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簡介
滿族是歷史影響尤為顯赫、人數眾多的中國數民族之、滿族是唯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
滿族歷史悠久,其淵源可上溯到公元前商周時的肅慎、漢至兩晉時的挹婁、北魏時的勿吉、隋唐時的干鞞、北宋至明時的女真。“白山黑水”即長白山以北、黑尨江中下游、烏蘇裡江流域的廣闊地區是滿族先民的發祥地。
滿族的婚俗
自古以來,滿族不提倡早婚,沒有類似"指腹婚"、"娃娃婚"等童婚。男女青年一般到十七、十八歲才可結婚。
清代滿族結婚注重門第,但對男家的貧富不很講究,有的家族作為族規規定:女家為姑娘尋找配偶不許論財。滿族男女青年的婚姻由父母包辦。成婚要經過"問門戶"、"小定"、"放定"、"問話"、"過禮"、"完婚"等幾個程序。
"問門戶"是女方了解男方家庭狀況;"小定"是男方給女方送定情信物;"放定"是正式的婚禮儀式。這一天,男方宗族親友陪同未婚女婿一起到女方家中,由男方宗族長者致辭,正式向女方求婚。女方宗族長者答應親事後,未婚女婿拜認岳父岳母,至此,男女兩家才算正式聯姻。"問話"是商定迎娶吉日。"過禮"是男方在迎親前一個多月,將為女方准備的禮物送至女方家中。"過禮"之後,就是"完婚"階段。
自訂婚到結婚,相隔兩、三年不等。在此期間,已經確定婚姻關系的男女在節日或平時可以來往,培養和增進感情。
滿族過去實行夜婚制度,娶親都在午夜。新娘進門,與新郎拜天地後,新郎要用秤桿挑下新娘的蓋頭,放在院中的帳篷頂上,喻為稱心如意。
新婚之夜,帳篷內點一對蠟燭,徹夜不熄。外面由一人或多人唱喜歌,謂之"響房"。
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婦祭祖。三天之後,新郎新娘一起回到女家,住幾天後返回男家。至此,滿族婚姻儀式結束。
滿族的節俗
添倉節
農歷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飯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馬”或“犁丈”放入糧倉內,後來簡化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糧倉上,以祈豐年。
太陽日(滿族人稱太陽為“日頭”)
農歷二月初一。滿族人認為這一天是“太陽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雞。予喻金雞報曉,迎日出。
龍抬頭
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要“引龍回家”,即用草木灰從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邊。灰道彎曲如龍,以示請龍到家,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一天給男孩理發,是“龍抬頭”的日子,希望男孩變得聰明、學業進步。這一天還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這天吃饽饽(餃子)叫吃龍鱗,吃烙餅叫吃龍皮,吃元宵叫吃龍眼,吃米飯叫吃龍糞,吃鍋貼叫吃龍爪。
結緣日
農歷四月初八,這一天要“普結善緣”,用煮熟的一碟鹽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對方兩顆“結緣豆”,表示“普結善緣,天下一家”。結緣都是先敬長輩長者,長者再從自己碟內掐兩顆給晚輩吃,表示不分長幼尊卑,團結友善。
民俗節
農歷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周六,為滿族同胞的除“頒金節”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節日—民俗節。是沈陽滿族聯誼會於二OOO年六月份邀請遼沈地區滿族專家、學者進行考查論證後確定的。是日在春光明媚的郊外舉行民族慶祝活動。
蟲王節
農歷六月初六。過去,每逢此日,每戶出一人去谒蟲王廟,並殺豬以祈蟲王,祈求蟲王管住蟲害。後來深知蟲害靠防治而不靠祈神。農村改為“曬衣節”,城市改為“爆書節”,以晾曬衣物圖書防止蟲咬。
馬王節
農歷六月二十三日。滿族祖先狩獵征戰,多靠騎馬射箭。就是出門遠行也多騎馬,故多敬重馬王。供馬王爺時,用燒羊肉一方、鯉魚一尾、雄雞一只、還有白酒,行三叩首禮。供後全家飽餐一頓。
頒金節
農歷十月十三日。公元1635年農歷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極在沈陽發布一道谕旨,就是用“滿洲”這個新族名代替“諸申(女真)”的舊族名,所以,人們便將這一天視為滿族族稱的誕生日。而“頒金”一詞是滿語音譯,為誕生、出生之意。滿族人願意接受它是因為這兩個漢字有吉祥尊貴之意。因此約定俗成,各地滿族同胞就都稱這一盛大節日為“頒金節”。
走百病
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大祭
大祭沒有固定日期,沈陽滿族富戶每年一次,貧家三、五年一次,一般在臘月舉行,連祭三日。第一天祭祖,上午叩頭殺牲為朝祭,晚上背燈祭。第二天祭天,亦稱“外祭”,又叫“立桿大祭”,叩頭殺牲,吃“小肉飯”和“大肉”,“大肉”俗稱“燎毛肉”。第三天祭佛托媽媽,即“背燈祭”之神祗,但“背燈祭”為感恩、報恩,此祭則為求子孫興旺、人口平安。
藥香節
新賓滿族農家,有許多人將五月初五稱為“藥香節”。婦女們唠起家常都說:“五月節”天不亮采來的草藥可靈了。還有的說這天露水就好像靈丹妙藥,若是用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聖水一般。五月節采的艾蒿蔭干後,用來“灸艾子”(針灸學),肚子裡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風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離兒。還有的說這天刨的“八股牛”(藥學名白藓皮)藥勁大,治病效果好。五月節這天人們都起大早,到河裡去洗眼睛、洗臉。滿族農家婦女起得最早,她們先到小河裡洗臉、梳頭,還用銅盆端回水給公婆洗臉。
滿族的食俗
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梁米飯或玉米馇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
主食品種豐富,有停悸、煮悸博(餃子)、米飯、林米水飯、高粱米(休米)豆干飯、治略、豆擦糕、酸湯子等。好吃粘食和甜味食品。
滿族人喜歡吃粘食,饽饽是滿族人祭祀中必備祭品。因為它便於攜帶並且經俄。八旗兵打仗,用它做軍糧。它至今仍是滿族人待客的最好主食。因季節不同做法有別,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蘇葉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豆面饽饽,是將大黃米或小黃米用水浸泡磨面蒸成。同時將黃豆炒熟磨面,饽饽蘸豆面,呈金黃色,又粘又香。蘇葉饽饽,是將粘高粱米用水浸泡磨面,將小豆煮爛成豆沙,包人蘇葉中蒸成。蘇葉為農家所種,味清香。粘糕饽饽,也是將大黃米、小黃米用水浸泡磨面蒸成,內可夾小豆泥,食用時蘸糖或油煎。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酸菜即成為主要蔬菜。酸菜是滿族必不可少的,每到秋涼時,他們要幾百斤、上千斤地貯存大白菜。除了地窖存菏以外,他們把大白菜腌在缸裡,加鹽、水,用石塊壓實。不久白菜腌成了酸菜就可以食用了。把酸菜切成細絲放在豬肉炖粉條裡,解膩去油,幫助消食,味道鮮美。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肴。
滿族人習慣養豬,每年過年殺的年豬,把一部分肥肉腌在壇子裡,以備一年的吃用。其余的用來改善生活,款待來客。最習慣吃的是白肉、血腸、豬肉、酸菜粉條。吃飯時,把做好的菜連鍋端上,將飯桌中間可自動開合的圓板拿下,鍋坐在桌上,桌下放一火盆,對准鍋底加熱。有的人家備有寬沿大火盆,將萊鍋坐在支起來的鐵架上。火苗徐徐升起,菜鍋嘟嘟作響,眾人盤膝圍坐,從鍋中直接夾菜,面前放一醬碟(放在火盆沿上)用來調味。
在滿族飲料中,酒居首席。滿族釀酒一般有清酒、燒酒、黃酒、湯子酒、松芩酒巴待,其中以松芩酒最為著名。釀時,山中覓一古松,伐其本根,將上好的白酒裝在陶制酒壇中,埋在樹下,數年後掘取,那時酒色如琥珀,故名"松苓酒"。
滿族的民俗禁忌
滿族也是一個很重視禮節的比族,也有很多禁忌,滿族以西為上,室內西炕不得隨便坐人和堆放雜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印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據說是因為狗在滿族先人的長期漁獵生活中起到了幫手作用,人們不忍食其肉、用其皮,於是逐漸形成這個習俗。以下這些是滿族恃別禁忌的:
產忌
懷孕五月以上者,禁入馬棚,亦不准牽馬。產房內禁放玉器,產婦亦忌見玉器。故產前須把所有玉器拿出來產房或用紅布包好。
婚忌
舊時滿族有不與漢人通婚的禁忌習俗。俗語二:“旗民不交產,滿漢不能婚”。此禁忌現己改變。
喪葬禁忌
忌棺材從門而出,認為門是為活人所設,死人不可用,故有窗戶出棺之俗。孝子治喪後百日內忌剪發,禁止參加宴會及娛樂活動。送葬後,親人不許在家哭,否則會再死人。禁外人(包括親友)、穿孝服、孕婦進入住宅。
忌老少無別
晚輩對長輩不准觸犯,進長輩房間,須面對長輩者垂手而立。長者賜座,只可平坐於北坑稍,雙手扶膝。晚輩不得與長輩同桌共餐。路遇長輩或兄長,須問安,並站立路邊,讓其先過,自己方能動身
禁殺狗
滿族禁殺狗、吃狗肉、服狗皮。明末以來滿族人有小食狗肉之俗。民間利傳努爾哈赤被明兵追殺,昏睡在荒草甸裡,追兵放起火來,跟隨他的大黃狗沾水滅火救了罕王,最後卻累死了,為報答大黃狗“救駕之恩”,滿族從此不吃狗肉不穿狗皮縫制的衣服。實際上,滿族敬犬習俗是在長期狩獵生活中形成的。狗在滿族的生活和生產中有重要作用,狗葉以看家、狩獵、拉纖、拉爬犁、偵察、傳遞情報等。
禁捕食鴉鵲
滿族認為鴉、鵲為吉祥之鳥,當為原始圖騰崇拜之遺,也出於“神鵲救土”之意。民間相傳老罕王努爾哈赤被明兵追殺,躲在樹洞中,一群鴉鵲飛來,掩護罕王脫險,所以滿族不傷害鴉鵲,並且忌食鴉鵲。
禁坐西炕
滿族臥室布局特點是環室三面築火炕,其西炕窄,下通煙道,炕口一般不擺設雜物,因為西炕壁上供奉著神爺的祖宗板。祖宗板上放有神匣,神匣內有祭神的神器或神木,故而忌坐四炕。
祭祀中的禁忌
(1)滿族家祭中的禁忌有:不許懷孕者、衣狗皮者、瘋癫者、僧丐、衣孝者入祭,祭祀吃剩的骨頭和肉必須送到高崗上,或撒到江河中。
(2)滿族院內的索倫桿不得污穢,不許在神桿下拴馬和喂家禽。祭祀前要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能食肉動葷,不能參加吊喪等等。
(3)此外祭祀之日還有十二禁忌:意不誠笃、儀度錯亂、器物不潔、生氣口角、衣冠不整、閒談外事、嬉笑無度、長幼無序、投犬頓器、刀勺聲響、內祭未畢不潔出屋、外祭未畢不潔入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