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命之年是多少歲?人到了50歲,被稱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的含義為: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知命之年的出處《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知命之年概述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是哲學的說法。古人短命,50多歲便死的不可勝數,《禮記·曲禮上》謂「五十曰艾」,指的便是老年頭發蒼白如艾。古人說,年逾半百,是艾服之年,稱為艾老。
至於「知命之年」,人盡皆知是50歲,卻把這個「命」解作命運,以為50歲是知道自己命運的人,這種解說當然連皮毛都沾不到。「知命」是知天命,但「天命」究竟又是甚麼?「天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論語》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但如果未到50歲,連「天命」是什麼也不知道,「天命」有甚麼可畏呢?五十而知天命,其實也是五十而畏天命。
「天命」也不是上天的命令,上天對人沒有命令,但會賦予人有許多局限條件,賢愚美丑,都不是由人所決定。《中庸》說:「天命之謂性」,這個「性」不是人性,是上天賦予的性格、氣質、能力傾向等特性。按照佛學的說法,那不是天命,而是前世的因和業力所形成今世的果,對我們的生命歷程有個安排和使命承諾,所謂「人各有命」就是這個意思。
「天命」可說是指每人有局限性,但一般都無自知之明,特別是年輕時充滿雄心壯志,一定要年過半百才知余生有限,許多事不能強求,一切要順其自然。才了解生命的意義,所謂「干道變化,各正生命」,是將上天恩賜給自己的才性發揮最大功效。苟能如此,能知天命,便是干卦九五的「飛龍」了。
50歲知命之年的人要提高健康意識,尤其注意下列七大禁忌:
忌煙酒:不論是什麼年齡段的人過度飲酒,對身體都是不利的,攝入過量的酒精會傷害人體的腸胃、肝髒、腎髒的健康,更別說是年入半百的人了。另外,吸入過量的尼古丁會損害肺部的健康,還是少吸煙為好。
忌勞累:中年人切記千萬不要勞累過度,到了這個階段的人抵抗力會明顯下降,若過度勞累,則會積勞成疾。
忌憂愁:50歲的人如果常常沉浸在憂愁裡,會加速衰老。因此,要注意保持一顆開朗的心態面對身邊發生的事情。
忌懶惰:人到中年若不稍加運動,身體的健康指標會急劇下降,導致很多疾病有機可乘。故50歲的中年人更是要注意鍛煉身體,保持充沛的精力。
忌動怒:所謂怒氣攻心,經常動怒會傷心;又動怒是肝火太旺,說明你需要降火。怒氣還會傷肺,對人體的呼吸系統有影響。大家有所不知,人體氣貫全身,經常發怒的人會傷害身體的所有部位!50歲的中年人更是要克制住心中的怒氣。
忌嘴饞:攝入過多的食物會加重腸胃的負荷,中年人攝入過多的食物則容易導致身體發胖,因此應以少吃多餐為,清淡飲食為主,科學膳食。
忌縱欲:中年人方士過多會導致身體吃不消,傷神損壽,影響身體健康。不提倡節欲,也不代表可縱欲。
古代對年齡的稱呼
浏覽古代的詩詞文賦時,都經常會遇到年齡的代稱,現將較為常見的介紹如下:
○襁褓之年:幼年。襁褓:背負幼兒的布條和小被。
○百晬:小兒出生滿一百天所舉行的宴會。子:「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晬』至來歲生日,謂之『周晬』,羅列盤琖於地,盛果木、飯食、官诰、筆研、筭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征兆,謂之『試晬』。此小兒之盛禮也。」
○周晬:一歲。小兒周歲時所舉行的宴會。小孩出生後滿一周歲稱為「晬」。周歲:嬰兒出生滿一年。
○晬日:生子周歲稱為「晬日」。
○度晬:閩南方言。即小孩出生滿一周歲之意。
○抓周:舊俗於小孩滿周歲時,長輩將書本、算盤、筆墨等各種物品擺在孩子面前,讓他隨意抓取,由此來推測他未來的志向。亦稱為「試周」、「試晬」、「試兒」。
○嫛婗:嬰兒、幼小時。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指代嬰兒。一說:十歲以下。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一至三歲的孩童(一說:兩至三歲)。需人提攜、懷抱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另說:指國小或幼兒園的學童。
○總丱:指童年。丱,小孩束發成兩角的樣子。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梁朝皇孫以下,總丱之年,必先入學,觀其志尚。」
○沖齡:幼年。多指天子而言。
小年:幼年。
童年:幼年時期。
幼年:年歲幼少的時候。
龆龀:兒童乳齒脫落,更換新齒的年紀。兒童換牙的年齡,指幼年、童年。
龆年稚齒:孩童時期。
○始龀之年:年幼的人。七、八歲。龀,自乳齒脫換為成人的牙齒。說文解字:「龀,毀齒也。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龀;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龀。」女孩七歲稱髫年,男孩八歲稱龆年或髫年。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龀」。
○觿年:指童年。語本詩經.衛風.芃蘭(植物名。蘿藦科蘿藦屬。多年生草本。蔓生,葉心形,對生,莖、葉含白色汁液,可食。果實大,種子生白絮,隨風飛散。
○黃童:孩童。因幼童毛發未黑,故稱為「黃童」。
○白叟黃童:指老老少少。白叟,老人。黃童,小孩。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垂發:比喻兒童或童年。
○垂髫:七、八歲以下的幼童,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髫,兒童垂下的頭發。因此稱童子或童年為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總角:比喻童年。舊時未成年男女,編扎頭發,形如兩角,稱為「總角」。故用以指未成年的男女。七八歲。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詩經˙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就傅之年:意指八歲或十歲。
○旬年:意指十歲。對人的壽命而言,每十年叫一旬。而「年」是年紀之意,故「旬年」意指十歲。
○幼學:滿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束發: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束發」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及笄:笄,簪子,插住挽起的頭發之用。《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意為女子長成十五歲時,應結發用笄插之,故舊時稱女子十五歲為「及笄」。又《禮記.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所以又以「及笄」謂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齡。
○弱冠:《禮記.曲禮》:「二十曰弱,冠。」弱,年少。是說古代時,男子到了二十歲要行冠禮了。冠禮是古代男子成年(二十歲)時加冠的禮節,儀式隆重,須選定吉日,邀請賓客,故以「弱冠」指二十歲左右的青年男子。
○而立之年: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是說男子到了三十歲該成家立業了,因稱男子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意思是說,遇事能明辨是非而不為迷惑,《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知命之年:這裡的「命」指天命,天能致命於人、決定人類命運。《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為人到五十歲方才懂得了天命,後人因以「知命之年」作為五十歲的代詞。
○花甲之年:古代用干支法紀年,天干地支的名號錯綜參互,故稱花甲。干支的配合,其變有六十,從甲子起到癸亥至,一周為六十變,又名六十甲子,由此稱六十歲為「花甲之年」。
○耳順之年:也是指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意為耳聞其言,能知其微旨。」後以「耳順之年」作六十歲的代稱。
○古稀之年:七十歲的代稱,源出唐朝大詩人杜甫的《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之年:《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又「耋,老也,八十曰耋。」,泛指八九十歲的老年人。
○期頤之年:《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鄭玄注:「頤,養也。」是說人生以百年為期,百歲者飲食、起居、動作無所不待於養,後因稱百歲為「期頤」。「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花甲之年」、「耳順之年」、「古稀之年」、「耄耋之年」、「期頤之年」,也都可以前兩個字代稱相應的年歲,如「年已而立」、「已過花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