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烏古斯部撒魯爾人的後裔,中國撒拉族古稱Salor(或Salur),這個部落名起源於傳說中的烏古斯可汗(被土庫曼人視為自己民族的祖先)的親孫子撒拉爾(Salur),意思是到處揮動著大刀和長矛的人,有“無處不在、戰無不勝的征服者”。撒拉族是我國的少數名族之一,有著獨特的民俗文化,你知道撒拉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是什麼嗎?
撒拉族簡介
撒拉族,有人口87697人。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及其毗鄰的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鄉,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此外,在青海省南寧市和其他州縣以及甘肅省夏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等地,也有零星分布。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的烏古斯組。由於和鄰近的漢、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漢語和藏語的詞匯。無文字,通漢文。
撒拉族聚居區位於青海省東部的黃河沿岸,這裡氣候溫和,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適於小麥、青稞、荞麥、玉米、谷子等農作物及瓜果蔬菜的生長。“循化椒”是馳名的土特產。。"循椒"顆粒豐滿,顏色鮮紅,香味濃郁,是調味的佳品。"循辣"具有肉厚、油多、籽少、味香和耐貯存等特點,吃一口香辣滿嘴,令人食欲大增。
撒拉族善於從事商業、園藝、采伐、制革等。在湍急黃河激流上扳筏,尤為撒拉人的一手絕技。
撒拉族的園藝業比較發達,戶戶擅長園藝,家家辟有果園。走進撒拉族村莊;就像走進百果園:桃、梨、杏、蘋果、櫻桃、棗子、葡萄、核桃……應有盡有。每當春風暖樹,桃花粉、梨花白、櫻花傃、杏花紅、棗花香;葡萄抽出枝枝新籐,蘋果枝頭冒出朵朵花苞;家家燕喜,處處蜂忙,身臨其間,恍加傳說中的仙境。
到了金秋時節,站在高大茁壯、果實累累的核桃樹下,男女老少用滿山的笑聲在撲打著核桃。撒拉村莊的核桃真好!殼薄、油多、肉脆、味道香,經濟價值高,營養價值更高。更奇特的是:孟達山區撒拉村有一棵露仁核桃樹,為核桃樹中獨一尤二的珍奇品種,果實成熟時無硬殼,只穿著一層薄薄的仁衣,用指尖一點即破。
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烏古斯部撒魯爾的後裔,唐代時住在中國境內,撒拉族的先民在元代由中亞細亞的撒馬爾罕經過長途跋涉遷徙到青海省東部,定居在循化地區。在他們的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融合周圍的漢、藏、回等民族,逐漸形成了一個民族----撒拉族。本民族自稱為“撒拉爾”。漢文史籍稱他們為“撒刺兒”、“沙喇族”、“撒拉回”等,是其自稱的不同音譯。撒拉族人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畜牧業和園藝業。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成立了循化撒拉族自治縣,1980年又成立了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撒拉族人民有了當家作主的權利。他們充分發揮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努力發展生產,使經濟、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得到不斷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撒拉族的傳統節日
格得勒節
格得勒節又稱小開齋節,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撒拉族宗教節日,每年伊斯蘭教歷齋月(九月)的第二十七天舉行。撒拉族認為真主從這天開始進行下一年的“熱孜歌”(即福氣)的分配,因此從早到晚男女老少皆做禮拜,盼望真主多多賜福。節日晚上,人們以家族為單位組成一個“孔木散”,集體舉行敬奉儀式。這一天,人們還要互相送炒熟的胡麻和麥子,以慶賀收獲。
毛洛提節
毛洛提節亦稱“吃五谷”節,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撒拉族傳統節日。每逢莊稼收割時舉行。屆時,各家各戶都要去清真寺院做禮拜,並在寺院裡做麥子、豌豆等混煮在一起的五谷飯大家共食,以感謝真主保護,使莊稼收獲。
青苗節
青苗節是青海智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等地撒拉族節日,每年農歷四、五月間舉行。屆時,各家向清真寺捐獻糧食三斤、饅頭一盤,富足的人家還要宰羊宰雞。人們到寺內聽阿訇念青苗經,然後共食麥仁飯。
清明節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撒拉族,在毎年農歷三月三日這天,伊斯蘭信徒們到清真寺念“清明乃提經”,各村夢一一頭,集小麥一百八十開,去寺院捨散,各家還要捐獻乜貼一、二角,油香二斤,以示教民們的義務和虔誠之心。
牙土樂節
牙土樂節是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部份撒拉族的節日,每年伊斯蘭教教歷十月選一吉日舉行。“牙土樂”,撒拉語即紀念。據說此節是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妻子哈西日的。屆時,人們炸油香,馓子,宰牛、羊,炖雞到清真寺捨散、念經。
孜克日節
孜克日節是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撒拉族節日,每年農歷臘月選一吉日舉行。相傳古代異教徒將聖人孜克日趕到荒野的一棵樹下,他無處可走,只好祈求真主相助,真主有感,便將樹從中劈開,讓孜克日進去,又將樹合攏。當異教徒趕到,見孜克日的衣角拉在樹外,於是用鐵鋸鋸樹,快鋸到脖子時,孜克日又祈求真主,真主再次救了他。所以每年這時,撒拉族各家都要起油鍋、炸油食、炖牛羊肉,煮麥仁飯,然後攜帶這些食品去念經、捨散。據說念的經文就是聖人孜克自求助真主時念過的,以示感激真主,並祈求真主保佑。
撒拉族的風俗習慣
撒拉族日常生活習俗
撒拉族熱情好客,講究禮節,彼此網頁,要互道“色蘭”(安寧的意思)問安。
人們尊老愛幼,和睦鄰裡,男女見面,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到撒拉族家中坐客,首先須向主人問好,之後方能入座,主人為客人沏茶。客人要將茶碗端起,吃饅頭時,要掰碎送進嘴裡,切忌狼吞虎咽。主人須殷勤待客。
撒拉族十分敬重“舅親”,認為“鐵出爐家,人出舅家”。撒拉族男孩到七八歲時,便要接受“割禮”。女孩到八九歲時,就要戴上“蓋頭”,以示進入成年。完成這兩項儀式之後,成年男女便要擔負起宗教義務。與此同時,家長們都開始為自己的子女物色對象。到十五六歲時,便都結婚成親,生兒育女。
撒拉族的婚俗
撒拉族的婚禮全在隆冬舉行。除了這時節農活少,人手閒、糧油足、肉類肥而又好儲藏外,主要還是人員全,所有外出的人均已陸續返家。
婚禮一般在黃昏舉行。儀式開始,先由女方的長輩在庭院裡給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繡花腰帶,再進上房,由已婚的至親陪伴,面對阿訇坐在炕上的木凳上。岳丈問新郎:“我女兒已許配給你了?”新郎點頭允認,然後阿訇起誦“尼卡亥”(證婚贊詞),把盤中的紅棗、核桃分撒給室內外的觀眾,婚姻算正式准認。
阿娜出嫁這天,至親好友,左鄰右捨得男女老幼紛紛趕來,坐在新娘身旁,一邊看長輩給新娘梳妝打扮,一邊專心致志傾聽阿娜哭唱“撒赫稀”。
到掌燈時分,梳妝好了的新娘,由至親長輩二人攙扶,哭唱著緩緩退出大門,在門前的場院裡繞走三匝,徐徐撒完一把糧食,象征家中五谷豐登,到婆家生根發芽,然後登上新郎家送來迎親的騾馬,帶上面紗,由至親中已婚的兩名婦女陪伴,其他親朋簇擁,浩浩蕩蕩徑奔婆家。這時,女方村裡早先嫁到男方村莊的婦女們,端著一盤盤香噴噴的“比裡買亥”(油拌的面食),在村外的道旁熱情迎接,並通風報信,密告本村“擠門”的情況,使送親者有個精神准備。
新娘就餐前,由至親長輩作一番美好的祝福,然後用筷子揭開新娘的面紗,撒拉語叫“巴西阿什”。這雙象征吉祥的筷子,新郎家一定要破費收回。餐畢,新郎家的妯娌們端一盆凈水,前來向新娘索取喜錢。她們用筷子或手攪動盆裡的水,讓新娘把銅板丟在水中,象征婆家清白似水,願新娘深扎根,結碩果。撒拉語稱此為“蓋吉爾橋依”。
這時,年輕人紛紛起來,把新郎的父親、哥哥、阿舅捉起來,滿臉塗上鍋灰,頭戴破草帽,眼掛空心蘿卜鏡,用木棒抬起,或讓騎牛轉圈,熱鬧非凡,直到討得一筆可觀的喜錢方才罷休。接著就表演“駱駝戲”、“宴席曲”。
撒拉族的食俗
撒拉族習慣於日食三餐(農忙時根據情況適當加餐),主食以面粉為主。家常品種有花卷、馍馍、饅頭、烙餅、面片、拉面、捍面、散飯、攪團等。在一年一度的齋月裡,一般都只食早、晚兩餐,飯菜比平時豐盛一些。
按照伊斯蘭教義,撒拉族嚴禁飲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備酒。平時更無飲酒的習慣。日常飲料除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常飲麥茶和果葉茶。制作麥茶時,將麥粒炒焙半焦搗碎後,加鹽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葉茶是用曬干後炒成半焦的果樹葉子制成,飲用別具風味。
典型食品:比利買海,又稱“油攪團”,撒拉族傳統風味食品,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撒拉族的服飾
家家都有果菜園,有中亞風格。同一家族的都住在同一區域。撒拉族男子頭戴無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圓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夾夾”,腰系紅布帶或紅綢帶,短衣略為寬短,長衣較為狹窄。冬天穿光板羊皮襖或羊毛織稿子,腳著布鞋或用牛皮制成的“洛提”(撒拉語,是一種用牛皮制成的鞋,裡面裝草取暖)。婦女喜歡色澤傃麗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歡佩帶長串耳環、戒指、手揭、串珠等首飾。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婦女普遍戴“蓋頭”。
撒拉族的居住
典型的撒拉族民居,夯土打的院牆保留著中亞西亞風格,房屋土木結構,但坐北朝南的正房又融入漢族庭院建築風格,房檐門窗大都是精美細巧的雕花,刷一層清漆顯得素樸美觀。院內栽著瓜果和辣椒,而窗檐下掛著好幾串火紅的干辣椒,撒拉人家的庭院格外明傃生動。
撒拉族的喪葬
撒拉族的葬禮,因撒拉族群眾信仰伊斯蘭教,其葬禮一般按伊斯蘭教規定進行,習慣速葬,一律土葬,不用棺椁。當病人危殆時,禁止各種噪聲,除至親骨肉外,他人不得入病房,惟有深明教義者親侍病人身旁,病人“口喚”(亡故)後,由家人瞑其目,合其颏,理其發須,順其手足,然後把遺體安放在公用屍盒上,家人圍屍哭泣。同時,派人告知遠近親友及本村清真寺阿訇,親友等至喪家後,向喪主吊唁,進行悲切的“哭喪”,撒拉語叫“牙斯牙格拉”。其內容都是懷念亡人,講亡人在世時如何勤勞持家,如何待人接物,又如何為人效勞而又贏得大家的尊敬等等。
邊哭邊說,使送葬的人無不感動的潸然淚下。給亡者凈身,撒拉語“蘇土特”(抓水),用白布裹其身,謂之“穿開凡”。穿畢,由喪家男親抬到清真寺或墓地轉“非提日”站“知那改”,替亡人祈禱。將“埋體”輕輕放進墳內偏洞中,用土坯砌好偏洞口,再用土填平其墓,墓穴上砌以若干石塊,作為識別的標志。同時,阿訇開始念《古蘭經》有關章節,其間,視喪家之條件,施散錢、茶葉、食鹽、大柴等實物,參加送葬的人,無論老少都要散到。葬後第三天,喪家要宰羊煮“麥仁飯”,撒拉語叫“高吉尕依納特”,請親友和本村老幼共餐,並給他們分送油餅、肉份子。來客則送亡人家若干茯茶、現金等表示慰問,稱“寬心”。“
撒拉族的禁忌
撒拉族的禁忌主要同伊斯蘭教有關。其中最重要的是忌食豬肉和狗、馬、騾、驢等不反刍動物的肉,一切動物的血以及自死之物(包括牛羊在內);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污濁之物進入清真寺;做禮拜時,他人不得從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談話時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禮的行為;炸油香、煮麥仁飯的婦女必須要”乎斯裡“(即沐浴過),未經沐浴或經期婦女,不允許參與這項工作,也不允許到油鍋附近去;撒拉族宰牛羊時,旁人忌說”殺“,應說”宰”;撒拉族人家若有人去世應說“定了”,忌說“死了”;外人在寺內不得吸煙、唱歌或大聲喧嘩,更不能翻閱經典等。
過去,撒拉族的禁忌很多,其中一大部分是從他們所信奉的伊斯蘭教來的。比如禁吃豬肉和自死的動物肉,禁喝動物的血,禁塑動物像,畫動物;更禁崇拜一切偶像,在撒拉族居住的房屋內,禁止掛任何動物像或人像,禁止行奸、通奸,禁止喝酒、抽煙、賭博、偷盜、搶劫霸占;禁止在清真寺或墓地旁大小便,及在沒有遮攔物的情況下朝西方大小便,忌諱吃了蒜蔥和韭菜等有味之物後到清真寺做禮拜,家裡有客時忌諱掃地,忌諱在家裡的老人動筷前,其他人先吃飯,在齋月裡,尤其禁止性行為,禁止白天吃喝玩樂。
在撒拉地區,忌諱男女握手;忌諱女子獨處時,外男子和她座談,女子禁忌更多,禁止已婚女子披頭散發,禁止女子羞體外露,妻子生育時,丈夫不得在旁邊伺候,在未念“尼卡亥”之前,禁止未婚夫婦同居並發生性關系。對於男子,禁止留長頭發、八字胡、長指甲,忌諱男子穿紅、黃顏色的衣服。
總之,撒拉族的禁忌很多。有些符合科學道理,有些帶有封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