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也叫「破五」,各地又叫「送五窮」、「忌針節」、「趕五窮」、「送窮土」、「送窮灰」、「填窮坑」、「糊窮坑」「送窮媳婦出門」等。舊時,除夕到初五民間有很多民俗禁忌,在過了初五之後,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稱“破五”。關於正月初五破五習俗你都知道哪些?跟隨來了解了解吧!
破五的來歷和傳說
傳說,玉皇大帝讓彌勒佛管理人間衣食住行。彌勒佛心地善良、寬宏大度,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於是,人們便遵照彌勒佛的旨意,到集上備辦年貨。彌勒佛還具體規定: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來殺雞;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打黃酒;三十晚上吃餃子擺宴酒;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齊,互相道賀。同時,他還有一個要求:大年三十祭祖的時候,一定要恭敬地供奉祭祀各路神仙。
這樣一直到了正月初五,正當彌勒佛滿心歡喜地欣賞人間過年的喜慶氣氛時,一個衣衫褴褛滿身糞土味的胖女人闖了進來。彌勒佛定睛一看,原來是姜太公的老婆――專管茅房、糞土的髒神。髒神一進大殿,便怨彌勒佛處事不公,沒將她放在眼裡。
原來,大年三十這天,人間供神時,因她是髒神,躲還來不及呢,誰還會供奉她呢。開始髒神還以為人們只是一時的疏忽而將她忘記,事後一定會想起的,可是她一直等到初五,仍然無人來問津,這才惱了來找彌勒佛。彌勒佛滿臉堆笑,說道:「這樣吧,今天是大年初五,我讓民間專為你破費一次,給你包一次餃子,好好地放幾個炮吧。」髒神聽了,這才心滿意足地走了。
還有一個傳說是,姜太公的老婆馬氏是個嫌窮愛富之人,在姜太公受窮的日子裡,馬氏就跟他鬧離婚,不跟他過窮日子。為此,姜太公在封神時就將她封成了窮神,並令她「見破即歸」。窮神帶有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這窮神集天下之窮為一身,老百姓當然不喜歡她,但三十晚上迎神時,她還是和眾神一塊兒進了百姓家。老百姓厚道,不想在過年時因她而惹得眾神不高興,就忍著忍著,直忍到初五,實在忍不下去了,便在這一天「送五窮」,拿起掃帚,連垃圾一起將她掃地出門。人們為了避窮神,於是把這天稱為「破五」。
《燕京歲時記》中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吹,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日,則王妃貴族以及宦官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婚女子亦於當日歸寧,而阛阓諸商亦漸次開張貿易矣。”
破五破的是什麼
破五破的是五窮,迎的是五路財神,所以,對崇尚傳統的中國人來說,正月初五確實是個重要的日子。
這天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搞衛生。因為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動掃帚的,即使屋內掃地的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角。破五這一天,要徹底清掃。鞭炮也是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垃圾掃出大門,堆到一個角落,於是拿來一個大的爆竹,插在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
對商家而言,初五送走「五窮」後,馬上要迎接「五路財神」。清代顧祿《清嘉錄》上載:「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
破五習俗
1.送窮
這一天要“破”窮神,讓他“即歸”,所以老北京民間有“送窮”的習俗,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家家戶戶在黎明的時候就要起來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意思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出去。
另外由於從除夕夜到正月初五以前,是不允許打掃衛生的,要掃也只能在屋裡掃,垃圾放在屋內的門口拐角處。而到初五這天則需要進行徹底大掃除,將垃圾掃出大門後,堆成一堆,將點燃的鞭炮扔到垃圾堆上,待一陣“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後,送窮儀式就完事,寓意著窮神遠離家門了。
2.吃餃子
如果說在年三十除夕吃餃子更多是代表團圓的話,那麼初五吃餃子可就別有一番寓意了:「破五」要吃象征「元寶」的餃子,也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破五吃餃子俗稱為“捏小人嘴”,據說這樣可免除小人讒言之禍。吃餃子也承載了老北京人的新春期盼:在新的一年裡,勤勤懇懇便能過上好日子。在古時候初五是牛日,休息四天以後破土動工,預示著春耕即將開始。初一到初四,一般是吃素的地方多,初五開始可以破素吃葷了。
3.開市
按照老北京春節習慣,從大年初一開始,各大小店鋪都要關門了,直到正月初五才開始營業。為何選在初五這天呢?據說主要是因為初五這天是財神爺的生日,選擇這一天開始營業比較吉利,預示著生意興隆、財源滾滾。
正月初五:財神節
我國的民間傳說中,有很多個財神,文財神有比干、范蠹,武財神有趙公明和關公。
路頭神據說是元末一將軍,名何五路。他骁勇善戰,在一次抵御外寇的戰爭中犧牲,人們便敬他為神,名「五路神」。而五路神變成財神的原因,是過去的商人常常做長途販運的生意,青海人把這種生意人稱之為「腳戶」,他們趕牲口馱貨物行走在千裡路上,所求的就是平安,只有貨物平安到達,他們才會有財可發,所以,他們上路前要拜「五路神」,求個路上平安。慢慢地,這五路神也就變成了財神。所以路頭神的生日也成了祭拜財神的日子。
古代城裡的商家們為了爭個利市,初四晚上就開始搶著「接財神」,稱之為「搶路頭」。商家們給財神獻羊頭,供鯉魚(羊代表吉祥,魚又與「余」同音,鯉魚倒念是魚鯉,諧音「余利」)。接完財神後,全家吃「路頭酒」,以圖利市大發。
有好多地方,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請回來過年的,在堂屋的正中,高掛祖宗牌位,燒香上供,意為請祖宗過年,吃好的,不忘祖宗的意思。到了初五,以家族為單位舉行送家堂的儀式。天還未亮,人們就都煮好餃子,上供、燒紙、叩頭,接著把神主牌位收存起來,只等三聲大炮一響,全族男人帶著香紙鞭炮集合一起,排著隊伍前去上墳,叫做送老祖宗回家。一路上,抬供的抬供,放鞭的放鞭,來到墳地再焚香紙叩頭,喊道:「爺爺奶奶,到家啦!」
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有首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
正月初五為「財神誕辰」。據《古禾雜識》記載:「初四日午後接灶,至夜則接路頭,大家小戶門前各懸燈二盞,中堂陳設水果、粉團、魚肉等物,並有路頭飯、路頭湯,鄙俚之至。」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時東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行神。民間還傳說,財神即為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娲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春節期間初一至初十也有很多習俗,具體如下:
初一至初十民俗習慣
初一:雞日,舊時在元旦貼畫雞辟邪祈福。
初二: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初四:豬日,祭財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諸多禁忌: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財氣,初五的垃圾視為窮土,倒掉就送窮出門。
初六: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來的財神紙馬燒掉,店開始復業。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煙花,啟煙火的習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廟往往在這天設壇祭星。
初九:天爺生日,玉皇大帝誕辰,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
初十:石頭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動用,叫石不動,甚至燒香祭拜石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