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爾族具有悠久的歷史,主要聚居在我國的新疆,塔塔爾族人酷愛戲劇、音樂和歌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你知道塔塔爾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嗎?一起來汲吮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營養吧!
塔塔爾族簡介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少數散居在布爾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
塔塔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由於長期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共處,因而這兩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也逐漸成為塔塔爾族的日常用語和通用文字。
歷史上,塔塔爾族多居城鎮從事商業。不少人長期從事教育工作。一百多年來,塔塔爾族為開發和建設新疆做出了貢獻。今天,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具有經商傳統和秉賦的塔塔爾族人民正在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塔塔爾族的烤餅和糕點,在新疆久負盛名。
塔塔爾族的音樂舞蹈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節奏鮮明,活潑動聽。比較古老的樂器有兩個孔的“庫涅”(直吹的木箫)和用銅片制作的“科比斯”(口琴);此外還普遍使用手風琴、曼陀林、七弦琴和小提琴。其舞蹈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在喜慶節日裡,喜歡舉行舞蹈。按照傳統習慣,舞蹈中的男角色要由女子扮演。舞蹈的動作活潑、靈巧、奔放。
塔塔爾族其名稱最初見於《阙特勤碑》突厥碑文中,唐代文獻稱"達旦",之後文獻裡出現的"達達"、"鞑靼"、"達怛",都是"塔塔爾"的不同音譯。15世紀中葉,鞑靼建喀山汗國,居處伏爾加河、卡馬河一帶。20世紀初起,該族部分人遷入新疆,遂成中國少數民族之一。
塔塔爾族的傳統節日
肉孜節
“肉孜”是波斯語,意為“齋戒”,這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穆斯林對此節的稱呼,其它地方的穆斯林稱此節為“開齋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等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宗教節日,每年伊斯蘭教歷九月舉行。此前一個月的時間,是穆斯林們的齋月,人們按照伊斯蘭教規白天封齋,只在日出前星出後進餐,而且絕不沾葷腥。待一個月滿後,即是肉孜節。是日,成年男子要去清真寺會禮,寺內拱門上樂師高坐,吹著唢吶擊著手鼓,人們穿戴一新,互相登門賀拜,饋贈禮品,節日期間除了相互拜年外,還要舉行叼羊、賽馬、摔跤、歌舞等娛樂活動。
古爾邦節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在伊斯蘭教教歷十二月十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據伊斯蘭教傳說,先知易卜拉欣在睡夢中見到真主啟示他,要他宰殺自己的兒子易司瑪儀獻祭,以考驗他對真主的虔誠。當易卜拉欣遵命實現諾言,正舉刀刺向兒子的時候,真主派派遣的使者牽著一只羊趕到現場,傳達真主的旨意,以宰羊替宰兒子獻身。從此之後,每年的這一天,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要殺羊宰牛,饋贈親友,款待客人。
節日的前幾天,塔塔爾族的家家戶戶都要把房屋院落打掃得干干淨淨,並制作各種糕點和食品,為過節做准備。節日那天,當十八歲以上的男子到清真寺作完節日會禮之後,各家各戶開始殺羊,舉行宰牲儀式。大人小孩、男女老少身穿新衣,走親串友。
油葫蘆節
塔塔爾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伊斯蘭教教歷八月十五日舉行。其具體過法與新疆塔吉克族基本一致。
努魯斯節
哈薩克、烏孜別克族、維吾爾族和塔塔爾族,把農歷春分那天(陽歷三月二十二日前後)作為新年開始的元旦和傳統春節即努魯斯節。
這一天晝夜相等,被看作為“交歲”的一天,因而稱作“努魯斯”或“那吾熱孜”,前者為維吾爾語,後者為哈薩克語,均有辭舊迎新之意。
從這一天開始,哈薩克族即將開始搬遷牧場,從事新的一輪畜牧生產,辭去舊歲,迎來新春。
這個節日標志著新的一年的到來。為了歡度節日,家家戶戶在節前都清掃屋內外,修整棚圈,准備過節食品。哈薩克族節日的食品主要有用大米、小米、小麥、面粉、奶酪、鹽、肉等做的粥狀的“那吾熱孜飯”,還有儲存冬肉,如馬肥腸、馬脖子,馬肋條灌腸,馬碎肉灌腸,馬盆骨包肉等。
過節時,人們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走家串戶,互相拜年。哈薩克拜年時,賓主互相擁抱,吃“納吾熱孜飯”,唱“納吾熱孜歌”。歌的曲調是固定的,歌詞可即興自編,內容多為祝願鄉親們在新的一年裡,老幼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吉祥話。
登宵節
塔塔爾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伊斯蘭教教歷七月二十七日舉行。塔塔爾人十分重視一年一度的“登宵節”。是日,通宵達旦地做禮拜、祈禱、說吉利話,嚴禁粗言穢語。
“登宵”系阿拉伯語“米爾拉吉”的意譯,原意為“接替”。相傳伊斯蘭教聖先知穆罕默德在五十二歲時(公元622年),於7月27日夜,天使哲布來依勒奉真主之命,手持寶瓶仙水,夜冠履帶,牽著長有翅膀的卜拉哥仙馬來接穆聖升天。穆聖踏上克爾白天方的石階,乘上仙馬由麥加城禁寺起程,瞬間抵達千裡之外的耶路撒冷遠寺。
在那裡身體和靈魂一並升到第七層天上。憑借真主的特慈安排,親眼看到真主的跡象和奧秘,並在哲不來依勒天仙的陪同下會見古代列聖,參觀了天堂和火獄的真實情景。當夜黎明時,平安返回麥加的住所。從此耶路撒冷與麥加和賣地那並稱為伊斯蘭教三大聖地。
此夜,亦稱“登宵夜”。證據見《古蘭經》十七章第一節。
撒班節
“撒班節”(也稱犁頭節、犁铧節)是塔塔爾族特有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春耕後的農忙時舉行,沒有固定的日期,是為紀念新式犁——撒班的發明。
屆時,選擇風景優美的地方,相互聚會、祝賀,人們開展歌舞,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最受歡迎的是“賽跳跑”。每個參加者將一個雞蛋放在匙中銜於口內,雞蛋不能落地,最先跑到者勝。
為籌備過節,婦女們准備烤餅、餅干等食物,少女們湊在一起邊唱歌,邊用麻線和棉線織手帕,圍巾,刺繡襯衣,以交給節目主持人。
節日那天,人們穿著民族服裝,在節日場地唱歌,跳舞,並進行摔跤,攀桿、賽跳跑等體育比賽。“賽跳跑”是最受群眾喜受的活動。參加者口銜一個匙子,匙內放著雞蛋。口銜匙跑時雞蛋不能落地。主持人將婦女們准備的各種物品,獎給優勝者。
節日裡,各家還准備“古科底诶”(大米加奶酪杏干烤制的一種餅)、“伊特白裡西”(南瓜加大米、肉烤制的一種餅以及用蜂蜜發酵制成的“克兒西麻”、田野葡萄釀制成的“克賽勒”等飲料來招待客人。
塔塔爾族的風俗習慣
塔塔爾族日常生活習俗
塔塔爾族十分重視禮儀,見面以握手問好,婦女多握雙手。對長者非常尊重,走路、談話、吃飯均先讓長者。塔塔爾族人熱情好客,對遠道而來的投宿客人,總是熱情款待,並樂於助人。其忌諱習俗與伊斯蘭教一般相同,如忌養豬、禁吃豬肉等。另外,忌與婦女開玩笑和動手動腳,以及在大庭廣眾之下赤膊和穿著背心褲衩到人家裡去。在塔塔爾族中,婦女生小孩是件大事,親戚朋友都要來祝賀、送禮。塔塔爾族的婚禮別具特色,與眾不同的是,塔塔爾族的婚禮不象其他的民族那樣在男方家舉行,而是在女方家舉行。
塔塔爾族在進餐時,每個人面前都放一塊小手巾,用以擦拭嘴、手並防止食物濺在衣服上。全家人圍坐一圈,中間餐桌上放一塊餐布,吃飯時習慣用勺子、刀子、叉子。上茶、上飯,要先送給長者,然後再按年齡大小先後遞送。飯畢要做“巴塔”(祈禱)才算就餐結束。
塔塔爾族的婚俗
塔塔爾族的婚俗別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後再“娶”回來。
婚姻過程是:經媒人三番五次登門求親,女方家長若允諾,男方再向女方下聘禮,稱為“庫拉克綏雲切”,即給新娘從頭到腳的整套服裝。下過聘禮,即算訂婚。
按塔塔爾人的傳統習慣,婚禮在新娘家舉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結婚前幾天,男方要把為新娘制作的全部服裝、炊具、陳設和婚禮時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妝”送到女方,其中包括給新娘父母的禮物(稱“克以特”)。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過去了。
“出嫁”的儀式也頗為有趣。這天,新郎在伴郎及親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馬車,青年人拉手風琴,興致勃勃地唱起塔塔爾流行歌曲“幾爾”,一路上歌聲、琴聲、口哨聲、吶喊助興聲連天,浩浩蕩蕩地前往女家成親。當夕陽西下,新郎和伴郎們一行人等來到新娘家。這時先要繞著院落轉一圈,然後才到門前。而此刻女家大門都緊閉著,新郎要獻禮物才能進去。以後,新郎進房門,到床邊,吃飯,都要送喜錢。
結婚儀式按伊斯蘭教教規進行,先由阿訇誦經,並詢問新婚夫婦是否願意,待男女雙方回答“願意”之後,再由阿訇將一杯糖水(或蜜水)送給新郎和新娘共飲,象征甜甜蜜蜜白頭到老,禮畢入洞房。第二天早上新郎要拜見岳父母,回家舉行宴會,並舉辦各種文娛活動,晚上再回到岳父家。婚後,新郎和新娘都要在女家往一個時期,有的三個月,有的半年,有的甚至要生過一個孩子以後才回到男家。
塔塔爾族對待女婿如同對待親生兒女一樣熱情。在女方家居住期間,岳父、岳母要拿出上好的食品款待女婿,使女婿感到生活在女家就如同生活在自己家裡一樣溫暖。
當新婚夫婦回男家時,新娘的嫁妝要全部帶走。將到男家時,男方親友要用繩子攔住新娘的去路,新娘要獻糖果等物,方可放行。新娘回到夫家,男方親友向新娘身上撒糖果,並舉行宴會,盡情娛樂,以示歡迎。
塔塔爾族的食俗
塔塔爾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中午為正餐,早晚為茶點,日常飲食離不開面、肉和奶,間或也食用一些大米,但均制作成特殊食品。塔塔爾族婦女素以烹調技藝高超著稱,善於制作各種糕點,如用面粉、大米加奶酪、雞蛋、奶油、葡萄干、杏干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內層松軟,風味馳名新疆;也有將肉和大米混合烤成名為“伊特白西”的點心,還擅長用雞蛋、奶油、砂糖、鮮奶、可可粉、蘇打和面粉制成精美可口的。
日常主食除肉、卡特力特(用牛肉、土豆、大米、雞蛋、鹽、胡椒粉作原料制成,類似於抓飯)、和拌面之外,還有帕拉馬西(餡餅)、餃子、油煎餅(帶土豆)等。
塔塔爾族喜歡的風味飲料有:類似於啤酒的“克兒西麻”,是用蜂蜜發酵制成的,還有用野葡萄、砂糖和澱粉制成的“克賽勒”等。
塔塔爾族的居住
在房捨布局和室內陳設方面,塔塔爾人一般住平頂房,獨門獨院。庭院內種植著各種果樹和花草,環境清幽,象一座小花園。房子的牆都比較厚,以便安裝火牆或鐵皮壁爐,供冬季取暖之需。除住房之外,另有客房、廚房和儲藏室等。父母與子女另居。住房比較寬敞、明亮,並設有客廳。牆壁粉刷著素雅的顏色,掛有壁毯,地上亦鋪地毯。室內擺設著各種歐式家具,顯得古雅而豪華。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游牧生活,都住帳篷。
塔塔爾族最愛清潔,住房總是收拾行干淨整齊,周圍還栽滿各種樹木,環境幽雅,特別是飯堂和廚房,經常保持得一塵不染。
塔塔爾族的服飾
塔塔爾族的服裝很別致。男子在冬季喜戴黑色卷毛皮帽,夏季喜戴繡花小帽,穿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長衫,褲子一般為黑色。女子戴鑲有珠子的小花帽,外面再罩上一塊大紗巾;喜穿黃、白紫紅色連衣裙。耳環、手镯、戒指、項鏈、領口上的別針,是她們通常的裝飾品。典型的男性城市居民上穿寬袖直領,對襟開胸的白襯衫,外加黑色齊腰的短背心,或者是黑長衫,腰扎皮帶。褲子一般也是黑色,寬裆緊腿。腳上穿的是皮鞋或者是長筒皮靴。女性城市居民喜歡穿寬大的緊腿祥和寬大的連衫帶皺邊的長裙子,顏色多為白、黃、醬色,上裝的袖口都很小。腳上穿的是皮鞋哉花皮靴。喜歡戴鑲有珍珠的小花帽,有的還要加上一塊大頭巾。通常的裝飾品扔耳環、手镯、戒指、項鏈、領口上的胸針等。鄉村女性居民一般都喜歡扎頭巾,戴小帽的很少。身上穿的也是連衫長裙,但往往要在胸口上加一塊圍巾。塔塔爾族婦女善刺繡。塔塔爾族的服飾干淨、整潔、傃麗,表現了一種功利性的美。
塔塔爾族的喪葬
塔爾族的喪葬習俗嚴格按伊斯蘭教規進行,實行土葬和速葬。當人將死去時,即須請“伊瑪目”誦經。遺體一般在當天或第二天、最多為第三天埋葬。墳地都是公用的。習慣用土葬,不用棺材。人死後的第三天、第七天要舉行三天祭、七天祭。人死後,按教規進行淨屍,並用白布包裹屍體。在屍體上放一把刀或一塊石頭,親人默哀服喪,男子帽上覆黑紗,女子頭戴白紗布。出殡時,靈架蓋單上放白布或白頭巾,以示死者的性別。男性,放白布,女性,放白頭布。抬靈架出門時,先出腳後出頭,然後改變方向至墓地。下葬時,送葬者每人抓一把土,信中到一起放在死者的胸前,以示與遺體告別,誦《古蘭經》,然後埋葬。此後,還要舉行40天祭和周年大祭,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塔塔爾族把這種活動稱作“乃孜爾”(條禮)。服孝期間不做飯,由鄰居送給他們吃。
塔塔爾的周年祭活動比較隆重。除了修整死者的墳墓外,還要邀請親朋好友來參加祭祀活動。按傳統習慣,如果妻子死了丈夫,一年之內,妻子頭包日巾,早晚對丈夫哭喪,以示悼念。
塔塔爾族的禁忌
塔塔爾族最忌諱豬,不吃豬肉。禁食驢、狗、騾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內)。禁忌把豬肉帶進清真食堂,禁忌在水渠、水池、水井、澇壩附近洗衣服,禁忌在澇壩內洗澡、游泳。一起住宿時,忌在室內大小便。與人交談和吃飯時,最忌諱擤鼻涕、吐痰、打哈欠和放屁。忌與婦女開玩笑和動手動腳。在有群眾的地方,忌光著上身,更忌穿背心、褲衩到塔塔爾人家裡去。不准在住房附近、水源旁邊、清真寺、墓地周圍大小便、吐談或倒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