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編輯:農歷習俗
布依族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布依族人們熱情好客、大方而真誠且講禮貌,布依族的民俗文化底蘊非常豐厚,你知道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嗎?

 
  布依族簡介
 
布依族共有254.5萬多人,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95%以上居住在貴州省的黔南、黔西南兩個自治州,鎮寧、關嶺和紫雲等自治縣,畢節、遵義、黔東南3個地區(州)。在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區)也有少量布依族居住,但都是歷史上由貴州遷徙去的。
布依族居住的山區,山清水秀,風景優美,自然資源豐富,名勝古跡很多。貴陽市南郊17公裡的“花溪”,是貴州高原的一顆明珠。那裡環境清新,水質清甜,空氣潔淨,沿途山花爛漫,風景如畫,是有名的旅游區。布依族的湖潮寨坐落在花溪上游,旁邊有一個金銀潭,潭水深遂,清泉湧出一半淺綠,一半金黃,傳說那是因為仙人的金鐘墜入深潭.
布依族的文化藝術絢麗多彩。傳統舞蹈有《銅鼓舞》、織布舞》、獅子舞》、《糖包舞》等。傳統樂器有唢吶、月琴、洞箫、木葉、笛子等。地戲、花燈劇是布依族人喜愛的劇種。布依族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由農家自已紡織的布依土布久負盛名。近年來,專門生產布依織錦、蠟染布和民族工藝服裝的企業相繼建立,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地。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干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布依族地區多河谷和平壩,山清水秀,聞名世界、景色壯觀的黃果樹瀑布就在布依族人聚居的地區。在布依族地區出土的文物表明,布依族是一個古老的種植水稻的農業民族。布依族人心靈手巧,他們制作的蠟染布歷史悠久、圖案美觀,是享譽國內外的工藝品和收藏品。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仙歌節
仙歌節又稱地蠶會,布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節日裡,青年男女要舉行盛大的對歌活動。據說,天上的歌仙聽到歌聲,便會賜給出色歌手一副金嗓子,田裡的害蟲聽到人們唱歌,就不敢出來禍害莊稼了。有的地區青年人和孩子們還進行劃竹排、打水槍等比賽,老年人前往江邊觀看比賽和聽年輕人唱山歌。
三月三又稱更三碗節。雲南省羅平一帶布依族隆重的祭祀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節期三天。每到節日由一人承頭,群眾湊錢買雞、豬、羊進行一系列祭祀活動。初三大家到山上選擇一棵大樹,在樹下燒香化紙叩拜山神。初四到山坡上祭祀,祈求老天爺不下冰雹。初五祭龍潭,人們將一只白公雞和一口活豬帶到井邊宰殺祭龍王,祈求保佑井不缺水。接著大家清理井中雜物,修整井邊道路。然後在井邊會餐,承頭人宣布開支情況,並要求大家愛護水井保持衛生、保護道路橋梁及寨內外景物。節日期間,孩子們背著煮熟的紅雞蛋到河邊玩水車,青年人在河中游泳,劃竹排、打水仗。各家的父母則要准備上好的飯菜,送至河灘與孩子們共餐。
安龍三月三又稱“掃寨節”。貴州省安龍一帶布依族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傳說這一天是山神王的生日,如果人們不宰豬殺牛進行祭祀,山神王就要放出蝗蟲侵害莊稼。祭祀儀式很莊嚴,每戶只留一老者參加,其余人全部躲出寨外。參加祭祀的人不准講話、不准吸煙,只限穿青藍色衣服。老魔公身穿道袍,口中念念有詞:“山王菩薩土地公,一齊請入我寨中,來陪寨神吃頓飯,回去各人顯神功,驅除五鬼趕豺狼,保佑人畜平安五谷豐”。還有三個中年男子敲打著大铓鑼、小銅鑼和铙,跟隨魔公。儀式完畢後,參加祭祀者要陪“神”吃飯。吃不完的東西可分給各家。吃祭品時不得將湯、屑滴落在衣褲上,否則人畜將會遭到豺狼虎豹的傷害。祭祀之日,特別忌諱外人入寨。有外人進寨叫做“踩山”,預示將招致災難。若踩山人願意出資,備辦一只雄雞和一塊“刀頭肉”,由寨老擇日重新祭祀便可無事。否則以後寨中發生什麼災難,一切損失都要由踩山人賠償。關於掃寨節,清代乾隆《安龍府志》有記載:“每歲三月初三宰豬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婦飲酒,食花糯米飯……三四兩日,各村不通往來,誤者罰之。”
 
別雅蝈(guō)
貴州省三都縣布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八至十一日舉行。“別雅蝈”,布依語,“別”即扳腰,“雅”為奶奶,“蝈”是青蛙。即舉行祭青蛙和扳腰活動。屆時,各寨選一寬敞的樓房,鋪上稻草作為扳腰堂,再找來木板釘一個約一尺長的棺材,布依語叫“梅借”。這時大家爭先到田裡尋找青娃,誰先捉到青蛙,人們都圍過來碰一下他的頭皮。然後將青蛙裝進“梅借”,由一群孩子抬著走村串寨,唱著歌逐戶討米。討完米再把“梅借”抬到扳腰堂安放好,然後燒香化紙供祭。初八中午開始扳腰比賽。參賽者主要是青壯年男子,老人、婦女、兒童圍觀助興。在眾多扳腰項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兩個人用一根竹扛抬著一個後生,和另外一組來回碰撞,哪組竹扛上的後生先落地為輸。這項活動不但要比體力、比耐力,還要比技術、比智慧。扳腰比賽要持續三晝夜,到十一日,人們把“梅借”抬到指定地點埋葬,再把討來的粘米煮成稀飯眾人共享。把糯米打成粑粑,留一大塊犒勞那位捉青蛙的人,其余的分成小塊,散發給送米的人家。到此,整個活動就算結束。
 
春節
布依族春節節期較長,一般是從臘月三十日一直過到翌年正月十五。三十晚飯前先要在神龛上擺供,燃放鞭炮迎請老祖公,然後合家吃年飯。年飯異常豐富,而且必須要有整棵白菜拌豬肉制成的“長命菜”。晚飯後年輕人端一碗肥肉、拿一把斧子去喂果樹。一個人將果樹輕輕砍一小口,然後問‘你開不開花?”另一人拿一塊肥肉灌入小口後回答:“開!”又問答:“結果繁不繁?”“繁!”“果子甜不甜?”“甜!”等。每棵樹都要這樣喂,據說這樣才能果顧肉肥、免遭蟲災。子夜後將家中櫃子、囤籮、水車、犁耙、碓磨,織機等用具打上封條,到正月十五後才能啟封,用意是不讓財氣跑掉,也為讓人們不做活路快樂過年、安心休息。
布依族也有守歲習俗,有說守歲是為了聽雞叫,若公雞先叫,說明當年風調雨順,烏鴉先叫則預示寨中將有喪事發生。因此守歲又叫守雞夜。有些地方午夜還要開財門,一人從側門出去,拾一兩塊瓦片扔回家中,另一人口中念著“財門大打開,財寶滾進來”便將大門打開。隨後鳴放鞭炮,設香案祭神,給孩子發壓歲錢。待雞叫頭遍,青年女子爭先“取勤水”。每人拿三柱香三張紙錢,到井邊燒化後打滿兩桶水挑回家。據說搶到第一挑水的人能夠萬事如意。
初一中午,祭桌上擺放供品,桌下放甜酒、燒酒各一壇,壇上放一根扁擔,意思是請祖宗們好好受用,吃不完的挑回天上慢慢吃。有的地區是初三送祖。初二還要接財神,一般是前日晚將一小捆青槓柴和一挑水放在門口,以第一聲雞啼為令,迅速點香化紙放鞭炮,唯恐遲了財神被別人接走。這時家長請道:“文武福祿財神,快來吃飯羅,吃了護衛金銀財寶滾進我家來,保佑一年四季都發財。”接著一人挑水、一人抱柴走進堂屋,邊走邊道“柴(財)來,柴來,金水銀水進屋來廣初三到十五,每晚都耍龍燈、舞獅子鬧夜。據說龍燈、獅子所到之處,妖魔鬼怪則不敢再來。所以,龍燈、獅子舞到誰家,誰家都要以紅紙封錢酬謝。不孕婦女要特別多送紅封,好請龍送子。久病孩童由其母抱著穿過龍身,可驅趕病魔。十五過後,春節活動截止,家家揭去農具上的封條,開始生產勞動。
 
端午節
布依族端午節這一天,每家都把菖蒲和艾葉懸掛在門前兩側,人們將雄黃、菖蒲、艾葉、三角楓等藥材裝在香袋裡系在胸前,據說這樣可以避邪祛病。人人都喝用雄黃、大蒜、姜、蔥泡成的雄黃酒或吃雄黃酒泡過的大蒜,預防痢疾和其它疾病。還要用雄黃酒噴灑房屋四周或在牆角灶邊撒一些雄黃粉,以防蛇、鼠、蚊子和臭蟲。節前,家家都要包好各種粽子,如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羊耳艾菜粽、既能助消化又易於存放的草灰粽等,做為節日三餐主食。貴州省荔波縣城關一帶的布依族端午節還要進行爬山、梭草馬、賽龍舟、搶鴨子、搶彩球等傳統體育活動。
 
二月二
二月二是布依族祭祀性節日。節日當天家家吃兩色糯米飯,殺雞敬祖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寧。雲南一些布依族此節要過三天,祭老人房祈求寨神保佑全寨人畜平安。“老人房”每寨設一處,形似土地廟。祭祀前,由該地最早的老戶承頭,眾人捐款買豬、雞及其它祭祀用品。節日晚上各家分頭祭袓,半夜以後將一個裝有一枚雞蛋、二柱香、二張錢紙的竹籮掛在門頭,承頭者派人逐門收取,然後殺豬宰雞煮蛋祭祀,祭罷即在老人房附近會餐。吃東西時不准講話、不准弄出聲響,吃不完的雞蛋連同豬、雞的毛骨一齊埋入土中。餐後即打掃老人房和寨子,並用竹枝、刺桿將老人房四周的路口都堵起來,三天內禁止通行。而且這三日內承頭人只能呆在臥房中,不能亂動、不准講話,寨裡的人不得喧嘩、玩樂器,不能上山下田做活路,否則寨神就不靈了,須得重祭。這三天內不准外人進寨,如有違者闖入寨中,便罰他買豬、雞重祭、還要賠償人們誤工的損失。
 
祭山神
祭山神是雲南省富源一帶布依族祭祀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二日舉行,歷時三天。各寨每年由四戶人家主辦,大家出錢買牛。屆時,每家派一男子進山林殺牛祭祀,以祈求山神保佑不下冰雹,莊稼豐收,牛馬不死。祭祀時不准解手、不准砍樹,否則會得罪山神,帶來災禍。祭罷會餐,同時檢查鄉規民約的執行情況,破壞山林者要受處罰。
 
祭祖節
祭祖節是貴州省都勻市江洲區布依族傳統節口,每年農歷七月十三日舉行。各家要從七月九日開始“叫飯”,即請祖宗靈魂回來吃飯。到七月十二日,每家都要為祖宗靈魂返去餞行。黃昏時分,在堂屋神龛邊放一木桌,擺上豬頭、半熟公雞和其它菜肴,斟--杯酒,旁邊放筷子。稍許,潑酒於地,再供一碗米飯。入夜後,在供桌旁焚燒封包,封包上書寫亡者姓名及陽間某某送。每個死者的封包要單獨燒化,不得混雜,以免起糾紛。給外家祖先的封包要拿到大門外去燒化。為表示最虔誠的心意,可殺一只雞或鴨,滴血於地並在神龛的下壁貼幾根雞鴨毛。接著家人在門前地壩插香,據說香插得越多,祖宗越喜歡,但必須要留一條通道,以便袓先靈魂能回到陰間去。這天還要進行召魂魄儀式和打香瓜仗活動。據說十二、三歲以下的孩子魂魄易於游動,如在祭祖節為其叫魂便能得祖宗的保佑,不致迷路和被鬼神攝去。晚上,孩子的母親或祖母將一碗米放在大門口,點燃幾柱香,然後面對曠野喊叫孩子的名字,每喊一個孩子就將一枚雞蛋放在米碗中。這樣反復叫幾次,每次魂蛋放置角度不能相同,以避免魂魄附體時相互搞錯。打香瓜仗就是將嫩南瓜插在竹竿上,再將成捆的細香插在南瓜上點燃。待燒封包儀式結束,青少年們便扛著香瓜奔向田野,相互打斗對罵,仗打得越熱鬧,袓宗亡靈就越高興。七月十四晚上還要施捨野鬼,即在地邊壩頭,為那些無兒無女的亡靈們燒化一點香紙,意為送些零花錢。
 
小年
小年為貴州省部分布依族傳統節日。時在每年正月十五曰。是日晨,家家打糍粑敬袓。晚飯前堂屋八仙桌上擺好一只炖豬腳及各種菜肴,開始點香燒紙錢,放爆竹敲銅鼓,恭請祖宗回來過小年,而後合家就餐。晚飯後青年男女去“偷親(青)”,就是去蔬菜地裡偷幾片青菜葉,到路邊互相抽打身子,表示要打掉身上的邪惡,以保平安吉祥,還意味著越打越親,友愛相處,被偷者則認為偷他是因為和他親熱,因此感到非常高興。
 
中秋節
布依族的中秋節同樣是在八月十五。布依族人中秋節晚上有偷老瓜煮糯米飯的習俗。而且將偷來的老瓜用紅布包好,一路鳴放爆竹送到缺子女的人家,主人要請他們吃酒宵夜。孩子們還要到地裡偷葵花、花生,拿到無子女人家去炒著吃,據說這樣會給這家人帶來子女。被偷的人家不責怪偷瓜果的人,反而認為被偷的瓜蔓會結出更大更好的瓜,葵花、花生也因被偷而更加粒大飽滿。
 
查白歌節
查白歌節貴州省黔西南一帶布依族傳統節日,以當地興義縣查白場為著名會場。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一日舉行,節期三天。傳說在明朝時期有一只猛虎時常出沒於當地蓮花坡一帶,危及人畜安全。有一個叫查郎的布依族後生挺身而出,帶領眾人追殺猛虎,最後將猛虎打死在虎場壩。白妹和查郎相親相愛,但山官貪戀白妹的美貌,害死了查郎,欲霸占白妹。農歷六月二十一日這天,白妹放火燒了山官的家,自己跳入火海殉情。人們為了紀念查郎為民除害和白妹忠貞的愛情,就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為青年人對歌趕表的日子,把虎場壩改名為查白,並做為歌場,謂之“趕查白”。節期一到,鄰近各縣及廣西、雲南等地各族群眾三、四萬人,紛紛趕往查白地方,認親訪友,對歌趕表,也有的專為吃查白湯鍋而來。傳說當年查郎打死惡虎後,人們紛紛趕來祝賀,查郎便支起大鍋,用清泉水煮虎肉款待大家。但人太多,查郎就又宰了兩頭牛摻進虎骨湯中。很多人吃過查郎的清泉煮肉後,老毛病都不治而愈了。後來每逢趕查白,人們就殺牛煮湯鍋,其目的是為了防災祛病。今天的查白湯鍋,已由狗肉代替牛肉了。趕表是查白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布依族中,同姓同輩者視為同胞兄弟姐妹,不對歌不通婚。不同姓氏的同輩人可以玩耍、通婚,互稱“老表”,趕表即為尋找意中人。
 
查白祭日
查白祭日是貴州省興義縣查白寨布依族傳統節口。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二日進行。傳說布依先人的神靈將惡虎吊掛在神樹上,暗助查郎消滅了惡虎。為了感謝先祖神靈的庇護,當地布依族便在查白歌節期間在神樹下祭敬先祖。祭祀前,先由在家中排行老大和最小的兩人出面主事,集資備辦純色開叫公雞和生蛋母雞各一只,兩枚雞蛋、百柱香、一刀錢紙、兩匹白紙馬,還有酒杯碗筷等。節闩清晨,兩位主事帶著祭品到所選神樹下祭祀,敬請先祖神靈並陪同聚餐。所剩供品帶回寨中分與他人。自祭祀之日起,三天內不准動土、砍柴和做針線,目的是讓先祖諸神這幾口不再操勞人間瑣事,好好休息。若有違者,罰其出資重祭,以向先祖神靈賠罪。
 
打保符
打保符即“打豹虎”的諧音。貴州省獨山、荔波等地布依族民間節日,其目的是祈求神靈阻止蝗蟲吃莊稼。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據說該節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相傳古代雲堆坡上有一個凶惡的“拱標精”(即豹虎精、每年六月六日它生日這夫,都要山下的人殺豬宰牛來供奉。山下住著阿天、阿地兄弟倆,他們聰明勇敢,力大過人。這年六月六輪到阿天阿地住的寨子供奉“拱標精”,但由於人們生活貧困,拿不出供品,“拱標精”便令野獸下山吃人遭踏莊稼,阿天阿地為保全村人和莊稼,奮力拼殺。後來,他倆用鳳凰山上的青竹仙翁賜給的青鋼竹葉劍殺死了拱標精。但它死後又變成蝗蟲食害莊稼,繼續與阿天阿地做對。後來仙翁又托夢教兄弟倆用白紙打制“秧標”插在田中,蝗蟲見了以為是青鋼竹葉劍,就不敢再來吃莊稼了。從此,這一帶的布依族群眾,每到六月六,都在田裡插秧標,並要舉行儀式。先在祭祀場地撐起一把大紅油紙傘,傘下擺一張八仙桌,桌上放一大兩小三個量米木升,桌前備兩個接血的大木盆,內置殺刀。桌後支鍋灶。由兩人專門登記各戶捐獻的錢、米,再由一人將各家的米抓一把分別撒於三個木升中,然後用白紙糊三個信封式牌位,大的寫“鳳凰山青竹仙翁之靈位”,兩個小的分別寫“阿天之靈位”和“阿地之靈位”,用香支撐著分別插在三個升中。正午時,各家扛來“秧標”順序插於供桌兩旁,自覺圍站供桌周圍,點燭燒香。這時由一位寨老端三碗酒置於桌前,焚香作揖禱告,然後大喊一聲“殺!”眾人跟著喊號子,把祭供的豬和牛拉到桌前宰掉,以示殺死了“拱標精”,再砍下尾巴用九張紙錢裹著蘸血塗抹各家的“秧標”。“秧標”插到田裡之後,個自回家拿碗筷,帶著家眷來吃“保符”酒。
 
打火箭節
打火箭節是貴州省興仁縣大新地方布依族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夜。據說打火箭是這裡的布依族為紀念他們的祖先用火打退敵人圍剿而興起的。節前一個月左右,青少年上山砍青楓樹枝或蒿子桿,留主莖約二尺五寸長,砸絨一端曬干做箭桿。節門前一天,用白沙泥包在箭桿絨端根部。打的時候點燃絨端,手握箭桿用力向空中甩。七月十四日晚試火箭,男女老少齊上陣,從天一擦黑開始,一直打到次口凌晨。打火箭結束到雞叫頭遍之前,要進行祭官廳儀式。官廳是一個九平米的小亭子,中央有洞,洞蓋石板。傳說此洞為神庫,每年只能在火箭節打開一次。亭子前梁上有一香袋,亭子中間擺一香案,案上放一升米,插三柱香。米升左面放一碗刀頭肉,正面擺三個酒杯,背面兩個,左右各一個,杯下壓一匹紙馬,杯上擔一柱香。將一條狗拉到寨邊三叉路口宰掉,然後煮熟供上,名曰“領生回熟”。在亭子左面殺兩只紅公雞和一只雜色公鴨,並就地架鍋煮熟供上。這時主持祭祀的人身穿干淨衣服,左手拿竹掛,右手拿師刀,敬請東西南北中各帝,祈求祖宗神靈保佑平安吉祥。各家要派一男性代表往香袋裡插一柱香,祈求祖宗神靈保佑全家幸福。祭祀完畢,供品要當場吃掉。若在吃的時候見外人經過和聞雞啼鳴,就將沒有吃完的東西倒進神庫之中。吃喝乃為慶祝勝利,而外人經過和雞啼則象征殘敵存在,固不得再吃,而須先消滅敵人。吃過東西,打掃寨子,打火箭節到此結束。
 
地戲節
地戲節是貴州省貴陽市花溪一帶布依族傳統節日,每年正月十五日舉行。花溪跳地戲始於道光年間,由安、卜(今平壩)藝人龍德甫發起,每年正月十五公演,逐漸形成固定節日。地戲不設戲台,演員站在地上表演,觀眾在四周高處觀看,因此得名。節日這天,花溪各鄉寨群眾湧向地戲場觀看地戲。戲場中央放一張桌子、兩把椅子,演員身穿戲裝、頭戴面風、手持刀槍在戲場中表演一番,然後舉著彩旗浩浩蕩蕩繞村寨一周,遇山神菩薩土地祠,都要停下參拜,謂之“參神”。參神後敲鑼打鼓到各家朝賀,名曰“入寨開財門”。主人緊閉大門,眾人在門前一字排開,齊唱吉徉歌。當唱到“四季財門大開,金銀財寶滾進來”時,主人大開房門,眾人一擁而進,繞堂屋一圈出門,接著是坐台表演。表演結束演訪同觀眾一起到村頭恭腳掃場,意為掃除一切天災人禍、是非口舌,祈求來年五谷豐登、人畜興旺。最後再回到地戲場表演一番。日暮黃昏,刀槍人庫、面具還箱。地戲節告結束。
 
董朗橋歌節
董朗橋歌節是貴州省惠水一帶布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屆吋毗縣鄰村近萬名布依族群眾,來到當地的董朗河邊,引吭高歌,歡聚一堂。這一天,是年輕人談情說愛、尋求情侶的大好機會,姑娘和後步們一般見面後要先唱熱情洋溢的相識歌,互通姓名、地址,然後是繞有風趣的盤歌(也叫猜歌)盤天問地,相互摸底,接著就開始唱贊美歌和愛慕歌。如果姑娘們通過對歌找到意中人,便向其贈送粽粑和襪墊,然後雙雙躲到避靜處去談情說愛。夜晚,歌會轉到屋內進行,歌唱的曲調、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往往是通宵達旦,難以盡興。據說,很久以前,董朗地方有個布依族後生叫阿水,他生得一表人才並有一副動人的好歌喉,何因家境貧寒,年近三十還未成親,所以常到藍朗河邊唱述自己的苫悶心情。河對岸有個漂亮非凡的姑娘名叫阿花,常來聽阿水唱歌,兩人漸漸產生了愛慕之情。農歷六月初六日這天,兩人又不約而同來到河邊。阿水望著阿花深情的唱道:隔河望妹像天仙,山水相隔不見面。盼個神仙搭座橋,哥妹橋上來相連。只聽阿花回唱道:一對金雞隔大山,一對鯉魚隔深潭,妹將紗帕搭座橋,接哥過河永相連。唱罷,將頭帕往河上一拋,下來變成一庵美麗的彩橋,阿水興奮的走過橋,與阿花結成了美滿夫妻。這事傳開後,後生們都希望能像阿水一樣找個聰明漂亮的姑娘,就相邀到董朗河邊唱情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董朗橋歌節。
 
趕干洞
趕干洞節是貴州省晴隆縣布依族傳統節日,時在每年清明節的第二天。據當地傳說,位於晴隆縣城東南的干洞,原名清泉洞,而且長年泉水清澈。那時候,當地兩個寨子中的一對青年阿韋與阿花相愛了,常在清泉洞邊對歌約會,雙方父母念他倆心真意切,也同意了他倆的婚事,並定在清明節時成婚。不料此事讓族長知道了,他認為不經過媒人上門聘定的婚緣是傷風敗俗的,故而加以干涉。阿韋阿花得知後非常氣憤,便於清明日晚偷偷來到清泉洞邊,以山洞為媒,跪拜天地,自行婚禮。就在第二天,族長帶人前來問罪,阿韋阿花只好逃出後投清泉洞殉情。清泉洞神被二個青年的忠貞所動,便放干了清泉水,並讓阿韋阿花變成一對金畫眉飛去。從此清泉洞變干涸了。阿韋阿花的事跡感動了附近布依寨子中的青年男女,他們於每年清明節第二天,都要趕往干洞唱歌玩耍、談情說愛。如今此節日已演變成了規模很大的集貿盛會。
 
趕糯米坡
趕糯米坡節是貴州省惠水縣黨古一帶布依族、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舉行。是日,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當地的糯米坡,姑娘們身著盛裝,或歌或舞,老年人則聚一處拉家常。男青年們牽著各自的馬,先繞場一周,然後在糯米坡上來回馳騁,一時間跑道兩側觀者雲集。坡會上最主要的活動是對歌,附近許多苗族青年也來參加對歌,歌曲多為相識歌、贊美歌,青年男女們相互中意後便唱情歌,再到僻靜處去私定終身。夜晚,坡邊的寨子家家賓客滿座,大家繼續飲酒對歌。據說糯米坡坡會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相傳從前布依族婦女們到坡上邊挖野菜,邊唱訴生活的貧困和禮教的殘酷,並帶糯米飯做晌午飯。後生聽到歌聲,就來對歌,遂形成此節。苗族則傳說,他們的先民因不堪忍受土司壓搾,遷徙到此,也把“四月八”節俗帶到這裡,故每年過此節。
 
趕肖沖橋節
趕肖沖橋節是貴州省長順縣布依族傳統歌會。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舉行,歷時三天。節日期間方圓數十裡的布依族青年,雲集在當地的肖沖橋上,自由對歌。通過歌聲訴說衷腸,傳遞情意。情投意合者,進而結成終身伴侶。關於“趕肖沖橋”的由來,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個靠打魚為生的布依族青年,他正直、善良,受到人們的稱贊和敬重。一天,他正在河裡打魚,突然聽到呼救聲,他奮力將落水者救起,原來是一位漂亮的姑娘。後來兩人常常約會,彼此的心就像砍不斷的河水,緊緊地合在一起了。姑娘的父母貪圖錢財,不顧姑娘的反對,逼她嫁給一個財主。後來,這對有情人終因勢單力薄,雙雙跳下河去,成了陰間夫妻。這一天正是七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對為追求愛情而獻身的青年,由鄰近的幾位寨老出面,眾人捐資,在他們殉情的地方,修建了肖沖橋,並決定每年在橋上舉行二天歌會,以此鼓勵青年人自由戀愛。
 
更好慕節
更好慕節又稱吃新節、嘗新節,布依族傳統節日。因各地稻谷成熟期不同,沒有固定的日期,各地過法也不一樣。一般是在稻子剛成熟時,舂些新米煮熟,先敬祖再品嘗,以表示秋收季節來臨。貞豐縣一些布依族收完莊稼,取幾升最後收完的一塊田裡的糯谷炕干、舂好、打成粑粑,再殺一只剛開叫的公雞祭祖,表示今年已獲豐收,預祝明年取得更大豐收。安龍一帶布依族,在嘗新米飯之前,要先舀一碗給狗吃,這是為了感激傳說中的小狗幫助芒耶從神洞取回谷種的功德。雲南省羅平縣的布依族,節前十天人們就紛紛帶信邀請親朋和家族中已出嫁的姑娘和姑媽回來過節,同時備辦各種節日吃食。節日晚,各家烹調上等好菜,煮新糯米飯敬獻祖先,然後大家歡聚品嘗。有的青年人還組織規模較大的慶豐收宴會,一般由姑娘們發起,敬請德高望重的老人赴宴,幾張桌子連成一排擺在堂屋內,老大爹坐上席,老大媽坐下席,姑娘、小伙兒各坐一邊。席間青年男女對唱慶豐收山歌。
 
更健節
更健節又稱過帝、小年。貴州省荔波縣甲良區和三都縣周覃區一帶布依族最為隆重的年節。節期不盡相同,有的地區在農歷十一月初一至十五日,有的地區在農歷十二月初一至十五日。關於節日的由來,民間流傳著各種的傳說:一說吳山貴不堪目睹官吏作惡,要帶領一幫兄弟去砸爛官府,鄉親們為了讓他們過了年再出征,便將春節提前了兩個月。又說有個叫帝的小伙子,平素孝敬長輩、熱誠助人,不幸被官府征兵,鄉親們捨不得他走,無奈官府不允,便提前一個月過年為其送行。後來帝當了將軍,為家鄉做了不少好事,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過年喊做“過帝”了。這些地區因不再過春節,所以十分重視更健節。每年農歷十一月的最後一天為年三十,三十晚上要敬祭祖先和天地神靈,而且家家戶戶要通夜燈明。雞叫三遍後,後生們鳴放爆竹,姑娘媳婦爭先恐後地去井邊舀“金銀水”。頭一個到井邊的人要點燃三柱香插在井坎上,並要祈禱祝詞。挑水的人中途不能回頭,也不得餓出水來,並且要在天亮之前挑夠三天用的,因為大年初四才能去井邊挑水。早上用“金銀水”煮糯米湯粑,舀第一碗敬獻祖先,以後每頓正餐都先敬袓先,同時點香放炮,直到十五日晚餐為止。早飯後,年輕人和兒童都去爬山游玩,踢毽子打格螺,老人們一般不出門。這一天忌諱很多,如潑水出門會影響進財,送禮會連家裡的財氣一起送掉,冼衣曬被要招來狂風暴雨,吃帶葉青菜將引起雜草叢生等等。初二到初五是“玩年”高潮,人們走親訪友、盡情歡樂。十五口為更健節最後一天,每家都要設宴祭祀祖先。
 
更宿萬
更宿萬貴州省羅甸縣羅捆一帶布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舉行。“更宿萬”,布依語,意為給牛吃粽子。節日這天,當地布依族人要給所有的牛放假,讓放牛娃牽著牛到山坡上去游玩,而且家家戶戶還要包尖塔形的粽子,人牛共享。為什麼要過這個節日呢?傳說古時候人們不會耕種,天帝的女兒曩娃偷偷下凡教人們制犁耙、種五谷,又變成耕牛為人們拉犁耙地。天帝知曉後,命令雷公將曩娃劈成了幾截。人們按照曩娃的囑托,把她的手埋在黃土坡上,腳丟進綠水灘裡,腦殼掛在大楓香樹上。不久,黃土裡拱出了黃牛,綠水裡冒出來水牛,石板路旁蹦出了馬匹,它們默默地為人類拉犁耕地。後來人們又把曩娃的腦殼掛到寨內尖塔形茅草棚木柱上進行祭奠,從此以後,人們為了感激和紀念曩娃,就將五月十三(曩娃遇難的曰子)定為“更宿萬”節,延續至今,這天,布依人還愛用木料雕刻成牛頭掛在門上,據說可以消災避邪、保佑平安。
 
紅苗洞歌會
紅苗洞歌會是貴州省紅苗一帶布依族傳統歌節。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日舉行。傳說唐朝時有一位叫喬仙的布依族女歌手,常以山歌抒發自己的愛憎情感,引起了頭人的忌恨,便趁她上山砍柴之機,派人斬斷山籐,致使喬仙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民族歌手,便在喬仙遇難的日子聚會賽歌,由此形成歌節。按當地布依族習慣,節日期間要用三月花、黃花草、楓樹葉等煮染五色糯米飯祭奠喬仙。據說吃了這種飯可以使人像花草樹木一樣旺盛。賽歌場上,男女老少爭相高歌,歌聲滔滔不絕,青年人主要是唱情歌。在廣闊的草坪上,青年男女還要相互拋接花包,場面緊張而熱烈。如果有誰接不住對方拋過來的花包,則要罰他表演節目。對歌中,姑娘們會趁人不注意,將自己精心繡制的花包悄悄贈送給意中人,對方回贈手帕、毛巾等物,再通過對歌加深了解、增進情感,以結百年之好。節日期間,還常進行踢雞毛毽、打格螺等體育娛樂活動。
 
猴節
猴節是貴州省荔波、獨山一帶布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進行。因為這個季節是春寒乍暖、一年的活路剛剛開頭的時候,所以布依族又稱“猴節”為“動土的日子”。節日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上山采一捆香籐、到田裡采一些梅花菜、挖幾叢石菇,然後將香籐搗爛,放在清水裡浸泡,過濾後用香籐水泡糯米,再把糯米、石菇、梅花菜蒸熟,合在一起打成杷,也有的烙成大餅。初二這天吃罷早飯,人們便帶著這種散發著特殊香味的“香籐杷”,湧向山頂,盡情地歌唱、玩耍。孩子們更是無比興奮,他們比賽爬山、比賽爬樹,還比賽打野艾菜,象山猴一樣無拘無束,冬眠的山野又開始沸騰了。這一天,人們除盡情玩樂外,婦女們還要認真翻曬、篩選種子,男人們要精心檢修各種農具。一過猴節,便預示農忙時節到了,告誡人們,從這天起要心往農田上想,勁往農田上使,齊心協力迎接新的豐收。
 
祭田神
祭田神是貴州省布依族民間祭祀節日,每年插秧結束後擇日舉行。舉行祭田神儀式,意在祈求田神保佑當年五谷豐登。祭祀時,除設供行禮之外,還要唱《祭田水口歌》:“田水爺,田水奶,擺好吃的請你來!賜福半年好興旺,谷粒大來谷穗長,顆顆飽得象雀眼,密密綴滿穗桿上!賜命禾苗壯又實,倒伏的叫它挺直,睡覺的把它喚起。株株長得比眉彎!今天殺雞敬供你,明年隆重再獻祭。”
 
九月九
九月九是貴州省布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九月九日舉行,節期三天。布依族信仰多種神靈,這些神靈有的與人為善,有的專做惡事,在九月九這天,各個村寨的布依族要舉行掃寨活動,接連三天,意為驅走一切邪惡的鬼怪,慶賀秋收,對養育了他們的土地報以感激之情。祭品主要是豬或牛,宰殺完後供於灶前。掃寨活動僅限於村內年長的男性和巫師參加,當日村裡的其它人都必須躲避出去,待掃寨完後方可回村。以後的兩天,村民不能拿水、火等物外出,在掃寨節前有人若有事出寨,也只能在掃寨完全結束後才能回來。為提醒外村人在掃寨期間不能進寨,還要在路口設一個標記,即用草繩扎兩把木刀和一些冥紙。
 
看會
看會是貴州省福泉縣布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一日至二十六日舉行,正會期是六月二十四日。該會是向灌口二郎神求雨的一種祭祀廟會,已有很悠久的歷史。看會的祭祀活動由二郎會主持。六月一日要舉行“發兵”儀式,人們敲鑼上街告喻群眾看會已開始,二十三日要迎“齊成菩薩”,即抬著齊成菩薩和一些小佛像在街上游行一周再放回二郎廟內。二十四日早上為“天狗掃街”,即拉一帶輪的木雕天狗游行,沿街居民殺雞以血淋之。中午,主祭人焚香上供迎二郎神,隨後抬著二郎神像游街祈雨。一直抬到南門通遠橋邊。然後,十六人抬正槓,十六人拉纖索,爬坡進城並追捉“開山”、“押班”(開山、押班均由人裝扮,分別戴黑、紅臉殼,身著铠甲,行於二郎神前),擒後便放,放後又擒,如此反復。沿途人家在門前設祭,抬祌轎者分食祭品,夕陽下沉方歸,俗稱“跑坡式”。陸坪一帶則是“換神式”,即抬二郎神到馬黃井再換土地菩薩游街,第三天再用土地菩薩換回二郎祌。牛場一帶是“穿花式”,在街中心搭高台祭棚,上坐六個童男童女,主祭人讀畢祭文,眾人即抬二郎神穿街過巷。當地相傳六月二十四日為二郎神誕日,此日祈雨,多有應驗。祈雨畢,人們還要對歌、跳蘆笙舞、唱戲等,參加者數以萬計。
 
臘月八
臘月八是貴州省布依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歷臘月初八日舉行。以前當地的布依族人認為土地神掌管著農業豐歉,故要在臘月初八日隆重祭祀土地神。這一天的費用由參加者共同負擔,祭祀事務由各房族的主人輪流擔任,主祭人由本村寨中最古老的居民家族中的長者擔任。祭祀時,以公雞或豬頭為祭品,然後由主祭人和參加祭典的人向土地神如實講明當年的景況,再行祭祀之禮,以求得土地神的保佑。
老鷹坡歌會
 
老鷹坡歌會是貴州省惠水、長順、羅甸等地布依族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歷六月六日舉行。屆時青年男女個個盛裝,興高采烈匯聚到當地的老鷹坡,盡情對歌娛樂,歡度佳節。當地所以要舉行如此盛大的對歌集會。
據說有一個真實的歷史原因:六十多年前,老實本分的布依族青年白老喬和心靈手巧的布依族姑娘謝喬妹相愛,他們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但封建禮教的清規戒律,阻礙了他們美好願望的實現。農歷六月初六口這天,他倆同去老鷹坡對天發誓,一足要沖破重重阻力,堅決與封建婚姻抗爭到底。經過一系列曲折斗爭,他倆終於結成美滿夫妻。其他青年人無不稱羨,爭相效仿。從此,每年六月初六,青年人都來老鷹坡對歌,以尋求心目中的情侶。寨老們為支持青年人自由戀愛,還專門為趕老鷹坡制定了鄉規民約,以維護他們的自由,違者查究懲處。為不誤農時,寨老們又商量把老鷹坡對歌定在農歷六月,按“甲子”推算,以第二個子日為節期。
 
了月節
了月節又稱“了年節”、“告了年”,是布依族傳統節門。每年農歷正月二十八日開始舉行。節期為三天。此節與布依族“大年”相對應,“大年”意味著正月節慶活動的開始,而“了月節”則標志著正月節慶活動的結束。在當地,正月底已進入春拼大忙時節,“了月節”意在提醒人們一年的農事即將開始。節日裡,家家都要准備豐盛的菜肴,拿出最好的老酒祭祀老袓公。家家必須要炸“油團粑”,意思是春節已經圓滿結束。吃油團杷象征在新的一年退,全家和睦團結,共建家園。歡聚中,人們還要暢敘各自在農忙時的打算。
 
六月場
六月場貴州省貞豐、紫雲一帶布依族傳統節日,節期可在六月間的任何一個逢六日。節日上午,各戶主都到田頭殺雞祭田神,其余的人在家准備雞鴨魚肉、花糯米飯等“躲山”的吃食。午飯後人們雲集到六月場躲山,同時趕場,盡情玩樂。這時候,寨中兒名德高望重的老人,帶著炊具、火種、香燭,牽著洗淨的牯牛到山神廟祭神。目偏西時,躲山的群眾以戶為單位,席地吃晌午,並相互邀請或交換食品。躲山的人不能隨意返家,直到從祭山處傳來“分肉羅”的喊聲後,躲山人分成四股到山神廟抬四條腿回村,這時人們才能各自回門。隨後,各家派人到寨中領取祭山神的牛肉煮食。六月場意為預祝人畜兩旺、五谷豐登。
 
天王節
天王節又稱“六月六”、“六月橋”、“趕花橋”,布依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日舉行。節期一至三天不等。節日期間,家家包粽子、殺雞、舀米酒,戶戶點香、燃燭、化紙錢,敬奉天神、谷神、牛神,村村寨寨宰豬殺狗,游田壩插白旗,祈盼三神保佑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同時,六月初六這天不管晴雨,都要將所有衣物晾在外面,目的是向天神表明這些衣物都是自己做的,同時也讓人們鑒賞一下,誰家的姑娘針線活最出色。節日裡,最熱鬧的場面當數歌場,四鄉八寨男女老少雲集河畔橋頭,對歌賽歌跳銅鼓舞,姑娘後生們三五成群,興奮地丟著花包。情窦初開的少女將親手繡制的花包丟給意中人,小伙子如無意就將花包丟還給姑娘,若也有情,便雙手捧著花包走到姑娘面前與她對歌。雙方情投意合,就將定情信物系在花包飄帶上丟給對方,以定終身良緣。關於節日的由來,各地說法不一。其中一則說:月亮婆婆的第六個公主愛上了布依族後生陸六,便降到人間與他結成夫妻。一年後生了個兒子取名天王。國王欲霸占月亮公主,月亮公主沒有別的辦法,只好飛回天庭。國王得不到公主又來加害天王,天王便憤然升天而去。從此,人間年年遭受災害,莊稼無收。後來人們想起天王升天時的叮囑,便在六月初六天王升天的日子,到田裡插個標記,說明這田不是惡人的,並將所有衣物拿出來晾曬,表明這些東西不是偷來的。這樣,天神就專門懲罰那些惡人,放蝗蟲咬食惡人的莊稼和衣物。
 
六枝六月六
六枝六月六節是貴州省六枝地區布依族傳統節日。一般從六月初五開始,節期三天。節日裡,家家戶戶采購節日用品,包煮各類粽子,人們比賽誰家的粽子最漂亮。六月初六上午,每家的男人帶著孩子到自家水田的入水口處“祭水田”(也叫祭水口)。據說最早這裡是仡佬族先民居住的地方,“祭水田”是為了紀念仡佬族先民開山造田的功德。首先用樹枝搭個桌架,上面鋪蓋樹葉,擺好祭品,點燃香火,便開始禱告,歐頌仡佬族先民的功德,並祈求保佑水源充足,風調雨順。然後殺雞將雞血灑在樹葉桌上,將雞血雞毛粘在樹葉上,意為招集田裡的害蟲,好讓先人把它們趕走。下午各寨集體祭“神山”。在“神山”上選擇六或八棵古老、高大的樹,其中最大的一棵為主祭樹,樹前搭木葉桌擺放供品,供品中必須要有象征豐衣足食的麻和米花。樹下撐花傘代表男性,擺銀項圈代表女性。寨老宣布祭祀開始,人們將一口活豬拉到主祭樹前,其他樹盼各放一只活雞。寨老燒紙念祭詞,然後殺豬宰雞,就地掘灶煮肉。肉煮熟後,寨老再次主持上供並致祭詞。最後,把所有的菜合煮一鍋,謂:“一鍋湯”,全寨成員在山上野餐。殘羹剩飯分給各家帶回喂牲畜,據說牲畜吃後不發瘟病。六月初七,節日進入高潮,家家宰狗,灌制狗香腸。小伙子們到山上用樹干茅草搭起帳篷,姑娘們喬裝打扮後,上山來檢驗小伙子們的手藝,與小伙子對歌跳舞,在歌舞中物色情侶。晚上,各村寨都到山上歡舞火把,哪個村寨的火把舞得最久,燒得最旺,就意味著這個寨將會興旺發達,若火把中途熄滅則被認為不吉利。火把舞結束後,靑年人繼續對歌,不過這時對歌人己經一對一對的隱身於樹叢之中了。
 
麻坡歌節
麻坡歌節是貴州省獨山縣、平塘縣和都勻市毗鄰地區的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民間節日。活動從農歷正月初一開始,十五結束。原來只是主月初三一天,後因這段時間正好是春節,便改為從初一到十五,初一,人們三五成群向當地的麻坡進發,在麻坡找地方坐下來,派人聯絡,協商賽歌事宜。經雙方同意便開始對軟。由一兩名歌頭起歌尋找對手。其他異性以歌作答,先是一對一、後是二三人對唱。歌聲優美、出口成章、內容貼切又不重復的,會獲得拉拉隊和聽眾的贊美,反之則被轟笑。對歌到一定時候,男女相互有意者可以離開歌場,雙雙到別處去單獨對唱和敘談。情投意合則可以互贈信物。苗族和水族男女青年除了唱歌外,還吹蘆笙、跳蘆笙舞。當地傳說布依族姑娘孟紅在麻坡被財主表哥看中,想娶為妾,他以表哥身份百般誘逼,孟紅死活不同意,表哥勾結官府前來威逼,孟紅在逃跑途中遇到武藝高強、好打抱不平的苗族後生楊陽。楊陽率苗族群眾打退官兵。就在孟紅楊陽准備成婚的時候,表哥帶領眾兵襲擊,打死了楊陽和孟紅。當地群眾特別足靑年人,非常同情這對有情人,故每年在他們遇難的地方陽紅關(麻坡)、集聚祭奠,唱歌。
 
螞螂節
螞螂節是貴州省盛寧縣紅巖一帶布依族民間傳統節日,毎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和十五門舉行,節期為四天。螞螂即蝗蟲,當地民間相傳:布依族以前居住在荊州、湖廣一帶,當地有稻田萬頃。有一年遭蝗災,開始人們用石塊打蝗蟲,結果稻谷也被打壞,隨後有人提議,用稻草扎成草球,站在稻田兩端用草球對打,遂將蝗蟲趕走,使稻谷獲得豐收。在明朝洪武年間,布依族的祖先隨壯甲兵征戰到貴州,並在這一帶定居下來,打螞螂的習俗也帶入貴州,後來打螞螂已演變成一種娛樂活動。屆時,姑娘們身著節日盛裝,拿著鮮艷的螞螂球,到比賽場地尋找對手。按規定:表兄妹或同輩人才可對打,先由老年人和中年人開場示范,然後青年男女排成兩排,迎面對打,有的兩男兩女交叉對,有的幾女對一男,一時間彩球飛舞歡聲雷動。青年男女往往在對打中產生愛情。
 
毛杉樹歌節
毛杉樹歌節是貴州省黔西南地區布依族民間節日,時在三月初三後的第一個蛇場天,節期三天。毛杉樹歌節最早是為紀念英雄將領而興起的祭祀性節巧。傳說在一次調北征南時,岑彭、馬武兩位將領在戰斗中不幸中箭身亡,埋葬後墳頭生出幾棵遮天蔽日的杉樹,百姓認為是英魂所現,便開始到樹下祭祀,以求保佑。祭祀時各家派一男子提著裝有代表全村戶數和人口的紙馬,到祭祀地點將紙馬懸掛起來,表示全村人都來敬祭先輩神靈了。這時,寨老坐陪祌靈,其他人宰雞殺豬,然後將雞和豬雜碎煮熟進行祭祀,並將豬肉等份分裝各戶籃中。祭祀完大家陪神靈就餐、吃剩的骨頭挖坑埋掉,然後各自提籃返家。返回時走路要輕並且避開外人。外地來過節的人,必須要在祭祀前一天趕到,以防踩山,驚動神靈。隨著時間的淮移,節日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如今這個單純的祭祀性節日逐漸發展成歡樂的歌節。節期一到,貴州安龍、貞豐、冊亨、望漠、興義以及廣西隆林、雲南羅平等地的布依族及其他各族群眾,紛紛聚集德臥,唱歌對歌,通宵達旦地歡慶玩樂。
 
嫩信節
嫩信節又叫豐收節。“嫩信”,布依語,即正月的節日,布依族盛大節日。節期從臘月二十五至來年正月三十日。臘月二十五日後,新婚夫婦要洗修水井,修整從村中到井邊的道路,並在井旁種一株泖樹和柏樹,象征他們的愛情如柳樹般多情,象柏樹般常青,人們稱這兩株樹為“交娅樹”、“夫妻樹”、“保寨樹”。
臘月三十晚上,家家都要祭祖。八仙桌上擺好各種供品,然後敲擊銅鼓,傳說只有銅鼓聲才能傳遍天上,地下、人間,招來萬物神靈。沒有銅鼓的人家,可請寨老敲擊公用銅鼓,各家同時敲磬、放爆竹,家中長者在供桌前燒香化紙念祭詞。祭畢,全家老少圍坐火塘邊吃團圓飯。
初一凌晨,雄雞初唱,全寨姑娘媳婦爭挑第一擔“金銀水”。全寨的姐妹們都要到獲金銀水之家祝賀,將五顏六色的花線拴在挑到金銀水者的發辮、手腕、水桶上,預祝她年年挑金挑銀。同時,這家的主婦請大家嘗金銀水,意為讓所有的姑娘都更加聰明、美麗和勤勞。正月初一到三十日要舉行文體活動,同時也有許多禁忌,如初一不吃辣子、不掃地,不借火種不砍柴;初五前不動土;初七不出門;初八不歸家;十五日前不在井邊洗衣,不在庭院中晾曬衣物;正月間不許敲擊什物等等。
 
牛王節
牛王節又稱“四月八”、“牧童節”、“開秧節”。布依族傳統節日,時在農歷四月初八。是日,家家戶戶為牛放假一日,並用苦丁茶、紫泉酒、五色花糯飯喂牛,祭祀牛王。村村寨寨挑選最健壯的牯牛牽到斗牛場角斗。斗勝之牛封為牛王,為其披紅掛綠並發獎金。牛王主人當晚要備一席酒宴,招待全寨各家戶主和外來客人。席罷,賓主對唱《牛王歌》。據《獨山州志》記載:“仲家(布依族舊稱)以飯肉喂牛……有放牛打角之俗”。獨山一帶還有民謠流傳:九名九姓獨山州,南郊紫泉北石牛,年年四八牛王節、家家花飯擺門樓。獨山縣誠北郊打一巨石,形如牛,當地可姓稱之為神牛。獨山縣唐代曾叫石牛縣,即由此得名。相傳有一牧童名叫阿牛,在仙翁的指點下找到一頭沖牛,郁力王企圖霸占,阿牛打死了郁力王,自己負傷,神牛也變成了石牛。後來五妹送給阿牛一葫蘆紫泉水治好了阿牛的傷並使神牛復活。納達王用一百頭牯牛同阿牛的神牛角斗,結果神牛輕松取勝。這時,納達王的五個女兒都想嫁給阿牛,阿牛便讓五姐妹各備一席酒飯,神牛先吃誰做的食物,他就和誰成婚。最後神牛只吃了五妹做的苦丁茶、紫泉酒和黑糯飯。後來阿牛和五妹都老死了,神牛再度變為石牛。人們懷念阿牛、五妹和神牛,所以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做五色糯飯祭牛並斗牛,此俗一直延續至今。
 
七月半
布依族傳統節日。據說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大部分布依族聚居區都過此節,但活動內容有所不同。一般節期是七月十四至十六日三天。節日期間,紅水河沿岸的布依族做“搭聯粑”,殺雞鴨、宰豬牛祭祖。貞豐一帶的老年人則要采集各種野果祭祀祖先、山神,所以又有“鮮果節”之稱。巖魚一帶還興祭橋,一般是家庭主婦備好精米飯、豬肉、雞蛋等,帶領孩子到橋上祭橋,以祈求孩子身體健康。惠水縣的一些布依族,還要進行唢吶比賽,台上放一瓶酒,輸者將唢吶和酒一起交給贏方。有的地區節日期間進行打格螺、蕩秋千、游泳等體育活動,有的還要唱山歌壓鬼邪。節日的夜晚更是熱鬧非凡,老年人手拿一大把香,從自家大門前一直插到各條路口,意為迎接即將成熟的稻谷魂回家,請橋鬼、路鬼們高抬貴手,放谷魂通行。姑娘們用碗盛上菜油,安好燈芯點燃,放進河水裡任其漂流,誰放的燈能夠順利地順水漂走,就意味著來年幸福歡樂,否則,就被認為不吉利,補救措施是請七個姊妹一起祈求鬼神保佑自己逢凶化吉。孩子們還要玩“香火”鬧寨,就是將插在凳子上的香點燃,拿著走家串巷做游戲,不論鬧到誰家門口,主人都要為他們添香。據說,這樣能安撫寨中的野鬼。
 
秋坡節
秋坡節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每年立秋日舉行。秋坡,位於貴州省長順縣的安樂鄉團坡村附近。過去,趕秋坡只在秋坡山上,但由於規模越來越大,已從山上一直趕到山下乃至團坡、麥平、山莽寨附近。立秋前一天人們要作趕秋坡的准備,附近村寨有名望的寨老召集人平整場地。小伙子們要去遠方接相好的姑娘,姑娘們則在家殺雞宰鴨、提酒備菜,等待相好的小伙子。立秋這天,除附近村寨布依族男女老少幾乎全部參加外,長順、安順、紫雲、望谟、羅甸、惠水等縣的布依族青年約一萬多人,匯集一處,對歌演戲、下棋賽球,還有擺攤賣貨的。夜晚,附近村寨家家戶戶住滿客人,歌聲、笑聲通宵達旦。
第二天人們依依惜別,節日結束。據說,秋坡節日是為了紀念秋妹和阿坡而興起的,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秋妹和阿坡青梅竹馬,真情相愛。正當他們籌備婚事的時候,土司仗勢欺人,將秋妹的阿媽迫害致死,又強行抓走秋妹,阿坡憤怒至極,火燒了土司家的庫房,救出秋妹。可當他們跑到山坡上時,阿坡被躲在大樹後面的土司殺死了。秋妹見狀猶如萬箭穿心,一頭撞死在大樹上。過後,鄉親們把秋妹和阿坡合葬在這個山頂上。從此,這個山坡就叫秋坡了。一年一度的秋坡盛會,主要足青年人的一種社交活動,目的是使他們互相了解“增進友誼。
 
掃火災星節
掃火災星節是貴州省都勻一帶的布依族民間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以寨為單位集體進行。八日晚,由寨裡一位有名望的老人召集各戶家主開會,議定下年度的各項寨規,諸如防火災、禁偷盜、禁賭博、整水井、修寨路等事項,形成條文。還要對第二天的“掃火災星”活動作出具體安排,並按戶平均交納活動經費。九日上午。一位寨老和鬼師共同帶領由各家代表組成的隊伍,逐戶上門“掃火災星”。鬼師走在隊伍的前面,緊跟一人懷抱一只公雞,另一人手提捆著活鴨的竹蔑條,還有一人拎一桶清水。每到一戶先要走進灶房,鬼師口中念念有詞,手執掃帚刷鍋一周,再將帶來的清水舀一點淋向灶門,表示有水克火。接著,隊伍走到火塘邊,這時全場莊嚴肅穆,鬼師恭請“雅各布布布冬”(管火女祌)“雅各布布布迪”(管水女神),拿雞鴨者雙手捧著雞鴨向前,象征將雞鴨奉獻給火祌和水神,鬼師即以詩歌般的語良致詞,大意是告誡火星,主人不引不要亂燃,提醒主人家,有幾朵火就打多少水來消。致詞完畢,鬼師面向眾人高聲問:“掃你火災星,出不出?”眾人齊聲回答:“出!”最後,提水桶者再舀水淋火塘一圏。逐戶完成此番儀式後,隊伍來到寨外河邊,點燃一堆茅草,叫喊“火燒寨子啦,快來撲火呀!”眾人聞聲一齊動手,用水將火徹底澆滅,然後高喊“撲滅火災星啦!”整個“掃火災星”儀式至此全部結束。
 
掃墓節
掃墓節是貴州省羅甸一帶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三日進行。是日,人們殺豬宰雞,帶著酒肉和花糯米飯,舉家宗族集體前往祖墳墓地進行祭奠,用帶青葉的竹竿系著白紙插在墳上並挖新土補墳。出嫁的姑娘也要提著酒肉和花飯,拿著白紙前來參加敬祭,但姑娘掛的白紙需點綴一條紅紙以示區別。掃墓後,大家在墳山上打獵野餐、娛樂游戲,同時邀請附近不過此節的兄弟民族與之共同歡度。
 
掃田壩節
掃田壩節是布依族民間的祭祀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日舉行。這天,家家都要打糍粑,殺雞,再備一塊刀頭肉(約二斤豬肉),帶到自家最大的一塊田邊,燒香化紙祈求五谷神保佑莊稼不遭災,祭祀完畢,再將祭品背回家中煮食。但雞腿一定要留下,用細麻線或粽絲編織一個小網兜,煮幾個雞蛋連同雞腿放人兜中,讓七歲以下兒童背著玩耍一天,晚上分給孩子們吃,雞腿給最小的。據說吃這些雞腿雞蛋可以消災除病。有些村寨這—天還要舉行“掃田壩”儀式,每家捐出一定的米、菜、錢,集體買一口豬到神廟宰殺祭祀“五谷神”、“土地神”和“寨神”。然後焚香化紙鳴放爆竹,四名中年男子分別舉著大黃幡,打著大铓鑼和铙;敲著小銅鑼,跟隨魔公來到田壩中,魔公身穿道袍,手搖鈴铛,口中念念有詞:“舉黃幡、打硭鑼、神仙派我趕旱魔,澇鬼蝗妖快快逃,咒語一到你難活。”就這樣在田壩裡竄來竄去,竄完整個田壩後,回到神廟聚餐,吃不完的平均分給各家各戶。
 
神仙田歌會
神仙田歌會布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五舉行,歷時三天。屆時,位於南盤江畔安龍縣境內的神仙田地方熱鬧非凡,四鄉八寨的布依及各族青年男女,盛裝打扮,成群結隊擁向神仙田,他們口吹木葉、姊妹箫,懷抱月琴、浪哨對歌選情侶。據說神仙田耿會是為了紀念王仙姑。相傳王仙姑是天上的仙女下凡,自幼便顯示出凡人所不具的奇特能力。為了讓窮人有地耕種,她用手指畫出一壩壩田土,人們稱她畫出的田土為“神仙田”。嘉慶二年正月初五這天,仙姑賣柴慘遭官家毒打,她怒火中燒,奮然率眾起義。戰斗中王仙姑大顯神威,屢挫敵軍。雖然起義最後慘遭失敗,王仙姑也騰雲上天還原成仙女,但為了歌頌王仙姑的反抗精神,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這位自己的民族英雄,布依族人民每年都要聚集到“神仙田”,舉行紀念活動。
 
俗雅蝈節
俗雅蝈節即“迎青蛙奶奶節”。布依語“俗”是迎接,“雅蝈”是青蛙奶奶。貴州省羅悃一帶布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日進行。節前,由民眾推舉一名婦女,裝扮成乞丐作為“雅蝈”的化身,象征饑餓不堪的雅蝈毫不客氣地吃掉一切害蟲。節日晨,各家在堂屋擺好稻谷穗、粽粑、刀頭肉等,候迎雅蝈。雅蝈提籃背袋,手舞足蹈地挨家串門,她隨心所欲地撈取祭品,肆無忌憚地吼叫罵人,潑鬧得凶狠,則預示明年豐收吉祥。若雅蝈不夠顛狂,主人便設法激怒她,讓她大罵一頓才滿意高興。
 
跳花場
跳花場貴州省惠水縣翁吟河布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舉行,歷時三天。按照惠水布依族傳統習俗並不設跳花場,但是翁吟河的布依族為什麼要舉行跳花場活動呢?據說過去翁吟河一帶逢春必遭冰雹並屢次發生火災,使得人們驚恐不安,疑是陰間惡魔搗鬼。寨老們認為須讓群眾踩踏跳躍才能使陽氣上升、祛禍得福。於是決定仿照苗家跳花場的方式,設立了“跳花場”,並形成固定節日,迄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屆時,以翁吟河布依族為場主,附近及鄰縣的苗族前來參加,其場面隆重熱烈。初四早飯後,寨老們將寫有“風調雨順”的大紅幅系在頂端保留葉子的長竹桿上,再將竹桿綁在約一丈長的圓木上,隨即場主宣布“立花樹”,人們在鐵炮、爆竹和蘆笙樂曲聲中,將圓木立在事先挖好的土坑中。然後圍繞花樹吹蘆笙跳舞。傍晚,寨老熱情邀請苗族蘆笙隊進寨作客,客人在院壩裡跳蘆笙舞,以表示向主人祝賀。姑娘小伙兒圍著爐火對歌,通宵達旦。第二天,各蘆笙隊爭相獻技,跳花場活動達到高潮。初六口早飯後,全寨鄉親和苗家蘆笙隊匯聚花場,場主宣布放花樹,再次鳴放鐵炮,蘆笙隊吹奏樂曲自右向左繞樹三圏,然後由專人將花樹放倒,取下紅幅交寨老珍藏。至此,跳花場活動全部結束,苗家蘆笙隊當場告別,布依鄉親熱情相送,並邀請明年再來。
 
跳花會
跳花會貴州省布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開始,到二十一日結束。此節主要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日子。節日一到,男女青年們便盛裝打扮,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預定的跳花場(一般在寬敞的草坪上),大家彈起月琴,吹起木葉,唱著悠揚的古歌和熱情的情歌,盡情娛樂,還有的男女聯合起舞。在此過程中,人們各自物色自己的意中人,若雙方有意者,則悄悄走出人群到河邊或樹下談情。節日期間也有的地方要演布依戲,引來許多人觀賞。二十一日宣布跳花會結束,二十二日這天,凡訂了婚約的小伙子,要把姑娘帶到本寨認親,稱之為“牽羊”。
 
投石節
投石節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周覃區一帶布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屆時,這一帶布依族周覃兩大家族要聚眾對壘,投石打仗,意在祛禍迎福,打掉晦氣,布依語稱此項活動為“兜錦印”。按照古規,周覃兩大姓的成年男子,可自願參加投石打仗。但不得使用火槍、馬刀、鐵塊等利器,不准虐待“俘虜”,參加者若被擊傷也不能發怒鬧事。節前,婦女們紛紛上山采集各種木葉,泡染各色糯米,蒸出香噴噴的花飯,並煮好臘肉、備足米酒,初八清晨,由老人將這些食品裝在竹籃裡,孩子們提到戰場充“軍糧”。戰場設在周覃大壩的格博河兩岸,對壘雙方各占河的一邊。雙方領隊相互揮手致意以後,九名號手吹響牛角號,頓時,瓦塊、石片、泥團在格博河上空交織飛舞。如有人被擊中負傷,他會高興地喊“見紅啦!”若在河邊抓到“俘虜”,可以強行水淹片刻,做為被俘標記。當一方的主要陣地被占領後,一年一度的節日戰斗便宣告結束。這時候,對壘雙方無論勝負,都要熱烈地拉手擁抱,在一起歡呼,共同向圍觀人群致意。
 
王龍趕祭
王龍趕祭是貴州省獨山縣上司、下司、麻尾一帶布依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傳說王龍村有龍王井,井水能消炎治病,所以人們經常帶著香紙到龍王井行祭供,並飲水沐浴,以求長壽。於是形成了“趕祭”習俗。清未年間,布依族英雄楊保元聚義反清,常乘趕祭之機向群眾宣傳反清道理。一次,當地群眾借趕祭之名,挑著糧食和肉蛋到王龍村的扶寧坡慰問起義軍時,被清兵圍困。楊保元的坐騎躍蹄刨出一眼泉水,解了缺水之危。後來楊保元率眾突圍時負傷被俘,就義於貴陽。人們為了紀念楊保元,便把龍王井改稱“馬刨井”,把趕祭龍神改為祭典英雄的節日了。節日清晨,各家都在堂屋神龛上擺上祭物敬供祖宗,大門兩邊掛上菖蒲和艾草。然後帶上一壺避邪驅蟲的雄黃酒及粽粑、大蒜、艾草等,成群結隊的趕往扶寧坡。到扶寧坡之前,都要唱一首紀念英烈的頌歌,先到者須取出所帶之物擺供於井壩上。人們還要往水中丟放銀毫,無銀毫者則以三片艾葉代替,再唱一首頌歌以示敬意。然後喝幾口刨井水,再順著小溪洗臉洗腳,換上新襪子,便來到坡上對歌,內容多是頌揚和緬懷英雄的。哪位歌手唱得好,聽眾就請他共吃粽粑、飲雄黃酒。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