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是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也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民俗文化,赫哲族也不例外,你知道赫哲族的風俗習慣和傳統節日有哪些嗎?馬上帶你來了解。
赫哲族簡介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個民族鄉。居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第五十五位,人口超過門巴族。
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匯與滿語相同。現在40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
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漁業為主,不論男女老少,都是捕魚好手,以漁業經濟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獨特而豐富的民族文化。是中國北方唯一的依靠漁獵為生的民族。
赫哲族的傳統節日
二月二
赫哲族二月二於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赫哲族要用舊歷年殺豬時留下來的豬頭供神,並祈求風調雨順、漁獵豐收。
跳路神節
赫哲族傳統宗教祭祀節日。每年三月初三,赫哲人就聚集全部落的人一起請薩滿跳神,乞求眾神靈保佑全族一年中平安無恙。所謂路神,赫哲語稱為“烏斯珠耶”,意為“求神保佑,人財兩旺”。
赫哲人在每年的三月三在薩滿帶領下跳路神,驅魔避邪、以保佑村裡平安無災。又稱“跳太平神”。法行的具體日期,由薩滿擇定。
祭祀之日,日上三竿後,薩滿在家中祭神、請神,眾人往薩滿身人噴灑一些水,數青年舉神杖、神像,隨薩滿從家中擊鼓而出,且唱且跳。薩滿等邊唱邊跳,有時還進入人家,跳神祈福,來到誰家,誰家須給薩滿敬酒,或將迎春樹切成絲泡水給薩滿喝,以示敬奉神靈,有些人則乘機還願。十分熱鬧。
薩滿及所謂“神隊”回到薩滿家後,還願者便送來犧牲、酒等。薩滿卸裝後,能歌善舞者便系上腰鈴,擺今擊鼓,載歌載舞、等豬肉煮熟後,薩滿又穿上神衣,帶上神具,繼續作舞,最後眾人飲酒食肉盡情歡娛而散。
蒿草卜
蒿草卜是赫哲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屆時在日出之前,人們朝東走行四十九步,每走一步摘取長如筷子的蒿草桿一根,然後將其一端用火燒焦。占卜時,將四十九根蒿草握在手中,舉近前額,隨後將蒿桿任意分夾在左手指間,而後用右手先取夾在拇指與食指間的蒿桿,每次取兩根,如果食指與中指間所夾蒿桿為偶數,則將其間的蒿桿依次取盡,如果是奇數,則將最後三根留在指間不取。其余指間的蒿桿也照此法取留。再將取出的蒿桿照前述方法分配,連續進行三次,最後核計三次留在指間的蒿桿數,得奇數為吉,得偶數為凶。
烏日貢
烏日貢節是赫哲族人於1985設立的新興節日,在赫哲語中,“烏日貢”是娛樂或是文體大會的意思。與傳統型的節日不同,烏日貢節是每兩年舉行一次,通常在農歷五,六月間,每次會連續歡慶三天。
節日的白天主要是體育競技。有游泳、劃船、撒網、拔河、叉草球、射草靶、射箭等。其中,叉草球最富民族特色,是叉魚技術在陸上的演練和再現。草球用濕草捆扎而成,大小若足球。比賽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把多個草球扔出一定距離,參賽者站在同一界線上輪流用近2米長的三齒木杈投叉,中者為勝;另一種是分兩隊比賽,甲隊先把球拋向空中,球落地前乙隊若能叉中,就前進15至20步,否則後退同樣的步數,改由乙隊發球甲隊叉。先前進到終點的隊為勝。入夜,江邊燃起堆堆篝火,舉行群眾性的聚餐宴飲和歌舞晚會。人們跳起天鵝舞、薩滿舞、魚鷹舞、神鼓舞。熱情奔放的舞姿伴以曲調悠揚的歌聲。赫哲族民歌有10多種。內容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喜歌、悲歌、古歌、漁歌、獵歌、禮俗歌、情歌、搖籃歌、敘事歌、新民歌等。婦女愛唱“嫁令闊”(類似於民間小調)。老頭愛唱“伊瑪堪”。“伊瑪堪”是民間說唱文藝形式,類似於北方的大鼓,形式具有史詩的特點。皓月當空,篝火通明,赫哲族村屯充滿了歡樂氣氛。
河燈節
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都會在這天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作為赫哲族主要集居區之一的饒河縣,在地方政府的熱情鼓勵和具體支持下,還成立了赫哲族研究會,為赫哲族傳統文化的發掘與整理,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赫哲族歌舞、宗教、傳統技藝和飲食文化也得到了大力弘揚。筆者日前在饒河,有幸親歷了赫哲人放河燈的傳統陳祭拜儀式、祈福儀式,尤其是那薩滿教的祭典陳表演顯得很神秘,聽不懂這些赫哲人說什麼,但大體明白他們在祝福,在祈禱!
關於“河燈節”的傳說有多種,流傳最廣的是: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的冤魂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蕩,傳說在七月十五這一天所有的游魂都期盼陳能寄身在親人放的蓮花燈裡渡過陰暗的河流去投胎,所以放河燈成為了這天最重要的祭祀活動。夜幕下,人們把用紅紙、蠟燭、木板等材料制作的河燈放入烏蘇裡江中。然後,他們人們圍著篝火烤起了“塔拉哈”,跳起了民族舞蹈“溫基尼”,盡情抒發著心中美好的祝願。
鹿神節
和新興節日烏日貢節相比,鹿神節則來源於赫哲族人對於神的崇拜。每年九月九日,赫哲族人會通過跳鹿神舞的方式來求神驅鬼,消災祈福。除此之外,參加跳鹿神的人還有許多是為了還願,有的是為了求子。
除還願求子外,有的赫哲人則是抱著祈求漁獵豐收的願望參加跳鹿神活動的。在赫哲人生活的古代,科學技術很不發達,信息閉塞,文化落後,人們普遍存在著萬物有靈的思想,認為魂靈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都由神來主管,出現了火神、風神、山神爺、河神等許多種各司其職的神靈。為敬奉這些神靈,他們為林中的虎、狼以及水中的鳇魚、鯨魚等專門刻制了木制神偶,並將魚、獸等與赫哲人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神偶供奉於家中。
小年
赫哲族小年於每年臘月二十三日舉行,這一天,赫哲族掃灰撣塵,給灶神燒香上供,送其上天,並用稠粥“拉拉”塗抹灶口。意在沾住灶神的口,不讓他到天堂後說人間的壞話。
佛額什克斯
佛額什克斯,赫哲語意為舊歷年或大年除夕。臘月除夕日,赫哲族各家各戶紛紛磨面、約魚、貼窗花、糊紙燈籠。人們換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鞋面上繡著美麗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服裝。晚上,各家在灰堆旁焚化裝有金箔锞子和打上銅錢痕的黃裱紙的冥物搭子,俗稱燒包袱,然後祭灑飯湯,以示給冥間死者送錢、送飯。各家在正月初一日五更時,包“五更餃子”,供祭“別布瑪發”(三世祖先)與“五碼子”(諸神畫像)以祈神佑:。初一日早晨,晚輩在叩祝長輩安康後,成群結隊逐戶拜年。在過節時,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制成餅子,作為節令食品。人們往往用剎生魚、魚刨花或烤熟的魚肉條來款待貴客。節日裡,還要舉行各種娛樂活動。
赫哲族的風俗習慣
赫哲族的日常生活習俗
老年人或親友長輩進屋,晚輩人要站起來或讓座;子女出遠門之前要向父母和長輩跪拜告別,回來後也要跪拜問安;晚輩見到久未見面的長輩,要跪拜叩頭問好;有客人來訪,主人起身相讓或出門迎接,敬煙、敬茶並多以酒食款待;兄弟姐妹、平輩好友,久別重逢多相互擁抱,以示親熱和想念;少年子女外出歸來向父母問安後,父母多是親吻子女的臉頰、額頭,以示對子女的疼愛;長輩與較近的晚輩久別見面時,也常吻晚輩的臉頰或額頭,表示關心掛念;宴請賓朋,必是請年高輩長或尊貴的客人坐於正位,魚頭要請年高輩長者或客人享用等。
赫哲人在飲第一口酒前,要用筷頭蘸少許酒甩向空中和灑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諸神。但不喜歡喝茶,有時也把小米炒焦後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葉以及小柞樹的花苞采來曬干沏水當茶喝,但大多數一年四季均喜歡喝生涼水。
赫哲族婦女生小孩時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魚湯、嗄牙魚湯、兔子肉湯以及“莫溫古飯”、面片、面湯、雞蛋等食品。
赫哲族的婚俗
在男女青年訂婚的過程中,要擺酒宴宴請雙方的長輩和媒人;迎親時,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時,新娘要面朝牆“坐福”,直到送親的人散席離去後,才可下地並與新郎一起共吃豬頭豬尾,新郎吃豬頭,新娘吃豬尾,意為夫領婦隨,團結和睦,最後新娘新郎共吃面條,以表示情意綿綿,白頭到老。
赫哲族的食俗
赫哲族人喜歡吃“拉拉飯”和“莫溫古飯”。“拉拉飯”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軟飯,拌上魚松或各種動物油即可食用。“莫溫古飯”是魚或獸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鹽而成的稀飯。現在與漢族相同,絕大部分人家均吃饅頭、餅、米飯和各種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獨特的魚、肉類風味食品,可以分成:生食有生魚干、生肉干和新鮮生魚。新鮮魚的吃法較多,主要是拌菜生魚。還有一種冬季食用的凍魚片,如果尊貴的客人來了,有一盤凍魚片是上等的下酒佳肴,其味鮮美涼爽,現在仍然備受人們的歡迎。
熟食如加工好的鲟、鳇、鲑魚子,其營養價值較高。也將魚片和獸肉蒸、烤、煎、炖、煮、炒等技法加工後食用。其中魚松每餐必不可少。
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魚,赫哲人叫“他勒卡”,魚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赫哲族的服飾
魚皮衣服是過去赫哲族獨有的民族服裝。充分說明了赫哲人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適應環境、創造生活的頑強意志與高度智慧。魚皮衣服是把鲢魚、鯉魚等魚皮完整地剝下來,晾干去鱗,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樣柔軟,用鲢魚皮線縫制而成。受滿族服飾的影響,魚皮衣多為長衣服,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長過膝。袖管寬而短,沒有衣領,只有領窩。衣褲肥大,邊沿均有花布鑲邊,或刺繡圖案,或綴銅鈴,顯得光亮美觀。魚皮套褲,有男女兩種。男人穿的上端齊口,褲腳下沿鑲黑邊。冬天穿上狩獵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魚可防水護膝。不過,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赫哲族服裝的材料及式樣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魚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體服飾,而是作為一種民間工藝被收藏於藝術的寶庫博物館之中。
赫哲族的居住
瑤族民居善於因地制宜,有“半邊樓”、“全樓”和“四合院”之分。
“半邊樓”一般為五柱三間,兩頭附建偏廈,或一頭偏廈,或一頭偏廈前伸建廂房。大門多在屋頭上層屋場偏廈間。此種建築多為紅瑤所建。
“全樓”相對“半邊樓”而稱;一般建於沿河一帶或半山較平坦的一層地基上。規模及附屬建築與“半邊樓”同。花瑤、盤瑤多居“全樓”。
“四合院”在較平坦的地面上連接修建四幢“全樓”合成的房屋,中間有一小塊方形空地庭院,故稱“四合院”。這種建築僅為沿河一帶紅瑤富裕人家所居。
赫哲族的喪葬
赫哲人大體上實行土葬。早年的喪葬比較簡單,人死了用白桦樹皮裹嚴,扎上三道樹皮繩,挖抗掩埋即可。後來發展到挖一長方形土坑,四周用原木壘成框壁,下面鋪原木,墊草、鋪褥,把屍體仰放在墓穴之中,並將死者生前最常用和最喜愛的東西放入墓中做陪葬品,上面也用原木擺蓋好,鋪草培土成一拱起的土堆,形成墳墓。後來受滿、漢族的影響,也開始用木板棺材殓葬了。
赫哲人的喪葬儀式根據死者的死因也各有不同。狩獵死於山中者,以桦樹皮或樹枝裹屍架在樹上,待二、三年後埋葬;死在家中者,停放三日後裝棺埋葬;死於非命者隔日埋葬;死於天花或瘟疫者當日以火焚屍即火葬。小孩死後不埋葬,用桦樹皮卷起捆扎好掛在樹杈上,認為孩子靈魂小,埋在地下靈魂出不來,唯恐其不能投胎和怕自己不再生孩子。
赫哲人的喪葬,出殡時請薩滿跳神、唱神歌,意在使亡人到了“依木爾汗”(閻王)處不至受罪。也有設“檔子”、“撂檔子”的風習。設“檔子”是在男人死後第七天,女人死後第九天晚上迎接死者靈魂歸來,放上供桌、供品,點上“僧其勒”香草,即所謂“檔子”。“撂檔子”是送死者的靈魂去陰間,在人死後一、二、三周年時舉行。“撂檔子”要舉行既隆重又嚴肅的儀式,請薩滿跳神三天。第三天晚上,將一代表死者的人偶(木古法)放在“托日乞”上送走。送死者靈魂去陰間的時候,薩滿站在高處或搭的高架上,向西方射三箭,指示死者的靈魂朝第三箭射的方向走。待薩滿說已將死者的靈魂送到了陰間後,死者的家人在墓上處理“檔子”所用的物品並脫孝服,至此,一個亡者的喪葬方告結束。
赫哲族人死後,必須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塊和各種形狀的薄面點心,供在桌上,參加悼念活動的人們也食用。
赫哲族的禁忌
兒媳不能與公婆同桌吃飯;公婆吃飯時,兒媳要在門旁侍立等候盛飯、添菜;弟媳不能與夫兄說話,途中相遇要繞道走。
老年人沒睡下,晚輩人不能先睡;社交場合,長幼有序,長輩在,晚輩不能多言多語;
產後三天內不能吃青菜,以免產婦和嬰兒瀉肚。在坐月子期間均吃滾燙的熱飯,以免受涼,影響身體健康和奶汁。
捕魚者若家有喪事,到捕魚場後,須在網灘上架起一堆火,從火上跨過,以熏晦氣。捕魚期間忌說怪話、謊話,否則觸犯神靈,空網而歸。
該族笃信“萬物有之”之原始宗教觀念,對山神、河神、樹神等自然之神處處小心敬奉,惟恐不慎得罪而招致災禍。忌捕殺飛投住室的雀鳥,信其為亡單之魂所變,有飛來投室者是其靈魂要“轉世”。若捕殺之,則有不育之禍。忌以皮革物陪葬,認為如是則死者亡靈不能升天,也不能再轉生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