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從古至今被認為是世界第一奇書,是帝王之術,是中國古文化的精髓所在,在當今社會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且它與風水也有著很大的聯系,那麼怎麼通過易經看風水呢?
風水學的本質就是“氣”,而“氣”是生命之源,也是生命之根本。風水中的“氣”是由周圍環境中的各種物體在時間和空間上“交織”而成的“秩序”所決定的。這種“秩序”排列的正確與否、這種“秩序”一旦被打破,都將必然影響著“氣”的“量與質”的變化,從而就會改變風水環境。所以,風水學就是人與自然環境學,是生命學。
《易經》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對象是:天道、地道、人道。即天體的運動規律;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的的變化規律和合理利用;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以及人如何遵循天道、地道,從而達到天地人三者之間的和諧與統一。
風水學的實質就是認識自然環境、利用自然環境、適應自然環境、改造自然環境。就是要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的完美結合。做到外環境能夠納氣、聚氣、藏氣;內環境氣順、對應平衡、和諧協調。自然環境的和諧是講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具有自然的屬性,自然創造了人,環境改造了人,人類的歷史從這個角度去講,就是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歷史。環境影響人,人也影響著環境。
宇宙,在天上,呈現出日月星辰、晝夜以及季節氣候等現象,在地上,形成山河、動植物等各種形體,產生錯綜復雜的變化。而宇宙的動靜變化的規律,在動則剛毅,靜則柔和的陰陽之道的牽引下演繹著,《易經》就用天、地、風、雨、雷、電、山、海八種自然現象代表的八卦,在反映著聚合與分離的群體,彼此調和與沖突的關系。而風水學,是《易經》在方位上的應用,是對人們居住行為的指導。
易經可以說是中國風水學的發源學說,古人認為所謂風水就是藏風得水。大凡有山有水的地方,即環山抱水的地方,都是好的風水之地。用現代科學的觀點看,風水就是人類生態環境的表征詞,它是以空氣和水質為代表的,包括陽光、地磁、聲音、色彩、濕溫度和病原體等環境因素的總和。原始人類生產力落後,難抵御猛獸侵襲,於是選擇山洞作為規避場所。所擇山洞多在較高地帶,這是為了防止水淹。而且洞口大都朝南,一是易於日照,二是躲避寒冬的西北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走出了山林,到依山傍水的平坦地帶聚居,漸漸形成了村落、城鎮。這一時期,風水學還處於原始萌芽狀態。風水學發展人類文明進一步發展,人類深刻認識到環境對人體的作用。風水學突出了風與水對人體的作用,認為風太大的地方不宜人居住,空氣不流通的地方也不宜居住,沒有水的地方不適宜人居住,而水泛濫成災的地方也不適宜居住。風水學其實就是研究人類居住環境的一門學問。古代的風水術(漢代稱之為堪輿,唐代稱之為地理),講陰陽五行,講後天八卦,講河圖、洛書,應該說與易經有著一定的聯系。
以上就是易經看風水的相關內容,如需具體了解,請咨詢本網站專業風水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