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有言:“古者富貴而名磨滅,唯有非常倜傥之人稱焉。”有的人生前顯赫,死後默默無聞;有的人生前無名,死後流芳百世。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每隔十二年便函有一個輪回,那麼古往今來各屬相的名人已是數不勝數,聽者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麼屬狗的歷史名人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就列舉幾個。
思想家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山東曲阜人,生於公元前551年,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祖上原來是宋國的貴族,後因政治變亂,舉家遷到了魯國,寄人籬下,家道中落,到了孔子這一代更加沒落。孔子年青時當過管理倉庫和看管牛羊一類的小官,中年時為避內亂逃到齊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沒過多久,他又輾轉回到魯國,開始整理古籍和聚徒學,創立儒家學派,中途一度官至主管司法的大司寇,參與國政數月,但他仕途總不如意,很快就退出官場,帶領弟子周游列國,晚年回到魯國,繼續從事整理和傳授古籍的文化教育事業,編訂了《詩》、《書》、《春秋》等重要文獻,他生前的很多精辟言論在他死後由他的弟子門徒編輯《論語》一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孔子一生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教育方面,他廣招門徒,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而且個人獻身教育數十年,相傳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門徒,他們出身於不的諸侯國和不同的社會階層,打破了官府壟斷教育的局面,廣泛地傳播了我國古代的優秀文化。他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的經驗,直到今天仍有較高的借鑒價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誨人不倦”、“因材施教”等,幾乎成了教育者世代勉勵自己和他人的格言,所以他當之無愧地被歷代的人尊奉為“至聖先師”,他創立的儒家思想,經過後世學者的發展,也成了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的統治思想,至今仍在各個方面影響著中國人。
黃宗羲(1610年──1695年)
黃宗羲,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史學家,字太沖,號南雷,浙江余姚人,父黃尊素為“東林名士”,被魏忠賢陷害,他愛遺命問學於劉宗周。19歲入都訟冤,以鐵錐斃死仇人,領導“復社”成員堅持了反宦官權貴的斗爭,幾遭殘殺。清兵南下,他召募義兵,成立“世忠營”,進行武裝抵抗,被魯王任為左副都御史。明亡後隱居著述,屢拒清廷征召。學問涉及天文、算術、樂律、經史百家,無不研究,史學上的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學案》開浙東史學研究的風氣。在哲學上,反對宋儒“理氣在先”之說,認為“理”不是實體,只是“氣”中的條理和秩序。對“測度想象,求見本體,只在知識上立家當,以為良知。”揭露了君主一人私有天下產業的罪狀,作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大膽結論。主要著作有《宋元學案》。
政治家
孫權(公元182年──252年)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他繼承父兄的基業,成為三國時期的一代英雄。
孫權年輕有為,他注意團結各方面的力量,很快贏得了部下的支持,使江東名士張昭、周瑜、魯肅、程普、太史慈等對他“委心而服事焉”穩定了東吳局勢,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在赤壁大敗曹軍,與魏、蜀成鼎足之勢,219年,孫權索取荊州,襲殺蜀國大將關羽,次年又在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229年他在南京稱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