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譚姓是全國姓氏排行中第六十五位的大姓,而在歷史上,譚姓雖不是大姓,但也有不少傑出的人才見諸於史冊。那麼大家知道譚姓是如何發展來的嗎?歷史上姓譚的名人有哪些嗎?下面請跟隨小編來一起尋根溯源吧。
譚姓的來源
一、出自姒姓。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堯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遞舜即位後任用鲧的兒子禹治水。據說鲧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二、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三、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遷徙於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西大部分地區。)
譚氏歷史名人
譚綸:字子理,號二華,漢族,江西宜黃縣譚坊人。明代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戲曲活動家。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與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齊名,著有《說物寓武》二十篇軍事著作。
譚元春:明代文學家。字友夏,號鹄灣,別號蓑翁。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天啟間鄉試第一,與同裡鐘惺同為“竟陵派”創始人,論文重視性靈,反對摹古,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所作亦流於僻奧冷澀,有《譚友夏合集》。
譚獻:近代詞人、學者。初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譚獻的詞,內容多抒寫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於強調“寄托”,風格過於含蓄隱曲。但文詞隽秀,琅琅可誦,尤以小令為長。著有《復堂類集》,包括文、詩、詞、日記等。
譚嗣同:漢族,湖南浏陽人,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三十三歲,為世稱“戊戌六君子”之一。
譚紹光:廣西桂平(一說象州或平南)人。太平天國慕王,壯族。1851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後隸忠王李秀成部。1858年參加摧毀江北大營。1860年在擊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州等地時建有戰功。1862年封慕王,領軍圍攻上海。1863年率所部堅守蘇州,奮勇作戰,12月4日在蘇州慕王府主持召開軍事會議時被叛徒郜永寬、汪安鈞等刺死,壯烈犧牲。
譚延闿:字祖安、祖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曾經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
名字的好壞對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徐墨齋居士說過,只有結合自己命理來起的名字,才會對自己有益。比如你是“陰命金相人”,五行喜土、金,那麼可以用五行屬土、金的字來作為你的名字,這樣名字就更有利於你的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