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是多少歲?不惑之年代表的是四十歲,因為其源於孔子所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故後人遂以“不惑之年”來稱呼年至四十歲的人。下面小編將為大家詳細解析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是多少歲,古稱不惑之年是指多少歲
一、不惑之年的名詞解釋:
“不惑”指遇到使其能夠時能夠明辨不疑,原意指對於仁義禮有了完全的了解,不再疑惑。現今多用“不惑”或“不惑之年”來指人到了四十歲的年齡。
“四十不惑”是指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就不會因為無知而困惑,因為到了這個年齡段的人,往往都對人生有了一定的把握和理解。此外,四十不惑也指人到了四十歲時就沒有什麼可以顧慮、疑惑的了。
二、不惑之年的出處:
《論語·為政篇》中記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故後人遂用“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等來作為年齡稱謂。不惑之年即四十歲。
三、不惑之年的故事:
孔子在齊國居住了三年,一心希望能為齊景公服務,讓其接受自己的“仁政”思想,但為齊相晏嬰所阻,感到非常失望,於是返回魯國重新拿起教鞭,以做學問和教書育人來彌補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也因此而領悟了更多的事理,那時正是孔子四十歲左右的時候,所以孔子才發出“四十而不惑”的感慨。也因此才有了《論語·為政篇》裡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四、其他年齡稱謂:
襁褓: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兩、三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也叫“總角”
豆蔻:指十三歲的少女
及笄:指十五歲的女子
弱冠:指二十歲的男子,也叫“加冠”
而立:指三十歲
不惑:指四十歲
知命:指五十歲,也叫“知天命”、“半百”
花甲:指六十歲,也叫“耳順”
古稀:指七十歲
耄耋:指八、九十歲
期頤:指一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