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風水運勢 >> 關於風水 >> 判斷陰宅所處是否為風水寶地

判斷陰宅所處是否為風水寶地

  編輯:關於風水
如何判斷陰宅所處是否為風水寶地

 

  一、陰宅好不好要看它是否具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齊備的四象,還有有來龍、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如果一個陰宅地的後面有綿延不絕的群山峻嶺,前方有一些低山或小丘;而左右兩側則護山環抱,重重護衛;中間部分堂局分明,地勢寬敞,最好有彎曲的流水來環抱,那麼這個地理環境就是非常理想的風水寶地。如果是平原上的陰宅,那最基本是前低後高,左右有一些建築物來護衛不可過高,主要後面要高為好,左邊可以有小的流水也為最佳。
 
二、在古代的地理理論中,強調人由父母所生,父母去世之後如果葬在好的地方,骨骸可以得到地氣的溫暖,從而起到保佑子孫的作用。所以陰宅要避免在一些絕地上,否則子孫後代受損,所以不能埋在受風或受濕的地方,這樣對子孫不利。
 
三、陰宅最忌周圍高而所在地勢低,這樣對子孫健康不好,好的陰宅是不可以進水的,同時陰宅要有陰陽平衡原則;不可以在窮山惡水中,不可以在直面受風的地方。現代許多陰宅大多為公墓,一排排的擺放為多,那相對於陰宅來說;首先要看所在的公墓是不是在的位置合乎風水,其次再看單獨的墓碑所在位置。在公墓裡的陰宅,一般不建議在最左邊或最右邊,這樣的話會造成青龍缺失或白虎缺失,都是不利風水的,其次還是要前面開闊後面高大為好。總之如果照標准的陰宅風水,必須是具備了主山、少祖山和祖山等背山,同時青龍山、白虎山、護山、案山、朝山、水口山也是必須重點考慮因素之一。這些因素必須具有,並且符合各風水山的要求。但這種普通人無法了解,需要專業人士,有時方位相差一點點,吉凶會相差了十萬八千裡。
 
(1)改造風水
《周易》有彖曰:“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面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在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我們的祖先已經意識到改造環境的重要性。但是這種改造絕不是率性而為,而是在順應自然的前提下進行的改革。中國的古帝王陵在改造風水方面一直是不遺余力。秦始皇陵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秦始皇陵園南依骊山,北臨渭水,已是占據了一塊符合風水原理的寶地。然而在秦始皇陵的東側還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骊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骊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
 
(2)注重整體
唐代的陵墓建設是繼秦漢以後的又一次高潮。包括武則天在內的唐21帝,除武氏與高宗合葬,末代的兩位皇帝葬在河南、山東外,其余都在陝西渭水北岸,號稱“關中十八陵”。各陵以層巒起伏的北山為背景,南面橫亘廣闊的關中平原,與終南、太白諸山遙遙相對。渭水遠橫於前,泾水萦繞其間,近則淺溝深壑,前望一帶平川,黍苗離離,廣原寂寂,更襯出陵山主峰的高顯。唐陵繼承了漢陵四向開門的傳統並加以發展,形成象征帝王居所的宏偉構圖:在陵丘四周建方形圍牆,稱為內城,四面正中為門,設門樓,四角設角樓;南門朱雀門內建獻殿,舉行大祭典禮;朱雀門外是長達三四公裡的神道,最南端以一對土阙開始,阙後為門,由此向北離朱雀門約數百米至一公裡是第二對土阙及第二道門,再由此門通向朱雀門前的第三對土阙。在第一、二重門之間的廣大范圍內分布著眾多的陪葬墓,其中尤以太宗昭陵的陪葬墓最多,達167座。整個陵區范圍十分宏大。此外還以許多氣勢雄壯的石人石馬來陪襯渲染帝陵的尊嚴和崇高的氣氛,使得無論什麼人來到此地都不由自主地產生敬仰尊崇之意。
 
(3)普遍綠化
我們的祖先在很早就已經注意到環境與人是相互作用的關系,而環境的好壞與樹木的多少是緊密相關的。因此,無論是對於生者的住宅還是死者的陵墓,在周圍栽種樹木,進行綠化,已經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行為。關於樹木風水,幾乎各派風水大師都十分重視,其作用也並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只是遮陰乘涼、美化環境這麼簡單。民間風水師都相信這樣的說法:“鄉野居址,樹木興則宅必發旺。樹木敗則宅必消亡。大栾林大興、小栾林小興。苟不栽植樹木,如人無衣、鳥無毛,裸身露體,其能保溫暖者安在欤?”還說:“門前明淨無遮蔽,宅後偏宜綠樹濃;繁茂四時形不露,安居久遠祿千鐘。”唯其草木繁,則生氣旺盛,護蔭地脈,斯為富貴。現在,我國為了減少對耕地的侵占,由政府發起了“樹葬”的殡葬形式,即在逝者埋葬骨灰的地方,由後人栽種一棵樹木,一方面表現了對於先人的懷念,另一方面也綠化了環境,讓死者安然地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得享安息。
 
(4)因地制宜
《周易·大壯卦》說:“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這其實就是我們古代先民根據環境的客觀性,采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表現。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築適宜於自然,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這也正是風水學的真谛所在。明代帝陵就是在陰宅風水術的指導下卜選的。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面環山,南面敞開,山間泉溪匯於陵前河道後,向東南奔瀉而去。陵前6千米處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西為“虎山”。用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後主峰聳峙,左右“護砂(山)”環抱,向南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開闊。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無疑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壤。從十三陵的選址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
  
(5)順乘生氣
傳統的風水理論認為,氣是萬物的本源,萬物莫不得於氣。我國古代風水大家、晉代大學者郭璞所著的《葬書》中,對感應原理和作用關系進行了闡述。《葬書》中稱:“葬者,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入內,以蔭所生之法也。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木華於春,栗芽於室。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意思是陵墓要選在有生氣的地方,即所謂風水寶地,有生氣才有萬物。人是氣的產物,人體骨骼就是由氣凝結而成的。人死了,氣也散了,僅留下了一副失去生機的屍骨。如果屍骨埋葬在有生氣的地方,就會枯骨逢春,讓靈魂得到升華。是人都為父母所生,就如一棵大樹,父母是“本”是樹干,子孫則是父母在世間的“樹枝”。父母的屍骨在地下得到了生氣,“本”就會生機盎然,與“本”一脈相連的“枝”也會大大受益,枝繁葉茂,福澤綿長。
 
(6)依山傍水
我們的祖先在生存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出了許多蘊涵著智慧的生活經驗,其中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建立定居點就是很重要的一條。當今考古所發現的原始部落遺址幾乎都建在河邊台地,這與當時古人狩獵、捕撈、采摘果實的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其實這也就是風水理論中依山傍水原則的由來。古人對於陰宅的重視不亞於陽宅,特別講究“事死如事生”。因此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許多國君的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對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干脆建在山巅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也許有人要問,秦始皇執政於都城鹹陽,為什麼陵園卻要選在遠離鹹陽的骊山之陰?我們來看看這裡的地勢就明白了。整個骊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山勢起伏,層巒疊嶂。從渭河北岸遠遠眺去,這段山脈左右對稱,似一巨大的屏風立於始皇陵後,站在陵頂南望,這段山脈又呈弧形,皇陵位於骊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骊山渾然一體。可以看出,這裡正是一塊符合依山傍水原則的風水寶地。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7)坐北朝南
風水學是很注重方向選擇的。堪輿師在選好陰陽宅的位置後,還要選擇最合適的建造方向,讓建築接收承納四周山水空間的生氣。這也叫做立向,立向是風水中的一大關鍵。我們知道,中國傳統的建築,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子山午向。用現代科學來解釋,這是因為中國位於北半球歐亞大陸東部,大部分國土都處於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分)以北,因此朝南的房屋便於接受陽光照射。這樣不但冬季時屋內會比較溫暖,對居住在這裡的人的身體健康也十分有利。此外,中國的地勢使得中國的季風氣候特點十分顯著,大半個中國都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除了西北地區由於身居內陸,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外,我國主要有溫帶季風性氣候、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還有海南、雲南的西雙版納等少部分地區受熱帶季風性氣候影響。因此,房屋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采光,還為了避開冬天的北風。
  
(8)察形觀勢
中國傳統的“天人一體”哲學觀使得中國人對於天地、人生有著獨特的看法,特別講究人與自然的協調和統一。傳統風水理論實際上也是這種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一種應用。清代的《陽宅十書》指出:“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禍福最為切要。”也就是說,在選擇居停之處時要重視山形地勢,把小環境放入大環境中去考察,這也就是所謂的“查形觀勢”原則。中國帝王陵墓的選址是非常注重查形觀勢的。以清朝皇帝的陵墓為例,我們可以發現在選擇陵墓的地址時,在這方面他們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清東陵據說是順治親自跑馬游山而選定的風水寶地。以風水而論,這裡確是絕佳之地——整個陵區以昌瑞山為界,以北稱“後龍”,是龍脈來源;陵區以昌瑞山為靠山,東側的鷹飛倒仰山為青龍;西側的黃花山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鐘的金星山為朝山;遠處的影壁山為案山;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屈曲流過,環抱有情。是典型的“山環水繞、負陰抱陽”的山水格局。清代各帝後妃陵寢的選址和營建都是如此,無不考慮龍、砂、穴、水、明堂、近案和遠朝的相互關系,以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9)水質分析
長江、黃河被我們譽為母親河,因為大河之水哺育了沿岸的人民,是我們的生命之源。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就是天,所以有天生水之說,二就是地,三就是水。把老子這句話翻譯一下就是:天生地,天地生水,天地水生萬物。可見水的重要性。中國古人把風水稱為堪輿,也叫地理,我們不妨連起來一起讀做“堪輿風水地理”。我們也可以這樣解釋:
堪(觀察天)、輿(勘察地)、風(空氣空間)、水(水文水質)、地(地形地質)、理(研究分析理論)。這裡所指的風為人呼吸的空氣,水為人吃的水、源頭水,土為種莊稼的土、穴位中的土。空氣、水、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我們都知道,如果風(空氣)質不好、水質不好、土質不好就會造成生物生長不好,人得病,生活陷入災難。這也是現在綠色環保觀念被大力提倡的原因。古人認為“草繁木茂,水深土厚”的地方風水一定不錯。這其實就是通過目測來辨別風、水、土的質量的方法。
 
(10)土質檢驗
在地球上,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就是風(空氣)、水、地(土地)。“地”就包括了土壤,土壤質量的好壞是風水學需要研究的大問題。現代科學已經證實,傳統風水學認為土質決定人的體質的說法是有科學依據的。我們發現,土質對人的影響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土壤中的鋅、钼、硒、氟等元素會直接影響人的健康。明代王同軌在《耳談》中記載:“衡之常寧來陽立錫,其地人語予雲:‘凡錫產處不宜生殖,故人必貧而遷徙。’”《山海經》也記載了不少地質與身體的關系,特別是由特定地質生長出的植物,對人體的體形、體質、生育都有影響。
第二,潮濕腐敗之地是細菌的天然培養基地,會導致關節炎、風濕性心髒病、皮膚病等。
第三,地球是一個被磁場包圍的星球,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時刻對人發生著作用。強烈的磁場可以治病,也會引起頭暈、嗜睡或神經衰弱等疾病。
第四,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雙層交叉的河流、坑洞、復雜的地質結構,都可能放射出長振波或污染輻射線或粒子流,導致人頭痛、眩暈、內分泌失調。
從另一方面來說,古代的堪輿師相對來說都是地理學家,對氣候、環境較為敏感,我們不得不承認風水術確定有科學道理,並非空穴來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