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這個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用的還是比較多的,比如說再見,見面等等,然而在姓氏裡面就不怎麼見,在現代這個姓氏應該是蠻少見的了,那麼見姓的來源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請大家跟我一起來小編看看吧!
見姓第一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大岘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清朝方濬師在《蕉軒隨錄》中記載:“王漁洋<池北偶談>載新城舊事雲:‘邑有仉、俳姓、其姓、見姓。’”著名的清朝學者王士祯在《池北偶談》中所指的“新城”,就是東海蘭陵郡新城邑,即今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是見氏的發源地之一。近有學者認為見氏發源於蘭陵郡丞縣,即今山東省棗莊市峄城鎮,後散遷到淄博、濰坊一帶;清朝時期大移民時移出六個支族,兩支去了陝西,另外四支去了安徽太和。
因而,姜姓見氏實發源於淄博、濰坊一帶,史稱見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古代涀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涀水,古河名,有兩條,一條在今陝西省高陵縣,另有一條在今河南省葉縣,均在當時晉國境內。西周初期,居住於涀水兩岸的住民以涀水名稱為姓氏,稱涀氏,後因水患而陸續遷離其流域,遂將姓氏去“氵”,稱見氏,簡化字為見氏。
該支見氏與姜姓見氏沒有血緣關系。
第三個淵源
源於兵器,出自古代冷兵器時代攻擊武器鋧,屬於以器物名稱為氏。鋧,即小矟,也稱作小矛、小槊。古代冷兵器中的矛,一般長度為一丈,而特別的長至一丈八尺者則稱“矟”。按古代度量衡,一尺為今六寸,丈八尺即今三米六(360厘米)。而不足一丈長的矛(120~200厘米)類兵器,則稱為“鋧”。在春秋、戰國乃至先秦時期,秦國、晉國、楚國軍隊中皆專設有“擲鋧卒”,即標槍手,具有強大的中、短距離攻擊力,在冷兵器時代,鋧主要用來在野戰中對付騎兵、戰車、披甲士等,適於大兵團作戰和圍襲。那些“擲鋧卒”亦被稱為“鋧矟族”,當時即有以其兵器與職能特征為姓氏者,稱鋧氏,後有去“釒”偏旁簡筆為見氏者,世代相傳至今。1954年文字簡化改革之後,簡化為見氏。
該支見氏的姓源復雜,有嬴姓、姬姓、芈姓的綜合淵源,亦與姜姓見氏無任何血緣關系。
郡望
蘭陵郡:又稱濟寧、氶縣、棗莊。夏朝時期,今棗莊地區南屬鄫國,北和西部屬滕國和薛國。
豫 州:即安徽省太和縣。春秋時期屬於宋國,為鹿上邑。
堂號
蘭陵堂:以望立堂。
豫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太和堂。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更多疑惑請咨詢我們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