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本族人們擅長騎馬射擊,性格奔放豪爽,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你知道錫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嗎?馬上帶您來了解錫伯族人們的生活。
錫伯族簡介
錫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錫伯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族兼用漢、維吾爾、哈薩克語。錫伯文是民國36年(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改變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東布爾”是錫伯族特有的彈撥樂器。
早期的錫伯族人世代以狩獵、捕魚為業,察爾查爾以種水稻為主經營農業,牧業也比較發達。
錫伯族史稱“席伯、西伯、席北”,分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和遼寧省沈陽、義縣、風城、吉林省扶余等地。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相傳鮮卑拓跋部於四世紀末葉進入黃河流域建立北魏政權,鮮卑最初游牧於大興安嶺東麓,世代以狩獵、捕魚為生。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18世紀中葉,清政府為鞏固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已的第二故鄉。但有少數鮮卑人沒有遠離故土,仍然居住在綽爾河、嫩江、松花江流域,這部分鮮卑人可能就是錫伯族的先民。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
杜音拜專扎坤
杜音拜專扎坤又稱懷親節,錫伯語即西遷節,錫伯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四月十八日,節期一天。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平定准噶爾叛亂後,為了加強新疆的邊防,下令從盛京(今沈陽)及其所屬諸城的錫伯族官兵中抽調一千余人,連同四千多名家屬於1764年農歷4月18日,從沈陽遷到新驢伊犁駐防。錫伯族這次震古铄今的西遷,堪稱為一大壯舉。因此,“四月十八日”家廟祭祖話別成了東北、西北錫伯族人心目中的聖在過去,東北地區的錫伯族人民都要到家廟太平寺舉行祭祀活動,然後大家分吃祭肉,以示對守衛西陲親人的懷念。西北地區的錫伯族人民,分別到大廟裡舉行象征性的祭祀,聚集在一起吃羊肉、鮮龜、紅高粱米飯,並舉行摔跤、射箭比賽,以重溫乂故鄉親人的離別之情。
航西
航西錫伯語意為“祭袓墳”,錫伯族祭祀節日。錫伯族一年之中有三個“航西”,即農歷三月,七月、十月各一次。三月航西,民間又稱為魚清明。這天人們要到袓墳地祭祀祖先,祭品中必有魚肉,要燒香燒紙錢,並給墳墓培土。七月航西,在農歷七月初擇日進行。人們來到墓地祭祀祖先,祭品中要有西瓜、甜瓜等。十月航西,在農歷十月初一,人們同樣到墓地祭祀祖先,燒香燒紙錢。如果這時有新喪者需要火化或移入墓地,要限定在十月航西以後的一個月內辦理。
祭地
祭地是錫伯族傳統祭祀節日,每年春耕開始前擇日舉行。屆時,每家選一頭肥豬,牽至設在後園的祭壇,先用清水澆豬身,然後家主燃香,於豬身上晃三下,口念祝詞,向西天行跪拜禮,以求地神和天神保佑。豬殺死後,將其血灑地,鬃毛埋進土裡。如果祭祀當日或隔日下雨,則認為是豐年吉兆,這時要把豬頭煮至半熟供到祭桌上;如果當日或隔日刮大風,則認為是災年凶兆,這時要到祈年樹下去祭拜地神和天神,以求消災。
祭喜利媽媽
祭喜利媽媽又稱祭祖節,錫伯族傳統節日,每年春節到二月初二舉行。喜利媽媽是錫伯族供奉的女祖宗。相傳,錫伯族人為了使後代不忘祖先,便商定每家屋中從西北往東南拉一條線,稱為“喜利”,意為傳世接代。先在線上掛一個搖籃模型,以後生男孩便掛一用紅線扎的小弓箭,以示男兒日後成為善射的勇士,若生女孩,則掛一紅頭繩,以示日後成為美麗善良的姑娘。兄弟分離出家者要重新拉線。若有新的一代降生,便掛一羊腿大關節骨作為分代記號。如今也有以掛鋤、犁、鐮等表示男孩,掛布條、毛巾等表示女孩的。平時將上述象征物裝人袋內,掛於牆上,除夕日取出,從西北牆角拉到東南牆角,到二月初二這天祭祀完畢,再裝入袋中,掛回原處。制作喜利媽媽所用的東西,要到本村人口多、輩數全的家戶去找,並邀請家族中年鮑最大、子孫滿堂的人來制作。喜利媽媽可以記錄一家的輩數、人口數和男女數等,既是保護子孫的神祗,又是各家的“家譜”。凡春節宰豬的人家,都要將豬頭留至這一天食用。
祭月
祭月是錫伯族的傳統祭祀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晚上舉行,屆時,人們在門外置一供桌,上面擺切開的瓜及蘋果,然後全家人向月叩頭,意為請月亮上寂寞的神仙下凡,品嘗一下人間的瓜果。
抹黑節
抹黑節是錫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舉行,節期一天。節日早上,要吃“托火勒布達”。然後,人們拿著抹黑布互相塗抹。如果要給中、老年人抹黑則先單腿跪下請安,再向其前額點上一點,以示尊敬。一般不往年輕婦女臉上抹黑。
關於此節,錫伯族中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有老兩口以打魚為生,有一天飛來了一只傷了腿的小燕子,善良的老人便用葦片夾住燕子的傷腿,又用線綁好放了。幾天後,小燕子銜來一粒包滿的麥種放在老太婆手中,老兩口便種在院子裡,種子很快發芽,每節桿上均長著大麥穗,秋後,一粒種子竟收獲了一斗。從此,錫伯族人才開始種麥子。有一次過年時,一家的媳婦將烙糊的面餅喂了狗,惹怒了巡天神,第二年麥子全得了黑穗病,人們慌了,便集中到村中商量,寧願往自己臉上抹黑,以代麥穗受懲,巡天神受感動,除去了黑穗病,但臨走時抓住麥稈一捋,捋走了桿節上的其他麥穗,只剩最上面的一個,所以現在麥子只有一個穗。因每年正月十六日,是天神巡視人間的日子,故錫伯族人要相互抹黑,以向天神證明自己為麥穗代罰。
搶千燭
搶千燭是錫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三日舉行。事前,由喇嘛宣布搶燭的日期和地點。之後,每家都用面和清油做燭,送到指定的廟裡,燭的數目不限,喇嘛將燭排好,中間一支是廟裡制作的特大燭,象征月亮,周圍是各家送的小燭,象征眾星,小燭最多時達千余支。二十三日一早,人們聚集到廟裡。喇嘛先行點燭祭祀,然後一聲令下宣布搶燭,一時間大家爭先恐後,不顧燭火燙手,激烈爭搶。人們把搶得的面燭,做成烤餅,當晨食用。據說,此日搶得面燭,無後的會得子,有子的人丁會更興旺。
孫扎拜義車孫扎
孫扎拜義車孫扎,錫伯語即五月初五,錫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這天,家家門上插艾蒿,人們都喝雄黃酒並給小孩嘴上也抹一點兒。錫伯族在節前半月都喜歡在孩子的肩背上系上用各種彩布、絲線縫制的小猴子。到端午這天,將布猴子扔進河裡,以表示除災避邪。年輕人還要相互潑水,去郊外野游和舉行賽馬、叼羊、摔跤等體育活動。經濟條件富裕的家庭,在這天要宰羊羔吃。午夜,各家各戶還要在後院燒紙錢,祭祀祖先。
春節
錫伯人過春節從頭年農歷12月23日起一直過到正月初二,歷時十天。12月23日要祭灶神爺,民間稱之為小年。這一天上午家家打掃庭院。下午,各家都將發面餅、油餅等供放在灶神爺位前。晚上,全家人跪在灶火前,曲老年主婦將灶神像取下,將糖水抹在灶神爺及兩側的童男、童女嘴上,據說這是為了讓灶神爺上天後向玉皇只言人間好事,不讓小孩插嘴亂說。然後將像投入灶火中,全家一齊叩頭送神上天。年三十,家家殺豬宰羊,趕做各種年菜、年餅、炸油果子。還要去打掃墳墓上的積雪,張貼門神、灶神和對聯,祭祀喜利媽媽,祭奠袓先。夜晚,戶戶通宵達旦燈火通明。子女先給父母叩頭拜年,然後家長率領全家到族長家,直到三更回來後,全家一起包餃子。初一,天不亮全家一起吃餃子,然後再去親友家拜年。初二早晨吃二湯面,俗稱長壽面,繼續拜年,青年人還要聚集舉行游藝活動。
清明節
一般在農歷三月過一次,但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區的錫伯族人每年要在農歷三月和七月過兩次清明節。過節時,人們分別用魚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別稱為魚清明和瓜清明。
祭星
祭星是錫伯族傳統祭祀節日,每年農歷12月27日舉行。屆時,每家選送一只肥公羊,用清水輕輕擦洗過後宰殺,放在院中桌前。同時,在靠西屋的牆角置—小炕桌,上面點七根蠟燭,按北斗七星的樣子擺好。然後,家主率全家老幼點七拫香跪拜,並把事先削好的七根木樁按北斗七星的位置在西北牆釘好,再於每個樁上點一根蠟燭。當晚將煮好的羊腿供一夜,以祈七星神保佑。
錫伯族的風俗習慣
錫伯族日常生活習俗
錫伯族過去在飲食上有許多必須遵守的規矩,比如經常食用的發面餅,上桌時分天、地面,天面必須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擺在桌沿一邊。吃飯時不得坐門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飯桌、飯碗,或把筷子橫在碗上。全家進餐按長幼就座,以西為上,過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晚輩路上遇見長輩要問安並讓路;平輩見面要相互問好。客人來訪,兒媳要出來裝煙、倒茶,若裝煙、倒茶的與客人輩份相等,客人應起立或欠身雙手接;客人告別時,全家要出來送至大門口。
錫伯人打圍有個古老的習俗,不論獵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參加者無論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過路人碰到分獵物時,也毫無例外地分得一份。不過,獵物的頭和蹄子應分給首先命中者,這是一種獎勵。錫伯人認為,獵物是大自然賜予大家的,不是屬於哪一個人的,不能獨用。
錫伯人不光把打圍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時還把這看成是一種團結和吉祥的象征。
錫伯族的婚俗
錫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以前只限於同族內通婚,但本姓禁止通婚。古式聯姻有:指腹為婚,至成婚年齡予以成婚的,叫蛋婚;聯婚後,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難,可將幼女移交男家撫養,長大後成婚,叫「小姐婚」;招養老女婿,沒有子嗣的人家為養老送終,可招作為繼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負擔,民間多稱幫工婿。這種婚姻不僅過去存在,現在也存在;男女自幼聯姻,在各自父母家中長大,則婚事所需之物絕大部分由男方准備。結婚前每逢大年三十,女婿要去娘家送衣料和其他禮物(平時不登門,女子必須回避,女方家收禮後送給女婿一雙布鞋或其他物品)。錫伯族婚姻一般分4個階段完成,即說親、定親、認親、迎親。婚禮儀式繁瑣,一般在秋後舉行。
錫伯族的食俗
錫伯族大多數習慣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為主,過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面食以發面餅為主,也吃馍馍面條和韭菜合子、水餃等。受維吾爾族影響還吃抓飯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
肉食來源主要依靠家庭飼養,多以牛、羊、豬肉為主。冬閒時錫伯族還常進行狩獵,野豬、野鴨、野兔、黃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見的野味。
習慣制作各種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蘿卜等切成細絲腌制鹹菜,當地稱之為“哈特混素吉”,有時可供全年食用。錫伯族還喜歡在夏季制作面醬以調味。
典型食品:錫伯族愛吃韭菜合子、南瓜包子等食品,還有:發面餅,錫伯族常吃的主食;炖魚等。
錫伯族的居住
錫伯族的庭院大小不等,有的面積三四畝,有的則七八畝。庭院都是南北長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種樹木。庭院都用矮牆圍成,以防牲畜家禽進入。庭院一般都以住房為中心分成前後兩院。前院小、後院大,前院一般都種有果樹(蘋果、杏、桃、棗、葡萄等)和各種花卉。為防止家禽入院亂竄,大部分人家又把前院圍以幾十厘米的小矮牆,並安上小巧的木門。有些前院大者,把牛羊圈、草棚修在前院一角。在前院緊靠住房的旁邊,一般都搭上固定棚,安鍋灶,以便夏日天熱時做飯用餐。出口處一般設在前院。後院比較寬大,都種果樹、楊樹、榆樹、蔬菜、玉米等。大部分人家把牛羊圈、豬圈、雞窩、菜窖、停車場等修在後院。
錫伯族的住房日益向磚木、鋼筋水泥結構相結合的房屋發展。過去的那種從清代遺留下來的人字形大屋頂房,已被淘汰。個別村莊只是作為文物保留。這種房屋的造型是從滿族學來的,它的造價較高,用工、用料較多。
現在的住房,逐漸趨向磚木結構與“來蘭皮”結構相結合的房屋。有許多房屋,鋼窗、鋼門取代了木窗、木門。個別農戶還蓋了樓房。
錫伯族的服飾
錫伯人的長袍,系大半截的長袍,底邊在膝下半尺許,袖口為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長褲,外加“套褲”(只有兩條褲腿,沒有褲裆和後腰),春秋穿的是“夾套褲”,冬季則穿“棉套褲”。
錫伯族男子服裝喜用青、灰、蘭、棕等顏色,服式與滿族旗裝樣式基本相同。為便於騎馬、勞動與操作,身穿左右開襟的長袍和短襖,上套坎肩,下著散腿長褲腿帶,扎腰帶,腰帶上經常掛上煙袋荷包,腳穿布靴,頭戴笠帽(夏)、氈帽(冬)或禮帽,當官的一般在長袍上套馬褂。
婦女穿戴要講究些,大襟長袍要粘花邊或繡花寬邊,愛套穿坎肩,坎肩有對襟的,有大襟的,也貼花邊,長褲扎黑色腿帶,腳穿繡花鞋。少女與未婚姑娘,一條長辮,用各色“毛線”扎辮根,不剪頭發簾,頭上、辮梢愛戴些花,耳戴金(銀)耳環,穿著淡雅漂亮的旗袍。右側腰部的衣兜口內,掖一條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腳穿繡花布鞋,顯示出青春的活力。媳婦的服飾與姑娘無大差別但比姑娘穿著要鮮傃。發型也不同,媳婦梳的是“盤龍髻”,額前有“劉海”,腦後有“燕尾”,頭頂上烏發蓬起,盤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將辮梳成雙辮或兩“抓髻”,合起成為一個大“疙瘩髻”。頭發抹頭油,沒有頭油的,用榆樹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塗粉,口可以塗口紅,可以染指甲等。頭部髻上插著金簪,腕上佩帶金(銀、玉)手镯。
上年紀的婦女出門時,手裡還要拿個煙袋,串門時互相裝煙進禮。
錫伯族的喪葬
錫伯族是古代鮮卑的後裔,因此在喪葬方面延襲了鮮卑的風俗習慣。歷史上,滿族、漢族是對錫伯族影響較大的民族,因此,在喪葬儀式上錫伯族與滿、漢民族又有許多共同之處。
錫伯族傳統的喪葬形式是土葬,在特殊情況下也實行火葬和天葬。
錫伯每一家族都有一個固定的墳院。錫伯族在喪葬方面的宗法觀念非常強,人死後必須和自己的親屬埋在一起,否則,被認為是拋骨異鄉,在陰間不能和家人團聚。夫婦合葬是錫伯族喪葬的一種重要形式。安葬時,男棺的位置稍前於女棺,男棺的左側和女棺的右側各鑿一小孔,作為夫婦靈魂出入的通道,以使他們能夠在陰間見面。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現在逐漸消失。
錫伯族傳統的喪葬儀式十分繁瑣。在通常的情況下,親人逝世,則焚香燒紙,舉家哀悼,親友吊唁。小殓後,請喇嘛念經,擇吉日(忌申日)大殓,屍體放入棺木,頭向西,腳朝東南,埋葬墳院墓穴中。棺木有兩種:未婚男女病故,錫伯人認為未婚的人“只有房子,沒有房頂”,只有成家後,房子才圓滿,所以一律殓入底打了洞的棺木內,俗稱“無底棺”;婚後身亡者的棺木則全有底,而老年人的棺木油漆、繪制得十分精致。凡未出嫁的閨女、孕婦死亡,或死於橫禍者,均不得在家族墳院安葬,而是另擇墳地埋葬,過些時候進行火化,將骨灰裝入壇中再行埋葬。薩滿、巫職人員死後也要實行火葬,幼兒(三個月以內),死後實行天葬。
親人去世後,七日小祭,二十一日中祭,四十九日大祭,百日和周年也都各祭一次。子女守孝百日,兄弟姐妹守孝四十九日,妻室守孝三年。子女在守孝期間不能去娛樂、喜慶場合。男子不理發刮臉。妻室在守孝期間,不得改嫁。
現在,由於“移風易俗”的宣傳,錫伯族的喪葬習俗由繁到簡,由舊到新,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宗法觀念和制度漸漸淡化,在有條件的地區,提倡全部實行火葬,不再棺葬了。守孝時男尊女卑現象不存在了,禁锢婦女守寡三年的樊籠也被打破了。人們越來越注重父母在世進的孝敬,而厭於死後虛假的形式。吊唁時,死者子女及近親、朋友,胸戴白花、臂挽青紗,表示對死者的懷念,寄托哀思。
錫伯族的禁忌
忌惡:錫伯族婚嫁禁忌。婚配為喜事,故喜慶之日談論惡事、睹惡情,以為不吉。
忌號哭:錫伯族喪葬禁忌。人斷氣當時,忌號啕大哭,只能飲泣。直至為其洗理、穿壽衣之後,方能放聲大哭。認為人斷氣當時,其魂靈雖以離開軀體,但猶環繞於周圍,若號啕大哭,魂靈會重入軀體,使死者不吉,在陰間不得安寧。
忌扣碗:錫伯族飲食禁忌。碗之口應朝天,若吃碗後將飯碗扣於桌上,被認為往後糧食和食物均流失於地下,必遭饑荒,最少該家遭此饑荒。
忌誇妻:錫伯族生活禁忌。有諺稱“誇己者笨漢,誇妻者賤漢”。
忌罵天:錫伯族原始信仰禁忌。認為天乃主宰一切之神,天上集聚著千神萬靈。天時刻觀察著每一歌生靈的行為,故罵天如罵神靈,冒犯天會招致天災人禍,害及家庭及其整個家族。若出於無意,即刻賠禮道歉,重則向有關神位燒香磕頭以禳解。
忌殺貓:在民間,將貓與喇嘛聯系起來,有諺稱:“殺一只貓,等於殺七個喇嘛”。
忌言死:錫伯族生活禁忌之一。按傳統觀念,言從口出,必兆以某事、某物,故腳入門檻,忌言死字,否則認為將有不測。尤其是兒童言死,更受禁止;一經說出,便以“童言無忌”等語禳解。
忌踩食物:錫伯族飲食禁忌。認為:食物雖出自大地,然經加工便為高貴,故糟蹋食物必遭罪,遇到饑荒。見到地下食物,須撿起放高處,或扔屋頂,意為讓其他生靈享用。
忌數星星:錫伯族原始信仰禁忌。認為星辰與人之壽命有關,流星閃失,被視為有人將壽盡故去,若流星向自家方向閃失,便認為將有不測;若數星星,似數長輩氣數而大吉。若孩童經常數星星,便認為家裡將致災禍,今仍有影響。
忌指星月:錫伯族原始信仰禁忌,認為星月有意志,代表特定的生靈;因用手指人有指斥之意,故忌指星月,懼其致禍。
忌騎馬入院:錫伯族禮節禁忌。在錫伯族大院內右側均置有之神位,任何人經此處,不可喧鬧、吐穢言,若騎馬相過,更有藐視亵渎之意,會冒犯土地神,招致報應,小則頭痛,重則得腳,腿疾等重病,故忌。今仍有殘留。
忌留胡子:錫伯族禮節忌諱。父母健在,稱之為“你的天還在”,把父母比之天。故“天在”不可留胡子,尤父親健在在更不可留。民間稱,父母健在就留胡子“意在催老人快死”。今仍殘留。
忌以筷擊空碗碟:錫伯族飲食禁忌。因乞食者多以木條或筷子敲擊碗碟等。又伴以哀求聲,故以為不吉。
忌留門檻:錫伯族生活禁忌。錫伯族門檻比作主人之頭,故站立門檻被斥為站立了主人之頭,欺辱主人。今仍有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