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編輯:農歷習俗
阿昌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雲南省西南部。阿昌族一年較大的幾個傳統節日,如趕擺、蹬窩羅,會街節、嘗新節、潑水節、進窪、出窪等,都與鄰近的傣族相同。此外還有火把節、換黃單、燒白柴等節日活動。

 
  阿昌族簡介
 
在漢文史籍中,阿昌族曾被稱為“峨昌”、“娥昌”、“莪昌”、“阿昌”、“萼昌”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定名為阿昌族。阿昌族人口共有2.7萬余人,為雲南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雲南省西部地區德宏州的隴川縣、梁河縣及潞西市,保山地區的騰沖縣、龍陵縣也有少量分布。隴川縣的戶撒地區和梁河縣的遮島是最集中的地方。
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阿昌語分為戶撒和梁河兩種方言,大多數阿昌人都會講漢語、傣語,戶撒的阿昌族還會講緬語和景頗語,他們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種語言。這大概是阿昌族在歷史上善於同附近的民族交往,不斷向別的民族學習的緣故。
阿昌族聚居區地處高黎貢山余脈的丘陵山地、峽谷平壩,為阿昌族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鐵器也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窩羅節(農歷正月初四)
窩羅節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舉行,以紀念傳說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咪麻為民除害、造福後人的功績,屆時人們要祭獻最好的菜肴,然後殺狗吃狗肉和芋頭,如果在祭祀的當天能捕到蟒蛇,則認為更吉利。
每年農歷正月初四開始舉行的“阿露窩羅節”,是阿昌族最為盛大的節日。節前,阿昌人精心搭設起“窩羅台坊”,台高約1米,4米見方,中央矗立著左右兩塊牌坊,頂端以一張昂挺聳立的巨大木刻滿弦弓箭連接。這是阿昌族的神箭,象征著人類始祖遮帕麻智勝魔王,射落毒焰灼人的假太陽,恢復大地秩序,喚回萬物生機。左牌坊頂部描繪著光芒四射的太陽,右牌坊頂端繪制著藍天皎月圖;太陽圖案之下是一幅男子的盛裝彩圖,皎月圖案下面則繪有女子盛裝彩圖,分別表征著天公地母—人類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節日那天,遠近村寨的阿昌族紛湧而來,匯集於慶典中央窩羅台坊四周,歡歌起舞,慶賀節日。
 
會街節
阿昌族會街,阿昌話叫“熬露”,過去多在農歷九月中旬舉行,一般持續5天左右,現在已改在國慶節前後的三天舉行。是迎接佛祖返回人間的日子。傳說佛祖“個打馬”(釋迦牟尼)為母親上天念經三日(相當於地上三月)返回人間時,佛光普照,青龍白象呈祥。阿昌會街必耍青龍白象,即源於此。
 
火把節
阿昌族的火把節於每年農歷六月下旬舉行。一般是農歷的六月廿五,也有在六月廿四過節的。節前,家家戶戶要自制松木火把。據說燒火把是為了驅逐疾病,以祈人畜興旺。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米線,比較富裕的人家要吃火燒小全豬。當夜幕降臨,人們燃起火把,先在室內轉一圈,將蜘蛛網等不潔之物燒掉,以示驅邪保安。然後,全寨人手持火把匯集到寨內廣場上或原野上,再繞村寨,山坡和天地漫游,以祈消滅蟲害、預祝豐收。最後青年男女聚集在廣場上,圍著火堆,唱歌跳舞到夜深。跳舞時,由一個最善惡善舞的人領頭,其余的人均雙手叉腰跟在後面隨唱,唱一句、舞一步,旁觀的人也常常通宵達旦。火把節就是上半年的過年日,因此又稱過大年。
 
清明節
阿昌族清明節前,家家戶戶進行大清掃,節日這天,各家各戶清掃祖先墓地,以表對先輩的尊敬和思念之情。有的人家這一天還請佛爺念經。清明掃墓不僅祭掃自己家的祖墳,還要祭拜本民族的英雄和所敬仰的亡靈。
 
潑水節
潑水節又稱桑建節或澆花水節。雲南省德宏一帶阿昌族民間節日。每年清明節後第七天舉行,節期四天。第一天的主要活動是采椎栗花。相傳桑建是椎栗樹神的名字,他戰勝惡魔,給人們帶來了幸福。屆時,身著節口盛裝的青年男子匯集起來,進山采花。行進途中,要由一人在隊伍前揮舞阿昌刀,其他人邊走邊放槍,到山上采花前還要放鞭炮。采花返回時,一路上要敲象腳鼓。留在村裡的婦女們早已准備好蘇子粑杷,聽到槍鳴,立刻到村外迎接采花隊伍。小伙子們向姑娘獻上椎栗花束,姑娘們將粑粑獻給小伙子。
吃完粑粑,大家一起邊歌邊舞回村。村裡的老人們早已在廣場上立好了竹桿,迎接采花隊。人們來到場地,把椎栗花一圈圈扎在竹桿上,使之成為花塔,有的則做成花轎。夜娩,人們便圍著花塔、花轎,載歌載舞到深夜。
第二、三天的活動主要是澆花,男子敲響象腳鼓、鑼等,扛著四色彩旗在前面開路、姑娘們則排成一長串到河裡挑清水來潑花塔、花轎,並用清水沐浴花轎裡供著的佛像。第四天是節日的高潮。人們互相潑水祝福。首先,請村子裡五十歲以上的老大媽按年齡依次排成一排,姑娘們將清水潑灑在老人們的衣袖或手裡捏著的汗巾上,以示消災除難祝福長壽。然後,未婚男女青年互相潑灑。潑水用的器具必須干淨,水也必須是清水。潑水時還得先用歌聲問對方是否同意,如同意,則先由男的主動潑,女的後潑還,並互相祝福,說聲“阿彌陀佛”。潑完後,有情者則相約到草地或山坡上對歌,直到太陽落山才散去。
 
撒種節和嘗新節
撤種節和嘗新節,是阿昌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按照傳統的習慣,打掃庭院,房屋,准備魚肉,米線,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裡拔上一籽兒結得最大最多的芋頭,砍上一顆結了雙穗的玉米,然後把玉米和芋頭捆扎在一根三、五尺長的竹桿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隨後,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飯,殺上一只肥雞,擺在祭桌上,緬懷祖先。並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團聚。飯後,男子穿著藍、黑或素色對襟短上衣,黑色長褲;婦女著合襟上衣,裙、系圍腰,頸上掛銀質項圈,項圈上系有銀鏈、銀須、銀元等飾;少女則將辨子盤於頭頂。大家聚集於村寨前後唱歌跳舞,熱鬧異常。撒種節和嘗新節的起源已久。
 
進窪
進窪節每年的六到九月間。進窪,漢語意為“關門節”,是農閒時起,信徒們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靜坐參佛,聽經說法,過佛寺生活的宗教活動,在此間不能進行結婚嫁娶。
 
出窪
阿昌族出窪節意為送佛出寺,雲南省德宏一帶阿昌族民間節日,出窪節在進窪滿三個月後。出窪,漢語意為“開門節”,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節期三天。進窪三個月期滿,一年一度的佛寺生活宣告結束,人們恢復正常的生活,此時會舉辦盛大的集會。
這時節,農田收個完畢,進入農閒期,故取消進窪節的禁令,青年人可以自由玩樂。十五日,全寨的未婚小伙子帶著花紙,敲著象腳鼓在寨中游行,老人們則進佛寺燒香,並要把以前進窪時放在寺院佛寺後面的供品取出來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日,舉行佛爺出窪儀式,所有的未婚少女都要進佛寺拜佛。十七日,各寨青年男女集中,要聽本寨佛爺講誦經文。然後,人們歡歌縱舞,相互祝賀。青年男女從這天起又可以談情說愛,締結姻緣了。
 
燒白柴
阿昌族的燒白柴節日於每年農歷的十二月。阿昌族的人們會在每年農歷十二月的時候,各佛寺所屬的民眾,晚上在佛寺附近,將木質成白色的木柴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暖,求佛保佑。
 
換黃單
雲南省德宏一帶阿昌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九、十月間擇日舉行。屆時,各佛寺所轄區的群眾要抬上香燭、紙以及食物,同時還要將准備好的佛像穿的黃單和在佛寺裡掛的各種布單,一起送到佛寺供祭。到寺院後,先進香拜佛,然後由佛爺為進香拜佛者念經,念經完畢,前來進香拜佛的人們把新黃單給佛像換上,以示其信仰的虔誠。
 
中秋節
雲南省梁河縣一帶阿昌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舉行。這天人們忘不了給狗飽食一頓。相傳從前稻谷皆自生自長,而且高大如芭蕉樹,人們因此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並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踏掉。一天,觀音娘娘見人們如此不珍惜糧食,一氣之下刮起一陣狂風,卷走了所有的谷子,不久,人們便一個個餓得肚皮貼脊梁,狗也餓得嗷嗷直叫,觀音聽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於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們把狗攆開去搶谷種吃,一位老人勸阻了大家,並把撿到的幾粒谷種播撒在河邊的田裡,從此代代相傳,人們不僅學會了種谷子,還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勞動的道理。為了不忘過去的教訓,也為了報答狗討來谷種的恩德,八月十五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用新收獲的大米煮飯喂狗,而後走親訪友、歡聚娛樂。
 
春節
雲南省阿昌族在正月年節即將來臨之際,便要准備春聯、年畫、鞭炮、新衣等,家家戶戶還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干干淨淨迎新春。年節一到,家家都要在門上貼對聯,糊年畫,並宰雞殺豬。三十晚上全家團聚吃年飯,當晚還要守歲,全家老小圍坐在火塘邊,抱來麻栎樹柴塊,燒起熊熊大火,一直到深夜。阿昌族守歲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從前有個叫臘福的窮苦人,大年三十買不起年貨,他一時興起,抱來一大堆麻栎樹枝,燒起熊熊大火。半夜時分,堂屋中央突然掉下一根碧綠的樹枝,臘福感到奇怪,撿起樹枝扔進了空米囤,不一會兒,空米囤盛滿了大白米,人們得知此事後,每到大年三十晚都效仿臘福,以求米糧滿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阿昌族烤火守歲的習俗。過年時,人們要走親串友,還舉行各種娛樂活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