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起名字的時候有不少禁忌,要根據八字五行起名,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非常麻煩,那麼在這裡,告訴你為什麼起名字要有這麼多禁忌,不要怕麻煩,影響你一生的名字,還是謹慎點好。
起名字為何有各種避諱
點擊請教起名大師
一、古時人人重視“避諱”
以前,幾乎人人都明白何為避諱,而且在平時都很留心,以免一不小心忘了避諱,給自己帶來不便。更嚴重的是,避諱問題,甚至可能改變命運。
古人有“入門而問諱”的說法,意思是說,到人家去做客之前要探明其避諱什麼,以免不小心犯了主人的家諱,惹得主人不高興。
“詩聖”杜甫一生寫了近三千首詩,涉及諸多題材,但因其母名海棠,為了避母親諱,他寓居海棠頗負盛名的四川多年,卻從未寫過關於海棠的詩句。
才華橫溢的“詩鬼”李賀,因為其父名晉肅,便不參加進士考試,終生不得志,27歲郁郁而終。
而如果犯了國諱,後果更嚴重。
一般而言,科舉考試中,如果某人的文章中出現了當今皇帝或本朝歷代皇帝名字中的某字,那麼你就不要指望自己會高考得中了,因為你已經犯了“國諱”,你的卷子是不合格的,直接就被打入落卷,哪怕你文章寫得再好,也不會被錄取。
那麼,究竟什麼是“避諱”呢?
二、什麼是“避諱”?
中國古時,為了表達對尊長的尊重,維護其尊嚴,言談書寫時,遇到君、父、長、上名字中的字,都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而時用別的字代替,或委婉地表述出來,否則就被視為不懂禮數。這種行為方式被稱之為“避諱”。
避諱現象中,反應著倫理道德的規范和影響。
三、避諱的種類
根據避諱對象的不同,避諱分為以下幾種:
1、國諱:
國諱,也稱公諱,是指對當時的帝王,以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因為避諱的對象是帝王,所以屬於當時的國諱。這個是全民都要注意的,言談、書寫中都要小心。
2、聖賢諱
聖賢諱,主要指避聖賢的名諱,避諱對象主要是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有的還避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還有避老子之名的。
3、家諱
家諱,也稱為私諱,即父母祖先的名字。作為小輩,在日常言行或行文用字時要回避。
因為避諱的對象是長輩,所以是全家的“家諱”或“私諱”。在與別人交往時,也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以免失禮。
4、憲諱
憲諱,是指下屬官員對上司長官名字的避諱。因上司被稱為“大憲”、“憲台”,所以得名。
還有一些官員,還嚴令要避自己和父祖的名諱,以及同音的字。宋代州官田登,諱其名,他的管轄范圍內都把“燈”稱為火。上元燈節,衙役們在鬧市貼告示:“本州島依例放火三日。”就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典故。
四、避諱的方法
為了避諱,古人通用幾種方法,讓大家一看就明白這是為了避諱。有三種,即改字法、缺筆法和空字法。次要有兩種避名稱字和改變稱呼。
1、改字法
改字法,指的是遇到需要避諱的字,就改用與其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
所避之字稱為諱字,改用的字稱為避諱字。比如漢光帝名叫劉秀,為了避諱,就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稱改為“茂才 ”。
2、空字法
空字法,指的是凡遇到需要避諱的字,則空其字而不寫,或用空圍“囗”、“某”、“諱”來代替。
比如,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隋書》中將“王世充”、“徐世績”分別寫成了“王 充”,“徐 績”,中空一字。
3、缺筆法
缺筆法指的是,凡遇到需要避諱的字,就在原字基礎上缺漏筆畫,多為最後的一二筆。
比如,同樣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唐人將“世”寫作“卅”。
五、現在取名應如何看待避諱?
那麼,現在取名時應該怎樣看待“避諱”呢?
舊時的避諱,和君臣、父子等級觀念有關。今時今日,“國諱”“聖賢諱”不必理會。但“家諱”還是避避為好,這不僅是對長輩的尊重,也是倫理道德的一種體現。
畢竟,在國人的心目中,家族的血親祖先是最重要的,沒有祖先就沒有後人,長輩不僅有養育之恩,還會讓後人有一種歸屬感。
所以,在給孩子取名時,要因人、因地而異,不能不考慮避諱,但也不能盲目避諱,什麼都避。
溫馨小貼士:在給孩子起名時,應避長輩的名諱。避諱范圍為直系親屬,即,避開孩子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名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