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拉祜族的節日和風俗習慣

拉祜族的節日和風俗習慣

  編輯:農歷習俗
拉祜族是雲南特有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動海、西盟等縣。拉祜(hù)族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為“獵虎的民族”,拉祜族人民擁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和風俗習慣,你都了解哪些呢?一起來感受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拉祜族的民俗風情吧!

 
  拉祜族簡介
 
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羌人系統,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匯,“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拉桔族地區屬於亞熱帶山區,以農業為主,1950年以前,拉祜族社會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區已發展到地方經濟;有的保存著土司制度的殘余;瀾滄西南部,孟連、滄源,耿馬和西雙版納等地的拉拈族都是被傣族封建領主所統治,保留原始公社制的殘余。
拉祜族有自己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的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間文學也極為豐富,傳統的樂器有“蘆笙”和“三弦”。拉祜族除種植糧食以外,還大力種植甘蔗、茶葉、咖啡、橡膠。創辦了煉鐵、農機、采礦等,其中瀾滄鉛礦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業。
 
拉祜族的節日
 
安賀別賀
安賀別賀節又稱“卡臘節”,是雲南省南部地區拉祜族苦聰人的傳統節日。拉祜族每逢農歷正月初三日舉行,節期一天。屆時,每個村寨選擇一棵椎栗樹作為崇拜的“卡臘’的化身。
節日清晨,男子們早早起床,帶上打獵工具,相約上山,婦女們在家准備各種食物。傍晚,出獵回來的人把獵獲物放在“卡臘”面前的平地上,婦女們則把准備好的臘肉,蔬菜和黃糯米擺在旁邊,小孩子們提來盛滿辣酒的葫蘆,姑娘們用竹筒背來清涼泉水,大家共同做飯。飯菜做好後,先擺放在“卡臘”面前。請寨子裡最受尊敬的老人主持祭祀儀式。村寨裡的所有男子依年齡大小排成一排,各人手捧一小竹筒酒。女人們站在後面。大家面朝“卡臘”肅立。當主祭人宣布吹牛角時,男子們把酒高舉過頭,躬腰一飲而盡,並跟著主持者高聲贊頌“卡臘”的功德。接著主持人又請寨裡身體健康,兒孫滿堂的老人給孩子們拴線。女孩子用綠線拴於右手腕,男孩子則用紅線拴左手腕,祝願孩子們茁壯成長。
之後,大家圍攏在一起就餐暢談。傳說苦聰人的祖先原來不會種莊稼,一次一個名叫卡臘的小伙子看見畫眉鳥和犁哈鳥在啄食各色粒籽,他把這些粒籽撿回來種上,秋天收獲的時候,金黃的是谷子,紫紅的是高粱、黑亮的是荞子。卡臘請鄉親們共餐一頓後,把種子分給他們,從此苦聰人開始種莊稼。卡臘死後,人們十分懷念他,認為他是解救苦聰人的神仙。傳說他在正月初三去世,因此,人們在每年的這一天舉行祭奠活動,並沿襲至今。
 
哈巴節
哈巴節,拉祜語意為“月亮節”,又稱月圓節。拉祜族民間傳統農祀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舉行。拉祜族認為:月亮神為人們分出了每年的耕種節令。因此,每逢八月十五月圓之時,人們則舉行祭月儀式。屆時,將精選出的南瓜、黃瓜、谷穗、水果等祭品,置於竹篾編的桌子上,抬至寨後祭山祌的地方,祭獻月亮。哈巴節既是拉祜族祭祀月亮神的節日,也是慶豐收的節日。因此,在祭祀儀式後,全村寨男女老少,載歌載舞,慶賀五谷豐登。在一些信仰佛教的拉祜族村寨,人們則要前往村寨內的佛房過哈巴節,屆時,由“扒母八”(佛爺)在一間房內掛一幅“亢笆”大白布,上繪月亮,下置供桌、香台等。傍晚,人們帶著鮮黃瓜、芭蕉、甘蔗、菠蘿、石榴等來到佛房,將各種供品剝好後置於供桌上,然後焚香燒紙,並由佛爺念經祈禱,祭畢,人們匯聚在歌場上,唱歌跳舞,在賽歌活動中獲勝者,可獲得“戛木可”(歌手)的稱號。青年男女也借機互敘情愛。
 
接谷神魂
接谷神魂是雲南省拉祜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歷二月擇日舉行。屆時,人們邀請村寨裡十二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家中跳飯魂舞。這十二人中,有一人領舞,一人吹蘆笙,一人吹直箫,其余人分別手持甑、升、斗、瓢、碗、酒、谷子、玉米、肉塊等物品,圍著一張事先擺好,上置飯菜及酒甕的桌子翩翩起舞。他們先從院中跳至堂屋,再從堂屋抬上桌子跳至樓上,認為這樣方可把谷魂接回。每年二月人們接谷神魂,是為了祈求谷神保佑五谷豐登。
 
苦聰年
苦聰年是雲南省拉祜族支系苦聰人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苦聰年歷史悠久,根=據清代光緒年《普洱府志》所載:“苦聰人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為歲首,至期烹羊豚祀先,醉飽歌舞”。新平、鎮源一帶的苦聰人,在苦聰年這一天,各家家長於清晨手持一只活雞,前往自家田中,用石塊搭一石台,架起一個“梯”,鋪上松毛,插一株栗樹枝,隨後殺雞,將雞血淋於石台四周,口誦祈求五谷豐登的禱詞。誦畢,摘下成熟的谷穗和包谷連同雞一起帶回家中。夜晚,家長在家中殺雞,在倉龍台上置三只雞翅膀、米酒、新谷和香燭等,祭祀谷神,以祈豐收。然後,人們載歌載舞,歡度新年,有的手持火把到田間,撒松香驅惡迎善,有的在田坎周圍燃起火把,將枯松柏木粉撒在火把上,取消災滅禍之意。其他地區的苦聰人,在這一天殺豬宰羊,祭祀祖先,在全家聚餐後,全村寨人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盡興方散。
 
庫扎節
“庫扎”亦譯“扣扎”,拉祜語,意思是年節,是雲南省西南山區拉祜族傳統節日。每年傣歷三月或四月初舉行,為期四、五天。
節日頭天清早,當村寨外傳來火槍的響聲時,大家便聚集一起,在铓鑼、象腳鼓聲中,唱歌起舞、並奔向寨門迎接親人回家過節。當提著酒肉、糯米粑粑等各種食品的親人快到寨門的時候,由村中負責管理宗教事務的“安占”的妻子及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向來客敬酒和往身上撒米,表示吉祥如意新年快樂。進入寨門後,先到“安占”家,向“安占”磕頭祝福,然後唱歌跳舞。
狂歡之後,各自回家。早飯後,各戶在家長的帶領下,一人拿著一根畫有各種圖形的標竿,一人手持火槍,兩人抬著裝有豐盛食物的籮筐,來到寺廟門前平壩處集中,大家把食品放在一起,開始各種節日活動。先由男子們一個接一個的朝深山峽谷放槍。剎那間,山谷裡硝煙彌漫。爾後由一長者帶領拿著標竿、捧著食品,敲著铓鑼的隊伍,沿路撒米,並發出“煞、煞”之聲,繞村寨或寺廟轉幾圈,然後進入寺內,豎起標桿,進行隆重的獻祭活動。儀式完畢,男孩子打陀螺,婦女們蕩秋千。
夜晚,青年人到各家巡視並在門前放槍、潑水、以示人們快到寨中廣場聚集。待全寨人到廣場,便開始唱歌跳舞,往往通宵達旦。節日第三天,全寨要過年宴。來人各自攜帶一包飯、一罐菜、一瓶酒、一點肉,聚集在一起,按性別分在兩個火塘裡舉行,男在右側火塘、婦女在左側火塘。宴會開始時主持人要致詞,慶祝過年,並祝新的一年人人健康,莊稼豐收,六畜興旺,彼此間進一步的團結,飯後人們還要討論寨中的公共事務。
 
拉祜大年
拉祜大年是雲南省拉祜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日至初四日舉行。每年入秋後,人們就著手准備過大年所需各種物品。婦女們趕制各種服飾,男人們外出狩獵獲取各種山味,青年男女紛紛制做蘆笙、口弦、荷包,兒童們做“陀螺”,搓麻線。
臘月二十六日起,清掃室內外衛生,並殺豬烤肉,在寨內栽植青松,掛上芭蕉等祭品,祭祀天地之神,以祈來年五谷豐登。除夕夜,各家各戶舂制粑粑,然後合家共食。舊時,有的村寨在除夕夜全寨聚會,食用“梯鲊梯奪”,(團結飯〕,由“卡些”(寨頭)祝願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隨後,各家給牲畜喂年飯,在農具上粘各種節令食品,以示犒勞同慶。午夜,各村寨嗚放火槍、火炮。
初一日子丑之交,青年人手持各種汲水用具,在火槍、火炮聲中,奔往山泉,去搶“新水”。當地人認為:最先搶到新水的人家,今年稻谷會首先成熟,第一個搶到新水者,可交好運。取回“新水”,先赕佛敬祖,然後作為老人的洗臉水。老人要為年青人唱詞祝福。早餐後,老人攜粑粑前往“卡些”家拜年,後,各家各戶互相拜訪,祝賀新年。人們再聚集到寨場上,有的跳蘆笙舞,有的丟荷包,有的打“陀螺”盡興方散。初一日,不准外人人寨。初二日,才可走親訪友,互相祝賀新年。
屆時,長輩為晚輩唱祝詞,拴紅線。過去,各村寨在節日期間,擇日舉行“蘆笙會”,吸引來四方鄉民。蘆笙會伊始,“卡些”手端篾桌,上置裝滿籽種的篾籮為前導,然後是老人組成的蘆笙隊,最後是群眾。在“卡些”致詞後,人們跳起蘆笙舞,舞畢,各家前來領取盛在篾蘿內由跳蘆笙舞所孕育的“神種”,然後將其拌在自家種子裡,以祈五谷豐登。
 
拉祜小年
拉祜小年是雲南省拉祜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九日至十一日舉行,節期為三天。當地民間相傳:舊時因男人出獵或遠征,不能按期返家過年,女人們為了犒勞男人而再過“小年”,所以有大年是女年,小年是男年之說。在初八夜晚,各家各戶開始舂粑粑,作為節令食品。屆時,全村寨人聚集在一起,舉行跳取“神種”的活動。當地人稱正月十二日為“滿年”,意為到這天節慶活動基本結束。
 
端午節
拉祜族也有過端午節的習慣,雲南省南部的拉祜族,端午節這天盛行種樹種竹。傳說端午節這天是撒在田地裡的包谷種子脫離谷殼的日子,也是種植樹木最容易成活的日子。據說這天種樹,即使是將樹枝倒插在土裡也能成活,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在這天到房前屋後或村寨旁種植樹木,芭蕉等,這天禁止亂砍任何植物。有些人家還在這一天備辦灑肉,宴請親朋好友。
 
火把節
拉祜族的火把節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屆時,每家每戶都要殺一只雞,准備好豐盛的佳肴,天黑時進行祭祀。之後,家家戶戶點燃松明做的火把或蜂蠟做的蠟燭。男女青年們則在篝火旁載歌載舞,盡情歡唱。
拉祜族火把節的由來有兩個傳說:一說很久以前,在拉祜族居住的勐糯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長得奇形怪狀,專門吃人的眼睛。善人生得相貌端正,性情溫和,專門做好事。後來善人在一只沒有角的山羊頭上安了一對蜂蠟做的角。晚上,善人點燃了兩支蠟角,山羊就跑到勐糯山上,兩支蠟角像火把一樣把一架山都照得亮堂堂的,山羊在山上亂跑,狀如山上到處都有火把,於是把惡人驚跑了,人們才得以安生,時值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從此,每逢這天,家家門前點燃火把,以示敬善人、除惡魔。另一傳說是,天神厄薩要拉祜人每年向他上貢,機智勇敢的拉祜人扎努扎別帶領人民反抗,因此觸怒了厄薩,厄薩便把天變黑,把太陽、月亮、星星和其它能發亮的東西藏起來。天地黑暗人們不能耕種,扎努扎別就教人們用松明和蜂蠟綁在牛角上照明耕地,莊稼依然長得很好。為了懷念扎努扎別為民造福的功績,人們每年六月二十四這天都要點燃松明火把和蜂蠟燭,天長日久便成為火把節了。
 
祭祖節
祭祖節是拉祜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舉行,屆時,各家各戶在室內神桌一側擺上一張竹篾桌,其上按逝去祖宗的牌位置芭蕉、菠蘿、桃子、石榴等祭品若干份,並殺雞獻飯,焚香燒紙,行祭祀之禮,請列祖列宗返回家過節。祭儀由家長主持,祈求袓宗保佑全家平安。七月十五日晚,各戶再次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祭畢,將所用祭品移至寨外僻靜處倒掉,節日遂告結束。
清明節
拉祜族人民也過清明節,屆時,家家戶戶要准備酒飯,到本家族的墓地掃墓。到墓地後,首先要清除墳墓上的雜草,並加培新土。整理完畢,將帶去的飯菜擺在墓前,便殺雞悼念亡魂。祭祀完畢,凡參加掃墓的人圍坐在墓前進行野餐。各家凡有立碑,遷墳事宜,均在這天進行。掃墓回來,特別是遇有立碑或遷墳之類的事,還要請客吃飯。
 
新米節
新米節是雲南省拉祜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底至八月初舉行,具體日期不定,誰家谷子先熟,誰家就先過節。過節那天,主人把谷穗掛在正門上,遠近的親朋好友要攜帶禮品前來向主人祝賀,主人要備宴席款待客人。吃飯時,臨時在堂屋擺一張神桌,上擺谷穗,點燃香火。將雞肉、米飯、瓜豆等食品放在神桌上祭祖先。堂屋正中另擺一桌,宴請老人和村外來的客人。飯前由持家男人先給狗盛一大碗飯。開飯時主婦給客人倒酒,並推一老人祝酒詞。席間主客互祝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飯後,全村老少集中在某家院子裡或曬場上,男女青年吹奏蘆笙,跳起象征耕種、收割、舂米的優美舞蹈;姑娘們著盛裝,攜手圍成圓圈,踏著蘆笙的節奏,甩手漫舞,有的則敲起象腳鼓、打著铓鑼。姑娘和小伙子利用跳舞的良機,尋找意中人。老人們則聚在某家的竹樓上,喝酒、咂煙、共敘家常。
到了晚上,全族的男女青年,在打谷場上,把火燃得旺旺的,手牽手圍成圓圈,通霄達旦地歡跳蘆笙舞。傳說遠古時候,拉祜人不知道種谷子,只靠采摘野菜野果和狩獵過日子,生活很貧困。是天神厄莎教會了他們種谷子。為了感謝天神厄莎,拉祜人當新谷成熟時,便用火將谷子烘干舂成米,待煮出香噴噴的新米飯後,便盛一碗敬獻給天神厄莎,並舉行各種娛樂活動慶賀新米成熟,五谷豐收。
 
獻地谷
獻地谷是雲南省拉祜族支系苦聰人民間祭祀節日,每年旱谷播種完畢舉行。屆時,當地農戶紛紛來到田地裡祭獻地谷。先在篾笆上置米、鹽、酒等祭品,由家長主持,行祭祀之禮,以祈谷物豐收。祭畢,返家再祭。在室內香案上置酒、鹽、米、谷子等祭品,將一些茅草、雞毛拴在竹竿上,並插在室內地上,由家長祈禱,以求五谷豐登,人丁興旺。
 
拉祜族的風俗習慣
 
拉祜族的日常生活習俗
每逢節日或過年,家家都要赕佛和敬祖。在各種祭祀,屆時要洗澡、換衣,在專人指揮的“三鳴炮”儀式獻祭品後把祭品分到各戶,以保證各家各戶都能得到“福分”。
拉祜族中的苦聰人在狩獵時,習慣將獵獲的獸頭獎給第一槍射中者,前腿獎給發現獵物的人,剩下的肉,人均一份。
若有客至,都要敬酒獻茶。獻茶時,一般第一碗主人喝,第二碗敬客人,以表示真誠,茶水中無毒,讓客人放心。
 
拉祜族的婚俗
 
拉祜族青年男女婚戀和社交比較自由。婚嫁的當天,男女雙方都要殺豬,男方要把豬頭送到女方家,然後破成兩半,一半仍要帶回;女方家的豬頭也是如此,以表示骨肉至親、“新婚和合”。拉祜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有到妻方居住3年的習俗。夫婦不睦,可請人出證,燒斷絲線,即可離異。
 
拉祜族的食俗
拉祜族過去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主食當地生產的大米和包谷。喜用雞肉或其他配料加大米或包谷做成稀飯,有瓜菜、菌子、血、肉等各種稀飯,其中雞肉稀飯為上品。
拉祜族日常喜歡將菜、肉及佐料和水放入一段鮮薄竹筒內煮熟,既有竹之清香,又保持原有肉菜的香味。拉祜族烤肉別具風味,大都獵獲的野獸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葉將肉包住埋入火中,燒熟而食。烤肉香脆可口,佐以麻辣佐料後還能開胃。獵獲物的下水和雜碎,就地燃火,放入竹筒內煮熟分食。在開膛剖肚時,中年人喜歡用手捧喝熱氣騰騰的“護心血”,據說獵物的護心血有補血消除勞損的妙用。
拉祜族不僅會腌菜、腌肉、磨豆腐,還會釀酒。在民間,男女均嗜飲酒,並有在酒和肉上不分彼此的習慣。平時喜飲烤茶,烤茶是將大茶入罐烤至焦黃,待香味飄出後對入水稍煮即飲。
典型食品主要有:松鼠干巴、干糁、香草烤牛肉等。
 
拉祜族的服飾
拉祜族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多穿黑布開襟長衣,衫長到腳面,開岔至腰部,衣領和開岔處都鑲銹彩色花邊和銀泡,下穿長褲。西雙版納有的婦女剃光頭,包黑包頭巾,戴大耳環,胸前佩掛“普巴”(大銀牌)。男子穿黑色對襟短衫,下穿寬大長褲,外出佩刀,既是生產工具,又是自衛武器。
 
拉祜族的居住
拉祜族的住房富有濕熱地帶建築特色。傳統的住房有木樁竹樓和落地式茅屋兩類。木樁竹樓按建築規模的大小分為兩種,一種是供個體家庭居住的小型竹樓,樓下關養牲畜及堆放柴火,樓上用木板或竹笆隔成兩間,前間設火塘,火塘上方掛一“炕笆”,供烘烤糧食及防火之用,後間為臥室。另一種是供大家庭居住的大型竹樓,即“長屋”。瀾滄縣坎卡乃、南段一帶的長屋最大面積達300平方米左右,一般在100平方米左右。樓上正面設有走廊,但無窗子,從正中或兩側開門。室內按小家庭的多少隔成若干間,每間住一個小家庭。在正對住房的過道上設有火塘及大鍋,供小家庭開伙之用。長屋旁建有糧倉,糧倉內亦分為若干格,每個小家庭使用一格。大型竹樓和小型竹樓的樓上均設有一曬台。
 
拉祜族的喪葬
古代拉祜族盛行火葬,明、清以來大部分地區改為土葬。
成年人死,不論男女均須鳴火槍,一是報喪,二是為死者靈魂開路。屍體先用清水擦洗,再用白布包裹後入棺停於堂屋,棺前擺放死者生前的生產、生活用具,並供一碗米,米上放一雞蛋(用於選墳址或火葬地點)。屍體在家停放的時間,老年人一般停三天,其余則於當天或次日出喪。出殡前,巫師要為死者唱喪歌,敘述死者從生到死的人生歷程,對死者生前的為人多加稱頌,並反復念誦靈魂返回祖先居地的路線及地名,以使亡靈牢記。
保持火葬習谷的村塞均有一公共火葬場,多選在村寨旁的林邊平地。具體的火葬地點用蛋卜法選定,在雞蛋落地摔破處挖一淺坑,內架木柴,屍體置於其上。木柴按井字形狀層層架起,層數視死者性別而定,男性八層,女性九層,據說是因為男人的肋骨有八條,女人的肋骨有九條之故。最後由巫師或老人點火焚化。屍骨的處理各地略有不同,有的地區不掩埋骨灰,有的稍事掩埋。死者生前的生產生活用具或火化,或置於屍體焚化處。
實行土葬的村寨也有公共墓地,墓址也靠蛋卜法選定。葬式有仰身直肢,也有側身屈肢,頭向東方。葬畢,參加葬禮的人帶一碗米到死者家中吃喪飯。
不論是火葬還是土葬,下葬當天,全村停止生產,各家不舂米,以示對死者的哀悼。
對被殺、自殺、摔死、淹死及被野獸咬死等非正常死亡,一般在其死亡處就地火化或埋葬,不舉行葬禮。
 
拉祜族的禁忌
生產禁忌:每月初一、十五、三十早晨不舂米、不耕作。父母親的忌日,不播種。村中死人,全村停止生產1天。
交往禁忌:大年初一不准外族人進寨,住在家中或接近寨邊的客人也不准走,而是用好酒好肉款待他們,節後放行。外來男女不能在同一房間住宿。
待客禁忌:主人殺雞待客,客人不能主動拿雞頭吃,如主人拿給客人吃時,客人要接受,不得推辭或轉讓給別人。
其他禁忌:禁止打狗殺狗。生孩子不滿3天,不許外人進入。舊歷正月布谷鳥叫時不能結婚,認為碰到布谷鳥,結婚不吉利。外人不得隨意撥弄火塘,不得從火塘上跨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