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幾月幾日
秋分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日~24日。
秋分的含義
“秋分”的意思有二:
—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范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范圍漸大。
二是中國人的字典裡,“分”是一個矛盾的字眼,既有離別與失去的孤寂,也有完美的共享與均衡。中國古籍《春秋繁露》中提道:“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與春分一樣,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與春分不一樣的是,此刻,太陽已經結束了北半球的旅行,隨後,它的身影離我們越來越遠,陽光越來越短暫,北半球的冬季踏歌而來。中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劃分點,“立秋”為秋季開始,“霜降”為秋季終止,“秋分”正好位於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中間,將秋季平分。
秋分的物候現象
《七十二侯歌》有曰:“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聲斂震宮;蟄蟲壞戶先為御,水始涸兮勢向東;”
秋分第一候是「雷始收聲」,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以後陰氣逐漸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第二候「蟄蟲坯戶」坯是指細土,眾多小蟲都已經穴藏起來了,還用細土封實孔洞以避免寒氣侵入。
第三候「水始涸」在華北地區春夏季降雨較豐沛,而到了秋天水氣開始干涸,夜間無雲,河川流量也開始變小。在中秋即有賞月、祭月的習俗。
秋分的氣候特征
深秋還未真正來臨,不過,由於太陽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晝夜溫差愈加增大,氣溫也在逐日下降。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 不會很大。
按氣候學上的標准,“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為物候上的秋天了。此時,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團,已經具有一定的勢力。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雨季已經結朿,涼風習習、碧空萬裡、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等詞語,都是對此時景象的描述。
秋分農事指導
水稻:收割,選種,留種。
包谷:收獲晚包谷。
油菜:精細整地,施基肥,處理種子,秋分後開始播種甘藍型油菜,育苗移栽可於白露至秋分播種,比露地略早。
烤煙:甲、中煙采收結束,晚煙打頂、打杈。
茶葉:秋茶下樹結束,整枝,修剪,采邊茶。
蔬菜:移栽白菜;播種秋菜。
果樹:采收梨子、蘋果;秋季嫁接,定植果苗。繼續護秋,防止鼠害。開展牲畜秋防注射和秋季配種改良工作。
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據考證,我國很早就以“秋分”作為耕種的標志了。漢末崔蹇在《四民月令》中寫道:“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後十日中美田。”
秋分,正是收獲的大好時節。農民朋友們要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還要適時早播冬作物,為來年豐產奠定基礎。
關於秋分的農諺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適時種麥年年收,過早過遲有閃失,
先種淤地後種沙,七天出苗正合適。
晚秋作物繼續管,隨熟隨收不能遲。
棉花進入中噴花,四至六天一次拾,
中噴棉花質量好,單存留種正適時。
菠菜小蔥要種上,白菜澆水把肥施,
冬暖大棚膜罩好,種植黃瓜西紅柿。
青貯秸稈繼續搞,牲畜配種機莫失。
養魚餌料不能減,蓮藕采收推上市。
關於秋分的古詩鑒賞
《秋詞》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賞析】
自古以來,人們對秋的描寫都以悲哀肅殺寂寥為主題,我卻說秋天勝過春天。你看那展翅高飛的白鶴正凌雲而上,飛向高空,自由翱翔,看它那矯美的形體與藍天白雲相映襯,不禁讓人感歎,那美的境界會使人詩興大發。
詩人的這首詩,哪裡有一絲悲秋之情,分明是高歌一曲,斗志昂揚。那飛翔於藍天白雲之間的鶴,沖破了秋天肅殺的氛圍,體現了敢於奮斗之精神。這是否也是詩人的精神和情操的寄托與流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