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和氏的嚴格區別,現在我們所說姓氏一詞,在古代是不同的兩詞。姓產生在前,氏產生於後。那在古代姓和氏有什麼區別了?在古代是怎樣區別姓與氏的了?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細說下在古代姓和氏的嚴格區別。
古代姓和氏的嚴格區別
在古代“姓”代表氏族的血統,起源於母系社會,稱為族姓,是為了區分血緣,防止血緣婚配而發明的相應識別標志。“氏”是古代貴族標志與宗族系統的稱號,從夏朝中期開始“氏”成為“姓”的支系,表示功勳和地位。當時部落的大團體,裂變成了若干小團體,出於相互交往中識別的需要,這些小團體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時獲得了一種與地域有聯系的新標志—姓。
歷來以為中國人先有“姓”後有“氏”,事實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關系也在變化。傳說和文獻中出現的“氏”有上百個,最早的是盤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龍氏時代,隨後為钜靈氏、黃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22氏的循蜚紀時代,接著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13氏的因提紀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最重要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為巢,掘地為營;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結繩記事。
先秦時期,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姓氏便開始合而為一,由於形式固定下來,子孫可以永久使用,便於形成一脈相傳的家族,血統源流線索從此變得更為清晰。中國人十分重視姓,養成了同姓聚居的習俗,許多地區流傳著修譜聯宗的習慣,在全國形成了無數的不等的同姓人群,以至後人探討自己的家族史,很容易據此找到血緣所出。
姓氏,把一氏族的人與另一氏族的人區分開來,在一個氏族內部,為了區分彼此,出現了只屬於個人標志的“名”。在社會交往中,無論哪群人在自己內部只用“名”就可以區分彼此,但若與另一氏族的人交往,僅稱“名”還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與自己的“名”結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區別他人。隨著社會的發展,姓名又被賦予了許多新的內涵,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姓氏文化。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