經過精心裝飾的高約二三丈的粗大火把。青少年們手擎小火把,竄田埂、繞山路,邊歌邊舞,直到深夜。有些地區的納西族節日晚上還在村中廣場內燃起大火,人們圍火而歌,通宵達旦。
關於火把節的由來,納西族有這樣的傳說:玉皇大帝在天上過得厭倦了,想看看人間的生活,便命天官打開南天門。他看到人間青山綠水、百花開放、牛羊肥壯,人們安店樂業,笑語歡歌的景象後頓時心生殺機,急令掌火的紅臉天神下凡燒毀人間。紅臉天神來到人間,看到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人類血汗的結晶,而且人們心地善良、情操高尚,不忍燒毀。於是回天府謊報實情。玉皇大帝發現被騙後,斬了紅臉火祌。又派另一員大將去燒人間。同樣,這位大將也不願違心地焚毀人間。便出主意讓人們連續三夜點燃火把,迷惑玉皇大帝。時值得六月二十丘至二十七,玉皇大帝看到人間一片火海後,便安然睡去,人間終於免除了一場劫難。納西族人民為了紀念兩位有功於人類的天神,每年這時都要點燃火把。於是逐漸形成人們歡慶勝利、祝願人間大地更加美麗、更加昌盛的火把節。
 
祭山神
祭山神是雲南省麗江一帶納西族祭祀節日,每年農歷三月擇日舉行。屆時,由專門的守山人主持儀式。守山人要用炒面捏成各種蛇、蟲,平放到簸箕內,再到田裡挖起一土塊,插上寫有東巴文的木牌,用幾尺白布,請人繪上圖案,然後請東巴念經。念畢,將上述各物一起放到山頭上,意在祈求山神保佑人畜平安。
 
祭祖節
祭祖節又稱祭鍋莊,雲南省納西族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內擇時舉行。永寧一帶祭祀活動有兩種:各戶輪流作祭和集體舉行。各戶輪流舉行時,在院內放三張小桌,擺上酒、茶、雞、肉、粑粑、柑桔、梨、―核桃和瓜子。桌子上方插排成三行四列的十二根青桿樹枝,枝旁放一顆石子,青桿樹枝前插一根剝了皮的一米高的白楊樹。這些樹枝分別代表天、地、山神和祖先。儀式由巫師主持,另有兩男助手。殺豬後把血塗在樹枝和石子上,並放少量生豬肉作初祭。巫師每念一位袓先名字,助手放一點肉在祭盤內,念完一代祖先則放一大塊肉。
祭畢,把楊樹枝、三棵青桿樹枝和全部石子以及部分祭品拋到院外,讓野禽吃祭品。其余青桿樹用石頭壓在正屋房頂上,枝梢朝北以示紀念北來的祖先。最後,在場者分吃祭品和其它食物。集體祭祀,有的是各戶把豬抬到固定地點,巫師念各代祖先名字,然後將每頭豬的一只耳朵割下並剪一點毛,作初祭。當場殺了豬,巫師割每頭豬脖?肉一塊,烤熟再祭祖,祭後分食。最後炒肝再作三祭。有的則殺了豬,各自帶一點血、肉、腦和酒、十三個飯團,到家族中輩份最高人家共祭,之後會餐。
 
清明節
納西族清明節於每年清明日雲南省納西族均要祭祀祖先之靈。麗江、中甸一帶納西族,祭祖儀式在各家天井內舉行,但只祭祀曾袓父母、袓父母和父母。屆時,在地上插三根白栗樹,並在樹前安放三個石頭,代表所要祭祀的袓先,然後燒香點燭,擺上酒、肉、飯、茶等供品。祭祀分生祭和熟祭兩道程序。祭祀活動由東巴主持。東巴口念返魂經,全家男女老幼向代表祖先的石頭磕頭祭拜,每念到祖先名字時便敬酒獻飯。在麗江大研鎮一帶,這天上墳祭祖的祭品均為素食。祭畢,要在墳前燃篝火,燒烤糯米粑粑吃。當地在這天還有插柳、放風筝等習俗。
 
送寒衣
送寒衣是雲南省麗江一帶納西族民間祭祀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至十五日間擇日舉行。屆時,家家戶戶帶上祭祀物品前往墓地,給祖先送“寒衣”過冬。人們到墓地後,先在袓先墓前供丄一碗飯,四至六碗菜,然後焚化寒衣讓祖先安度冬天。當地納西族人非常重視送寒衣活動,如果有的人家不前往墓地送寒衣,便被視為忘祖,並受到公眾的譴責。
 
牛馬年
牛馬年也叫“小年”,雲南省寧蒗縣永寧地方納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二月十一日舉行。節日這天,家裡老人要贈給牧童們新衣新褲,以及一只豬前蹄、兩根肋骨和水果、面餅、雞蛋、糌粑、酥油等節日禮物,作為他們勞苦一年的酬謝,代人看守牛羊的孩子,這天也能從寄宿戶那裡得到同樣的食物。節日,老人和牧童以村寨為單位,集體到山坡上栽松樹、祭拜天地鬼神。祈求神靈保佑納西山鄉來年風調雨順、水草繁茂、牛肥馬壯、五谷豐收、萬事順利。這天,人們還舉行傳統的“跑罐子”賽馬活動。最先到達目的地的騎手將有幸喝到頭一罐美酒。有條件的地方,這一天還要組織孩子們看電影,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女神節
女神節是雲南省泸沽湖一帶納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方圓百裡外的納西族群眾,身著節日盛裝,或騎馬或步行到獅子山麓的女神廟前。屆時幾家或數十家人共同燒起一堆松毛,人們不斷往火中扔灑糌粑、鮮花、蜂蜜、酥油和奶渣等祭品,祭祀眾神之主“干木”女神。祭畢,合家團坐,共進野餐,而後,進行唱歌。賽馬、蕩秋千、跳鍋莊等傳統文娛活動。部分青年繞山一圈,一路縱歌。民間傳說獅子山是女神“干木”的化身,“干木”是眾山神之首。她不僅管轄著周圍大大小小的男山神,過著“阿注”婚姻生活。同時還主管著這一地區人口的興衰、農業的豐歉、牲畜的增減以及婦女的長相、婚姻和生育等事務。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各山神要到女神身邊聚會娛樂,接受祝福。因此,每到這一天,居住在泸沽湖一帶的納西族,也要會集到獅子山唱歌跳舞、祭祀女神,祈求她保佑人丁平安、農業豐收、畜牧興旺、百事順利。
 
潑灰節
潑灰節又稱立夏節,雲南省納西族傳統節日,每年立夏日舉行。納西族群眾認為立夏一到,躲在洞穴中的蛇蟲陸續出洞了,為了防止毒蛇害蟲進屋,立夏這天各家在房屋四周撒上灶灰。民間傳說,遠古時代,龍和人類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兄弟分家時,天父地母把陸地分給人類,把水域分給龍。陸地萬物生存的水源由龍控制,人類必須小心祭祀龍、祈求賜福才能生存。大象山裡住著一個山主,因為虔誠祭龍,他的牧場風調雨順、牛羊肥壯。一次,山主向龍精靈變成的彩鏈蛇撒灶灰、吐唾沫而得罪了龍,結果天地干裂、災害連年。從此,人類知道毒蛇害怕灶灰,於是每年立夏日便在住地四周撒上灶灰,避免蛇蟲進屋傷人害畜,後來便形成了今天的潑灰節。
 
麒麟舞會
麒麟舞會是雲南省麗江一帶納西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除夕至正月十六日舉行,節期約半月。麒麟舞為雲南省麗江納西族大型民間舞蹈,該舞布局以麒鱗、鳳凰為主,以各種動物為輔。演出道具用竹子編成,上用棉紙糊裱。演出事宜由一村或幾村聯合籌備,演員皆為訓練有素者。除夕之夜,人們圍坐在空場周圍,空場中央置一方桌,四周燃起各種花燈,在鑼鼓和鞭炮聲中,演出開始。先由“阿普壽星”開場,祝人壽年豐。第二場,雲蒸霞蔚,花馬奔騰,祝賀新年。第三場,鹿鶴同春。第四場麟鳳呈祥,取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彩頭。最後,夫婦牧牛,取六畜興旺之意。在正月十六日夜晚,舉行盛大送麒麟儀式,將演出所用道具全部焚化,以示麟鳳返回天國,來年新春再度佳節。此節日習俗近年日盛。
 
請哦美
請哦美即請谷神,雲南省麗江、中甸等縣納西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秋收時節舉行,相傳從前谷子種下就不必管理,成熟後自己就會回家。有一年秋天,成熟的谷子到姆美咪家來叫門,正在試新衣的姆美咪答道“倉還滿,谷子沒處裝。”誰知從此谷子再也不自己回來了,人們久等不來,到田裡一看,一株谷子都不見了。姆美咪知道自己做了錯事,於是歷盡千辛萬苦來到谷神居處,谷神被她的誠意所感動,給了她谷種,並教她耕種,囑咐她回去時要一路喊著谷魂。姆美咪依谷神所言,回到家時已氣息奄奄,她把谷神的話又給大家復述了一遍,就閉上了雙眼。人們按照她的話,每年秋收時都要迎谷神,喊谷魂。
中甸縣三壩與麗江縣的納西族過法有所不同。麗江的納西族叫“祭哦美”,揚完場後,請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到收割的主人家,在堂屋的香案前供上幾穗大谷穗和勞動工具,細說它們的功勞,然後手執青竹杖,唱贊頌哦美、歡慶豐收的“瑪達”調,然後把谷粒劃成一條龍,邊舞邊唱繞場一周,再到谷倉前,贊倉神,隨後又舞到火塘邊,把手杖搭在門頭上,以示驅邪,最後,老人坐到床上,邊飲酒邊贊美勤勞的主人、熱心的鄉親。收谷粒時,從頭收起,表示糧食像長龍一樣不斷地流進了倉裡。中甸的納西族在准備揚場時,在場院擺好供品,點上香,人們一邊從糧架上取谷捆,一邊唱喊哦美的調子,請哦美到家裡來。揚完場,把谷粒堆成一條長龍,在龍頭前擺供上香以敬哦美。入夜,再把供品分給揚場者吃,據說這樣能使哦美高興,明年才會豐收。
 
三朵節
三朵節又稱北岳廟會,雲南省麗江一帶納西族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和八月的第一個屬羊日舉行。這天,人們要到三朵廟裡祭拜本民族最高的保護神三朵。祭品有整豬、全羊、雞、魚等,祭祀儀式相當隆重,參加人數之多,在麗江所有寺廟中國不多見,關於三朵和三朵節的由來,清代早期著作《乾隆麗江府志略》下卷六中有這樣的記載:“麥琮(宋朝末年納西族首領)常游獵雪山中,見一獐,色為雪,以為奇,逐之變為石,重不可舉,獻獵人所攜石祝之,又舉,其輕如紙,負至今廟處(舊址在府城北三十裡的北岳廟處》,小憩遂重不移,因設像立祠祀之,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由麗江路敕封雪石北岳安邦景帝。肘土府木氏與吐蕃戰,神屢現,白袍將跨白馬助陣。萬歷間重拓殿宇,鑄大鼎大鐘以記其事,至今每歲二月八日土人祭賽祈禱多驗。”如今麗江縣政府將三朵節定在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此時,離廟不遠的玉峰寺萬朵茶花競艷,四方游人還去賞花,並舉行各種娛樂活動。
 
燒包節
燒包節是雲南省納西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十三、十四日兩天舉辦。十三日要行“接祖”儀式,屆時,全家男女老幼一齊跪在大門口,由家長依次喊念祖宗三代的名字,請他們進屋上樓接受祭拜。然後到堂屋祖宗牌位前焚香磕頭,並祭供用水浸泡過的小麥粒、海棠、花等物品。祭畢,將祭品倒人河中。十四日太陽落山時,家家戶戶到村外固定的“燒包場”燒掉用彩紙剪扎而成的衣物、家具等,俗稱燒包送祖。木氏家族要推遲一日,即在十五日送祖。節日中,已出嫁女兒需攜帶糖果食品等禮物回娘家“見祖”,並參加全部祭祀儀式。麗江一帶的納西族還在夜晚舉行放河燈活動,以求驅除妖魔,吉星高照,平安遂順。
 
轉山節
轉山節是雲南省寧蒗縣永寧一帶納西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舉行。屆時,當地民眾身著節日盛裝,帶上美酒佳肴,前往泸沽湖畔的格姆山(又稱獅子山)祈禱,然後舉行跑罐子等文娛活動。跑罐子具有體育競賽性質,賽前先選擇一塊較為平坦的場地,前端置一罐美酒,參賽者在場地另端排成一列橫隊,待起跑令發出,大家奮勇爭先,先達終點者可將酒雉抱起,以示優勝,故稱“跑罐子”。
當地民間相傳:古時候格姆山下有一位善織麻布的美麗姑娘,把所見到的花草美景都能織進麻布,有一位男神為之傾倒,於是在七月二十五日這天用狂風將她卷上了天,永寧一帶人因此而驚慌無比,後來男神放了姑娘,但姑娘已無法再回人間,遂變成一位女神,飄忽在格姆山上,當風暴或野獸來臨時,她便呼喊向人們告警。以後人們每逢這天都要來到格姆山下,行祭祀之禮,祈求女神保佑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