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是春節重要的日子之一,這一天最隆重的活動就是出嫁的女兒們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故正月初二在民間被稱為“迎婿日”。大年初二有很多禁忌,這些禁忌從古流傳至今,有著不可被亵渎的含義,在這裡給大家一一列舉,希望大家能夠仔細閱讀,以免犯忌遭來霉運。
大年初二禁忌
1、大年初二忌洗衣: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這兩天不要洗衣服。
2、大年初二白天不可午睡,否則整年度都會很懶惰,其中的含意是因為過年期間有很多客人到家裡拜年,如果睡午覺的話對人很失禮。
3、大年初二忌倒污水、垃圾,掃地:過年期間不要從事灑掃的工作,因為這樣容易把家中的財氣掃掉。
4、大年初二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對象,這樣表示整年度錢財都會被人家掏走。
5、大年初二忌向人討債:過年期間不管是被要債或者是跟人家要債的人在一整年都會很倒霉,因此忌諱向人討債。
6、祭財神忌語。舊時有登門售財神像者。不欲購者,只能回答已有,忌諱說不要。以避不祥。
7、大年初二,女兒回娘家時不能空手,且帶給娘家的禮物,必須是雙數,單數則不吉利。
嫁出的女兒宜初二、三回娘家,不可於大年初一、四、五這幾天回娘家,會導致娘家家運衰敗。那麼,
大年初二為什麼要回娘家?
回娘家也稱為“回門”、“歸寧”,傳說從前有一個女孩子,不顧爸爸的反對嫁給了一個窮人,後來她的爸爸去世後,媽媽忍不住思念,就找女兒和女婿回家,並請他們吃了一頓大餐團聚團聚,這一天剛好是大年初二,本來是因為母親的思念,不知不覺就與團圓夜結合為一樣有團圓意義的回娘家,而除夕本來就是團圓夜,大年初一又是要挨家挨戶拜年的日子,所以回娘家就訂在初二最恰當!
正月初二是女兒歸寧的日子稱為「作客」,女兒出嫁即是「外人」,回家省親就被稱之為「作客」,新婚夫婦初二作客通常由舅子或晚輩前去「娶作客」。回娘家作客時通常會攜帶禮物作為見面禮,俗稱「伴手」或「等路」。
台灣俗語:「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湊擔擔」;意謂父母健在時女兒可以在初二初三回娘家作客,父母去世之後,只能留在家中幫忙做家事,這是沒有父母的哀痛。
大年初二回門注意事項
民間諺語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壽面。又有: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初四吃烙餅炒雞蛋,初五吃餃子捏小人嘴,初六吃合子,合子夾七合子夾八合子夾九,一直吃到拐彎。
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面的,初二的面講究也不少。據說,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現在的人們一般都打個鹵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鹵面或者炸醬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風俗。
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女兒回娘家忌回門禮為單,由於傳統上認為單數不吉利,女婿帶回娘家的禮物必需成雙。
不但如此,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大年初二,孩子們都會提著鯉魚燈去討個好意頭。
大年初一為四時之始,人們以早為貴,早有所成,一切占先。人們早起後,早鳴鞭炮,早開福門,早迎財喜神,早出門叩節拜年。過了“四始”日,人們就不再講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頭紅”的說話。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回到娘家,看到小孩,女兒和女婿都要給紅包,看到娘家的小孩都要給。給到什麼程度呢?一般的禮俗是當天身上帶的現金送完為止。所以,有的姑爺為了這紅包可就頭痛了,帶多了給出去心疼,帶少了沒面子。最好,就是先預備好,估計娘家有幾個紅包要給,不能漏,可以多准備兩份。這樣可以有備無患了。至於紅包裡放多少錢,就豐儉由人了,有錢的可以多放點,錢少的可以少放點,問題不大,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給外舅的紅包要大一些,不能跟其它小孩一樣。
年初二的另一個風俗是,如果你是做生意的,就不能隨便請人吃雞了。以前,老板如果決定解雇某一伙計,即趁初二打牙祭時,請大家吃餐飯,吃時桌中必有一只雞,老板把雞夾給誰就是辭退誰,無情可講,所以叫做“無情雞”。對要回娘家的女兒來說,這天一定要早起,意味著一年都會勤勤快快的。另外,不能空手回娘家,一定要有糖有餅,如果家裡親戚多的,還要多准備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