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佤族的傳統節日

佤族的傳統節日

  編輯:農歷習俗
佤(Wǎ)族是雲南省獨有的少數民族,原稱“卡佤族”,1963年,經國務院批准改為佤族。傳說人類很早是從石洞裡出來的,佤族是從石洞裡最先出來的民族,可見佤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也孕育了不少屬於本民族的節日,那麼,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一起來體驗佤族民俗文化的盛況。

 
  佤族簡介
 
佤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瀾滄、盂連等具,部分散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有35.1萬多人,其中西盟、滄源兩個侃族自治縣就有18萬多人。
佤族地區處於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地帶。山巒重迭,平壩極少,被稱為阿佤山。山區氣候比較復雜,盛產經濟林木。密林深處,棲息著象、虎、豹、熊、鹿、野豬等珍貴野生動物。
佤族自稱“阿佤”,是周秦時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佤族,意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過去長期用木刻和實物記事。20世紀50年代創造了佤族文字。
佤族從事農業為主,喜飲酒、嚼槟榔。嚼槟榔使許多人染成黑齒赤唇,以此為美。飲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節慶、婚喪、待客、議事時,都要按傳統禮儀敬酒,因而有“無酒不成禮”之說。
佤族能歌善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舂碓舞”等。“圓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邊唱邊跳,氣氛十分熱烈。
在佤族地區普遍流傳著“司崗裡”的傳說。西盟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石洞,“裡”是出來,意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裡出來的。傳說從石洞裡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於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裡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視為“聖地”。而滄源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葫蘆”,“裡”是出來,意即人類從葫蘆裡出來的。
各地區的佤族雖然對“司崗裡”解釋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同時也共同反映他們都是阿佤山一帶是最早的居民。“司崗裡”是佤族對自己本民族運古穴生活的回憶。
 
佤族的傳統節日
 
娥絨克繞
佤語的娥絨克繞,即新水節,娥絨克繞是雲南省南部佤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三十日至正月初二舉行。節前,人們集中起來修理水井,清除井中的枯枝敗葉,並用竹籬笆圍住,以防野獸和牲畜的破壞。佤族地區並泉一般在山上,人們用竹制引水槽,將水引至村中。修的水塘裡,三十之夜人們不睡覺,待雞叫頭遍,便爭先恐後到水塘搶新年第一桶水,誰搶到新年的第一桶水,全村人要帶著禮物向這家人討一口喝。以圖古利。喝過新水,青年人就地吹起葫蘆笙,彈起三弦琴,邊歌邊舞。主人家要宴請所有客人。新水節一直持續到正月初二方告結束。佤族人認為,人間擁有的水全部是天上的龍王所賜,沒有水,人類便無法生存,故新水節也是感謝龍王的節日。
 
新火節
佤族認為進入新的一年,不能用舊火,否則會發生火災,故流傳每年接新火的習俗。新火節時間在佤歷七八月份,相當於公歷四五月份,具體日子由各村寨自由選定,節日時間三至五天不等。
傳說雷神達賽和虹神牙遠兄妹通奸,觸怒了天神裡,裡發洪水沖毀了寨子,淹死了不少人畜。牙董〈傳說低族母系民族第三位女首領〉把這事報告了莫偉〈創造萬物的神〉,莫偉很生氣,指示牙董抄了達賽的家,把達賽攆到天上去了,牙遠很羞愧,鑽到地下躲起來。達賽和牙遠遺有一子名叫巖秋。巖秋很頑皮,有一次敲石子玩,引起了火災。
大火燒毀了佤族所有的寨子,燒毀了整個世界。人們恨透了巖秋,發誓永遠不再使用雷神的火〈傳說人類最早使用的火是雷神給的〉,莫偉教給了人類鑽木取火的新方法。從此佤族每年都要舉行"送舊火,造新火"的活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傳統的新火節。
新火節主要有四項內容。
首先是"送舊火"。全寨各家各戶在統一的時間內隨著铿鑼和牛角號聲將自家火塘用水潑熄,並選擇有代表性的一戶人家〈過去常以窩朗、頭人、魔巴家為代表〉將潑熄了的火柴頭,木炭用筍葉包好,由德高望重的老人送出寨外埋掉。殺雞念咒,表示和雷神達賽的火斷絕關系,送雷神的舊火上路回家。
然後是"取新火",在寨中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按莫偉教給的"鑽木取火"的辦法造出新火,各家各戶引新火重新點燃火塘,接新火回家。
接下來是檢查落實全寨防火措施。四五月份為佤山干季,風高物燥,火災極易發生。"新火節"期間村寨裡要全體出動挖防火水溝,修理防火水塘,往草房頂上潑水,裝置水竹筒等,消除可能發生火災的隱患。
最後是歡歌載舞以感謝莫偉神給人們帶來了新火,帶來了吉祥和幸福。
 
潑水節
提起潑水節,許多人只會想到傣族的潑水節,而對佤族的潑水節感到很陌生。實際上,佤族的潑水節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異彩。每逢佤歷六月二十一日(陽歷四月中旬),人們都要敲響铓鑼,打起象腳鼓,興高彩烈,歡歌曼舞,互相潑水,慶賀新生。佤族的潑水節每年一度,通常都要歡慶七天七夜。
 
崩南尼
“崩南尼”是舌燭舊迎新的年節,要選在佤歷一年最後一月的祭亥日,當夜四更,全寨的頭人、青壯年男子,都要集聚到寨王家,並湊錢買豬、雞各一只宰殺,各家用小篾桌端去一盆糯米飯、一塊粑粑等給寨王拜年,祭神靈和祖先。後互贈粑粑,互相祝賀。天亮時祭神樹,並開始打獵、撈魚蝦,以求新的一年裡交下好運。
 
貢象節
貢象節是雲南省班老地區佤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潑水節後的第三天。屆時,人們要到南滾河上游的巴本巴賀舉行貢象儀式。各村寨備有帶綠葉的甘蔗兩棵,帶綠葉的芭蕉一串,大糯米團兩個,茶葉一包、紅公雞一只。到時,將禮物供在篾桌上,人們跪倒在篾桌前,由一人領頭唱祝詞,祝願大象繁衍後代,保佑莊稼豐收。這一天禁止上山狩獵和從事田間勞動,據說是為了讓大象愉快度過這天。
傳說從前佤族袓先向班老遷徙的時候,山洪暴發,南滾河水猛漲,人們的生命受到威脅,這時有一大白象游來,馱著人們渡過了南滾河到達班老。人們在這裡發展成為班老佤族部落。為了感激大象,這裡的佤族每年定期舉行貢象活動。
 
拉木鼓
拉木鼓是雲南省佤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佤歷十月到十二月期間舉行。木豉是佤族特有的祭祀器物,拉木鼓即砍樹做新木鼓的儀式。具體日期由魔巴(巫師)占卜決定,所砍之樹也要占卜決定。屆時,每戶人家出一男子,齊集樹下,朝樹上方鳴槍以驅樹鬼,然後將樹放倒,在根部放數顆石頭,充作供品,次日,由魔巴指揮著將樹按所需的長度截斷拖回寨中,因木鼓是神器,故必須直行,遇有障礙則開道,遇有河流則搭橋,拖至寨門口,放在通往寨中的路頭,由魔巴用老鼠和雞蛋祭祀,方可運進寨中制成木鼓,安放在專門搭成的“木鼓房”中。上述事宜結束後,由願捐牛剽殺者主祭,全寨群眾圍木鼓盡情歌舞。
 
撒谷節
撒谷節是雲南省佤族民間農事節日,每年初春擇日舉行。屆時,各家各戶帶上牛肉、干菜、鹽、辣椒、好米等,前往村外山地種旱谷,男女老幼皆著新衣。待全村寨人在田間聚齊後,由一位被尊稱為“達”的長者,唱一支“撒谷調”,祝願風調雨順,谷物豐收,隨後宣布撒谷開始。青年男女尋找自己的意中人,結成對子,在田間撒谷。男的在前揮舞铎鏟挖坑,女的在後面撒谷種,一時間铎鏟聲四起,充滿緊張熱烈氣氛。兒童們負責往田間送水,老人們負責野炊,將飯菜分成若干份,每份飯菜用芭蕉葉包好,然後大家席地而坐,共進午餐。
 
播種節
播種節是雲南省南部瀾滄江畔佤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前後以村寨為單位舉行。哪家最先播種的這天便是播種節。播種前,這家人必須做好各種准備工作,首先要選好早熟的農作物種子。然後准備好白肚老鼠、肉、魚、好酒、茶、兩碗米、兩個雞蛋、一只活雞、一頭小豬和農具等。播種前一天請好巫師、並通知親朋鄉鄰。第二天一早,人們把准備好的東西全部背到選擇好的地裡。巫師在地邊搭一小祭台,把所有祭品擺上,便開始念經,念畢,一些人開始播種,一些人支鍋搭灶殺雞殺豬。按慣例這塊地必須在當天播完。播完種後,人們就地聚餐。晚上,主人家還要招待所有參加播種的人。入夜,青年人歡聚跳播種舞。
 
新米節
新米節是雲南省瀾滄縣一帶佤族節日,無具體日期,在農作物成熟的時候選一天舉行。當人們發現地裡第一穗成熟的谷子,就要到河裡捉來一只螃蟹,將蟹肉掏去,用紅、黑,白三色的繩子將蟹殼掛在谷穗上,以此催捉地裡的其它作物成熟得更快些。當農作物成熟後,這戶人家要選定一日收割,這天就足新米節。這天收割的谷子必須當天脫粒一部分,並請巫師念經,從收獲地裡一直念至主人家。巫師進了主人家的門,表示谷魂已經請回來了。主人便將新收獲的谷子舂成米,再做成米飯或粑粑,同時殺雞宰豬,釀酒請鄉鄰嘗新。晚上,青年人要唱歌跳舞,直至深夜方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