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二十四節氣 >> 2017年三伏天時間表(初伏、中伏、末伏艾灸時間查詢)

2017年三伏天時間表(初伏、中伏、末伏艾灸時間查詢)

  編輯:二十四節氣
每年的三伏天都是冬病夏治的日子,所謂的三伏天炙,就是此時的一種運用天炙治病的療法,此法結合了傳統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和中藥外治等知識,是近年來頗流行的一種夏季理療方式,頗受人們的青睐。那麼2017年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到底2017年什麼時候適合艾灸呢?該如何在三伏天艾灸呢?下面就為大家講解一下。
 
2017年三伏天時間表查詢
 
2017年三伏天時間如下:
2017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時間如下,共40天
2017初伏時間:2017年7月12日 庚子
2017中伏時間:2017年7月22日 庚戌
2017末伏時間:2017年8月11日 庚午
 
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夏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頭伏;夏至日的第四個庚日就是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則是末伏也就是三伏。有時候中伏十天結束後後,還沒立秋,就加十天。三伏後進入秋天。2017年三伏天時間一共持續40天,從2017年7月12日開始到8月20日結束。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所謂的“伏天”,就是指農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2017年三伏艾灸的時間
 
“三伏貼”是以中醫“冬病夏治”與“春夏養陽”等理論為依據,借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甚至起泡,以激發經絡、調整氣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通過將特殊調配的藥物貼敷於特定的穴位,可使藥物持續刺激穴位,通經入絡,達到溫經散寒,疏通經絡,活血通脈,調節髒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臨床症狀,又可提高機體免疫力。
 
2017年三伏疚時間安排:
7月2日—8月21日
伏前灸:2017年7月02日
初伏灸:2017年7月12日
中伏灸:2017年7月22日
末伏灸:2017年8月11日
伏後灸:2017年8月21日
溫馨提示:
艾炙每伏第一天為最佳,能持續最好。伏天分三次,共40天,每伏要貼敷1次,一共貼敷3次。每伏期間做大艾雷火灸三次,共做9次艾灸調理。
 
三伏灸適應症:適用於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
呼吸疾病:虛人感冒、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等。
胃腸疾病:慢性胃炎胃潰瘍引起的胃脹、胃酸、胃痛等,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腹瀉。
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痛經、產後頭痛、產後風等寒症
兒科疾病:遺尿、厭食等(虛寒性)
骨科疾病: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頸腰椎病、軟組織勞損
其他疾病:四肢寒涼怕冷,免疫低下
具體的病症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各種慢性咽炎等多種肺系疾病;過敏性鼻炎,四肢寒涼怕冷,免疫低下,反復感冒;虛寒頭痛、慢性虛寒、胃腸炎、潰瘍病、腹瀉、消化不良、厭食、胃痛;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骨關節問題及頸肩腰腿痛等症狀;痛經等虛寒性的疾病及其他婦科問題。
 
注意事項
1、敷貼期間應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貪涼,不要吃肥甘厚膩、生痰助濕的食物,禁食海鮮、蝦等易發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2、貼藥當日戒酒、辛辣、海鮮、蘑菇、牛肉、芋頭等易致化膿食物,並避免進食生冷食品及進行冷水浴。
3、貼藥時背部皮膚應干燥,貼藥後不宜劇烈活動,以免出汗致藥膏脫落。
4.對於殘留在皮膚的藥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滌,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5.部分病人貼藥後皮膚出現潮紅或小水疱等是正常現象,若去藥後灼熱感仍甚者,可塗以少許蘆荟膠;
6.若已出現小水疱破裂而引起感染者,應及時就醫;
7.灸療後4個小時內嚴禁用生冷水沖洗;
8.治療期間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炸食物,避免感冒,謹慎房事;
9.貼藥不能長於8小時,出現小水疱者應即時拆去藥物;
10.孕婦、血證及各種實熱證患者慎用;3歲以下小孩不能使用。
11.三伏貼貼敷謹遵醫囑。
 
補充:三伏灸的知識
 
中國醫學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療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預防醫學,“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三伏灸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體內陽氣也相對充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中藥制成藥餅,通過辯證分析後,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貼敷灸調理。此時,人體腠理疏松,氣血暢通,藥性易於深達髒腑,三伏灸乘其勢而治療,往往可獲得良好的療效,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療法。
 
三伏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療冬天易發的疾病,以預防和減少該病在冬季發作,對以下兩類疾病尤其有效:一類是過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及小兒冬天易得的感冒;一類是跟虛寒有關的疾病,如胃痛、結腸炎、關節痛、虛寒頭痛、腎虛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臨床發現,不少咳喘患者在做了三伏灸以後,冬天哮喘發作的次數減少了,症狀減輕了,病情較輕的患者甚至有的就沒發作。兒科醫師也從臨床上發現,很多免疫力低下、冬天容易感冒俗稱“易感兒”的孩子們,自從做了三伏灸以後,冬天感冒的次數少了,症狀輕了,病程短了。除哮喘之外,三伏灸對咽炎引起的咳嗽以及過敏性鼻炎也有很好的療效,同時三伏灸藥餅貼敷治療肩周炎、網球肘等寒濕痺證有顯著療效。
 
三伏灸通常對症選取多味中藥按比例研磨,用姜汁調成膏狀,再用膠布將塊狀藥膏貼於穴位上。成人一般貼4—6小時,兒童貼2—4小時。中藥敷貼後,有人會出現紅、腫、熱、痛,有的人可能會起疱,這是由於藥物被人體吸收充分、穴位敏感所造成的。皮膚起疱、反應強烈的病人療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為防止感染,起疱後一定不要搔破,少量小的水疱可等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疱可用消毒針頭刺破抽液,外塗5%碘伏液,宜暴露,避免覆蓋患處。孕婦、年老體弱、皮膚過敏等患者應慎用或禁用,敷貼期間應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海鮮、蝦等易發物,牛肉、鴨肉、鵝肉、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以免影響調理效果。本療法在針對症狀調理的同時,可調動人體陽氣,鼓舞正氣,從而大大提高人體免疫力。
 
三伏灸冬病夏治
三伏灸的時間有嚴格規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天”是一年最熱的時間,也是中醫所說的“陽氣最旺盛”時。這時人體皮膚松弛,毛孔大張,在特定穴位敷貼藥物,更容易滲透皮膚,刺激穴位,幫助疏通經絡,調節髒腑,將體內的頑疾、寒氣驅除出來,達到“冬病夏治”效果。三伏主要要夏季五毒過後最熱的幾天。三伏灸主要說的是夏季最熱的那幾天陽氣最旺盛,最適合做溫熱療法(艾灸)。有句話說冬病夏治,就是這個意思。三伏天灸對宮寒、子宮下垂痛經、婦科疾病,胃寒、有胃病胃下垂、肩周炎、富貴包、頭部供血供氧不足引起的頭部疾病、風濕、關節炎……等疾病都有很大的效果。夏季三伏天艾灸,可從根上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
 
三伏灸需要堅持三個療程
作為慢性疾病的治療,三伏灸一般需要堅持三個療程,也即連續三個夏天都要按時完成初伏、中伏和三伏的治療。有的醫院還推出加強灸以及冬天的三九灸,鞏固療效。
“三伏灸”中,“隔姜灸+貼藥”是最傳統療法。隔姜可使貼的藥容易滲透,激發穴位功效使療效疊加,才能發揮三伏灸的真正療效。隔姜灸加藥貼一般需要30-40分鐘。之前要事先准備,精選的大老姜,要切成厚度相等的姜片。隔上姜片點燃艾灸,待灸燃盡再敷貼上藥,一般情況下,成人貼1-3小時,兒童貼0。5-1小時,貼藥後皮膚有發熱感,灼痛感。
 
三伏灸的功效
艾灸有溫經通絡、升陽舉陷、行氣活血、祛寒逐濕等作用,在“三伏天”施灸就能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針對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慢性扁桃體炎、反復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頸椎病、腰腿痛、凍瘡、手足發涼、和女子宮寒、以及脾胃虛寒類疾病有顯著的療效。
 
三伏灸注意事項:
1、孕婦禁用。
2、貼敷對象為6個月以上兒童及成人。
3、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體炎,感冒發熱等患者不宜用。
4、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有皮膚過敏者慎用。
5、敷貼期間,忌煙、酒、生冷、油膩、辛辣之品。
6、貼敷之後可能在皮膚上留下中藥的沉著,用濕毛巾擦拭即可。
7、貼敷後局部皮膚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搔癢均為正常反應,不影響療效。
8、貼敷後皮膚局部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取下藥膏,禁止抓撓,不宜擅自塗抹藥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9、若皮膚出現紅腫、水泡等嚴重反應,需及時到皮膚科就醫。
10、其他謹遵醫囑。
 
適合三伏灸的七個穴位
 
1、後天之本,氣足之源——足三裡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從根上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
足三裡位於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胫骨前緣一橫指,按壓有明顯的酸漲感。足三裡是人體穴位中運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氣虛血虛首選足三裡、消化疾病首選足三裡。為什麼呢?
因為足陽明胃經屬多氣多血之經,足三裡有氣血雙補的功能,常用於治療頭暈、耳鳴、失眠、癱瘓、便秘、胃痛、腹脹、腹洩、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潰瘍、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闌尾炎、急慢性腸炎等疾病。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足三裡這個穴位能夠提高免疫力,足三裡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所以從古代起就被作為要穴來使用。
我跟大家說:常灸足三裡,勝吃老母雞。大家都知道母雞是大補人體的,可以補氣生血,補腎益精。增強人體的免疫力。但是現在的雞不是自然生長,是靠飼料,激素喂養的,談不上營養,吃了只會對身體有害。所以古代藥王孫思邈《千金方》中曾說過“若要安,三裡常不干”。這句話就是說,如果要想身體健康足三裡穴要經常保持不干燥。在古代使用灸法都是采用化膿灸,經常刺激足三裡來強壯身體。
足三裡還可以用來防止老花眼、中風、治療高血脂症等等。
艾炙方法
如果身體不錯只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個穴位不少於10分鐘,如果身體差,氣血差的那灸的時間需要長一點,最好是按摩後再灸,效果最好。你自己觀察,如果堅持灸足三裡10日,你會感覺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飯香了,面色紅潤了。
 
2、任脈穴位關元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從根上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三寸。簡便取穴,四指並攏,置於臍下橫量,在小手指的下緣處取穴。關元穴的作用:溫腎陽、提性欲,補虛,壯陽的作用。關元穴是小腸經的募穴,也是脾經、肝經、腎經、任脈的交穴。位於下焦,內有腎髒、小腸、膀胱、婦胞宮、前列腺等髒腑組織,故有統治三陰經、任脈諸經疾病。具有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補一身之元氣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從古到今都把此穴作為保健要穴。
常常用於治療
A、元氣虧損的病症:如:中風、脫肛、身體無力、易疲勞、怕冷。
B、男科疾病:如遺精、陽萎、早洩、性功能低下等;
C、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白帶病、子宮脫垂,功能性子宮出血、外陰瘙癢等各種婦科疾病。
D、還有就是下焦疾病:如痢疾、脫肛、疝氣、便血小便滴瀝不盡,尿頻尿急、尿痛等。
有一年青性功能障礙患者,在我的指導下,夏天灸關元穴,在那年夏天後病就痊愈了。特別是老年朋友,如果在伏天堅持灸關元穴,尿頻尿急、前列腺問題就自己解決了,中老年人常灸關元穴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大家不妨試試。
 
3、人體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從根上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
神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肚臍眼”。我們知道,胎兒在母體的時候,是靠臍帶連接到胎盤接受母體的營養,古今以來,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養,稱神阙為人體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本穴喜灸而禁針刺,能溫通元陽、復蘇固脫、調和脾胃、益氣養血。對消化不良、腹洩、下痢、虛喘等有防治作用。還有提高免疫力、調節髒腑功能,延緩衰老的作用。可以按摩和艾灸法,其中按摩最簡單,艾灸最有效。還有貼藥療法,根據病情把中藥研成粉末,用膠布貼在肚臍上,達到治病的目的。這就是我們中醫說的臍療。
 
4、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中脘穴。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從根上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4寸。簡便取穴,自己手臍上四橫指。中脘穴為腑會穴,同時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對於六腑的功能均有調節作用。尤其是對於胃的各種疾病具有良效,總之以治療消化系統為主,如胃痛、腹痛、腹脹、嘔吐、反胃、食不化、腸鳴、洩瀉、便秘、便血,現在常說的胃炎、胃潰瘍、十二脂腸球部潰瘍等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可以按摩、艾灸療法。如有脾胃不好的朋友,趕快行動吧。
 
5、生命之門,動力之源——命門穴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從根上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
命門穴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在第十四椎下,也就是第二腰椎棘突下,前方平神阙穴。因本穴在兩腎之間,也和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腎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門之稱,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所在。命門穴的功能體現了腎陽的作用,對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宮的生育功用有重要影響,對各髒腑的生理活動,起著溫煦、激發和推動作用,對飲食消化、吸收與運化,以及水液代謝等都有促進作用。因此認為是藏真火之穴。臨床上命門火衰的症狀基本和腎陽不足(和)是一樣的.命門火衰主要表現四肢清冷、虛損腰痛、或五更洩,男子陽萎、早洩、遺精,女子月經不調、經痛、宮寒不孕等虛寒症狀。
根據臨床實踐,命門和神阙穴組方,壯陽第一,采用灸法,命門用大艾柱灸,神阙用隔鹽灸,不必看灸多少壯,要感到有熱感從穴位直透體內,灸命門可培補腎氣,振奮腎經,使陽氣充盛行;神阙屬任脈,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陽固脫。二穴相配具有溫腎壯陽,回陽固脫之效。
 
6、小兒百病之灸點——身柱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從根上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
身柱在背正中線,第三胸椎棘突下凹線陷中。取穴時采取俯臥位,先取大椎穴,然定身柱穴。身柱。身柱子之意,適用於腦力不足出現的眩暈,中氣不足出現的哮喘,大氣不足出現的脫肛,督脈之氣升舉無力出現的腰背痛等症,還常作為小兒強身健體的穴位,根據臨床經驗我認為是通治小兒之病。小兒髒腑嬌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別是肺、脾二髒較弱,因此小兒易感冒、發熱、咳嗽、哮喘、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特別是三伏灸身柱穴對以上疾病具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小兒皮膚嬌嫩,艾條相對要小些,因而一定要小心,一般每次灸的時間表10-20分鐘,開始是隔日一次,灸一個月後可減少灸的次數,每周期性2-3次,或者每周一次。根據小兒的身體狀況來定。如果小兒體質太差,易患感冒,還可配合風門、大椎等穴位治療,加強抗外邪的能力。
著名針灸專家彭靜山教授提到身柱的妙用時,認為有以下作用,可能增強體質,預防感冒、可以抗高燒,小兒疳積、驚風、蟲積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另外身柱穴還有具有益智健腦的作用。
 
7、補腎首選穴位——太溪
夏季三伏天艾灸,可從根上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
太溪在足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用力按壓時,腳趾會出現麻木感。太溪穴為腎經的原穴,是腎經原氣經過和停留的腧穴。腎藏精,分化陰陽,因此無論腎精虛還是腎陰陽不足,都可以有太溪穴來補養。如治療腎陰不足,陰虛火旺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耳鳴、耳聾、失眠、健忘,或者腎陽虧虛出現的肢冷、下肢水腫、陽萎等疾病。可以按揉、按壓、以酸痛為適,力量大些以腳趾感覺到有麻木為宜,也可用艾灸。
 
以上這些穴位,如果在三伏天艾灸,會解決你的體虛病多的問題。如果長年堅持會延年益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