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魏姓來源有三種簡述:
1、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所載,春秋時,畢公高之裔孫畢萬,在晉國為大夫。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封畢萬於為邑 (今山西芮城縣 ) 。畢萬裔孫魏斯,與趙,韓,三家分晉,各自建國。魏斯建魏國,都安邑 ( 山西夏縣 ) ,為魏文侯,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所滅,原王族散居各地,以原國名為氏。
2、出自芈姓,為颛顼帝的後裔魏冉之後,後改姓魏。據《史記》等有關資料所載,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後異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後改姓魏。
3、出自外姓改姓魏
二、魏姓歷史名人
魏征:字玄成,唐曲城(今山東省掖縣)人。太宗時拜谏議大夫、檢校侍中,谏诤剀切,累官至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 徵:唐代名臣,太宗時,任谏議大夫,敢犯顏直谏。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
魏 源:清末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與龔自珍同為今文經學派,主張抵御外來侵略。曾編撰《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倡導改革變法。他是中國最早放眼看世界的傑出人物之一。
魏無忌:魏國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當時魏家的傑出子弟。他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並稱"四公子"。
魏武子:魏姓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人物,春秋時晉國大夫,其二子魏顆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魏 延:三國時蜀漢名將,曾隨劉備於蜀,以勇猛聞名,累遷為征西大將軍,為南鄭候。
魏 叔:山東壽光籍。清朝乾隆時期官至引龍侯。後代現居壽光侯鎮黃橋。
魏顆:春秋時代晉國魏犨的兒子,為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
魏绛:即魏莊子,魏犨之子,春秋時晉國卿。晉文公時,魏氏列為大夫,徙於霍(今山西省霍州)人。
魏 斯:戰國初魏國的建立者,歷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間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日益強大,並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魏 冉:戰國時期楚國人,曾在秦任將軍,後被拜相,封於穰(今河南省鄧縣),號穰侯。
魏相:濟陽定陶(今山東省定陶東北)人,西漢丞相,宣帝時被封為高平侯,歷任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職,其主張整頓吏治,考核實效。
魏 舒:西晉任城樊(今山東省濟寧)人,晉武帝時為司徒,其人能斷大事,為時人所推崇。
魏 收:下曲陽(今河北省晉州西)人,北齊史學家。北魏時曾任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以才學聞名於世。曾編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
魏 勝:字彥威(1120-1164),淮陽軍宿遷(今屬江蘇省)人,南宋抗金名將。出身於農家,早年曾為弓箭手。膽略過人,骁勇善戰。
魏伯陽:東漢時會稽上虞(今屬浙江省)人,煉丹術家,著有《參同契》三卷,把“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法參照會同契合為一,為我國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鶴山全集》強調“正心、養心”,推崇朱熹學說。
魏良輔: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倉(今屬江蘇省),明代戲曲家,昆腔的創立者。其所著《曲律》一書對以後戲曲音樂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魏大同:山東省壽光籍,魏叔的後代。清末遷至吉林扶余五家站鎮,民國時期考入清華大學。曾任中華民國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長。後代有留在東北的,也有去台灣的。詳情見扶余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