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經過酷熱的折磨,相信大家都盼望著立秋日的到來吧,2017年的立秋節氣是在哪一天呢?
2017年立秋節氣具體時間
2017年立秋節氣時間為公歷(陽歷)2017年8月7日15時39分58秒,農歷(陰歷)2017年閏六月十六,星期一,干支:丁酉雞年戊申月丙寅日。
每日胎神占方:廚灶爐外正南
五行:爐中火、危執位
沖:沖猴(庚申)煞北
彭祖百忌:丙不修灶必見災殃 寅不祭祀神鬼不嘗
吉神宜趨:天恩、母倉、五合、金匮、鳴犬對
宜:嫁娶/結婚/婚嫁、納采/文定/過訂/完聘/大定、開市/開業/開張、出行、動土、上梁、移徙/喬遷/搬家/搬遷、入宅、破土、安葬
凶神宜忌:游禍
忌:祭祀、祈福
立秋吃什麼傳統食物
不同的節氣中國各地都有著不同的特色食物來代表某個美好的寓意。那麼立秋這天,全國各地都在吃什麼呢?
立秋作為秋天的開端,此時天氣仍悶熱,暑氣難消,有“秋老虎”之稱,自然界的陽氣變化也從“長”的狀態轉向“收”的狀態,全國各地的立秋習俗大不相同。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補償夏天的損失,北方人謂之“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東北立秋要吃黃瓜。杭州一帶立秋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時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老皇歷中都標有具體時間),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麼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對秋季腹瀉的防范意識。民間對節氣多數講究與吃和防病有關,說明自古就非常關注生活健康。
吃茄子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經過了苦夏,人們的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
吃秋桃
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西瓜
與立春的“咬春”相類,京津等地區立秋有“咬秋”的習俗。據說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津門雜記.歲時風俗》: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西瓜是從西北傳入中原,所以叫西瓜,有詩贊:下咽頓除焰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西北立秋前後西瓜剛進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種嘗鮮。此風俗約在清代影響南方,立秋江浙滬等地的西瓜已進入末市,人們對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種種解釋。有人講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積結的淤氣,有的人講可以為過冬積聚“陽威”,而實際上只是北方風俗的影響而已。但有一點應予承認,那就是立秋以後,天氣逐漸涼爽,西瓜上市量日趨減少,立秋日人們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別之意。
台灣吃龍眼
立秋時台灣周圍海域的水溫仍然偏高,所以此時的漁獲還是多屬於暖水魚,如東部的海域可以捕獲到鮮美的立翅旗魚,在高雄外海有小串、烏賊、澎湖附近則有鰆、蝦可以捕獲。這個節氣也是台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北京立秋貼秋膘
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准。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焖肉,以及肉餡餃子、炖雞、炖鴨、紅燒魚等。
山東立秋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南京立秋吃西瓜啃秋
在南京吃西瓜啃秋的習俗在古時就有了。傳說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裡許多人長了癞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讓“癞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結果瘌痢瘡果真好了。因此人們就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東北立秋吃餃子
沈陽立秋當然要“搶秋膘”包餃子(吃黃瓜會越來越瘦,吃茄子會越來越胖)沈陽人自古就有好吃的習慣,並且是什麼季節吃什麼,在這方面東北沈陽人特別的在意和講究。比如說立春那天吃春餅;頭伏餃子二伏那天煮面條;端午時節包粽子;立秋包餃子,(意為搶秋膘、貼秋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