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姓在生活中是很少見的,很多的時候都是見到朵字成為別人的名字在姓氏的後面,那麼單獨成為姓氏的朵姓是怎麼樣來的呢?下面讓我來看看朵姓的來源是怎樣的吧!
朵姓淵源較多,一是源於黨項族,出自西夏時期黨項族唐兀部首領朵羅台,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二是源於蒙古族,出自成吉思汗次子孛兒只斤·朵羅,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三是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域人朵思麻,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四是源於漢族。
第一個淵源
源於黨項族,出自西夏時期黨項族唐兀部首領剁羅台,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唐兀·剁羅台,亦稱唐兀·朵羅台,其祖父叫唐兀·小丑,以制作弓箭著稱,成吉思汗特別喜愛其精湛的技藝。成吉思汗在征討西夏國時,對於黨項族制弓箭的好手給予特別的重視。在史籍《元史·朵羅台傳》中記載:“太祖既定西夏,括諸色人匠,小丑(唐兀人朵羅台的祖父)以業弓進,賜名怯延兀蘭,命為怯憐口行營弓匠百戶,徙居和林,卒。”
宋理宗趙昀寶慶三年(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鐵騎擊敗西夏國的軍事主力後,俘虜了黨項族的唐兀部,其族人隨唐兀·小丑被徙居於漠北腹地哈爾和林(今蒙古國呼根汗山),後來皆融合於蒙古族。當時除了唐兀·小丑,他的孫子唐兀·剁羅台、唐兀·闊闊出等也從事弓箭制造業,並常把他們所造的弓箭主動獻給蒙古大汗,受到稱贊,並封賜唐兀·剁羅台為遼陽行省蒙古部的郡國國王。
到了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天歷元年(公元1328年),唐兀·剁羅台國王起兵造反,自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多倫縣閃電河畔)領兵一直攻至古北口,並屢敗元軍,威逼大都(今北京)。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急征各地大軍,與唐兀·剁羅台大戰於古北口一帶,唐兀·剁羅台最終兵敗被殺。在唐兀·剁羅台的後裔族人以及部眾中,有取先祖名字的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剁氏、朵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李范文便聽人提及雲南昆明市有西夏國相斡道沖的後裔和家譜。今年10月,李范文教授赴昆明參加第34屆國際漢藏語學會時,與斡道沖的第十九世後裔、原雲南省保密局副局長、離休干部朵舜年取得聯系。28日李范文來到朵家,查閱了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鹹豐乙卯年(1855年)撰修的兩種翰氏族譜。據朵舜年介紹,斡道沖生於西夏“國史世家”,精通西夏和漢兩種文字,曾將漢文《論語法》譯為西夏文,著有《論語小議》20卷和《周易卜筮斷》等書,被任命為“番漢教授,”朝庭文臣均尊其為師“。
斡氏家譜記載斡道沖為相10年,為政清廉,弘揚中原文化,倡導儒學,去時”家無私蓄,僅有書籍數床而已“。仁宗仁孝令國人將其遺像畫於郡縣學宮,尊為楷模,世代與孔子從祀。後元朝賜斡氏家族為朵姓。斡道沖曾孫朵兒赤曾宦游於川、滇、噪鄂等地,晚年定居昆明。斡氏後裔據朵舜年所知有數千人,主要散居在雲南的昆明、祿勸、武定、大理、麗江、昭通、東川、雲溪、個舊及北京、上海、四川等地,民族成分在元朝之後多改為漢族、有的改為蒙古族。
第三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成吉思汗次子孛兒只斤·朶羅,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在大蒙古汗國末期,孛兒只斤·拖雷系的孛兒只斤·朵羅時為公王,朶羅亦稱朵羅、剁羅,其長子即著名的孛兒只斤·蒙哥,後來即位為蒙古汗國王位,史稱蒙哥汗。蒙哥汗的弟弟即著名的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南宋理宗趙昀景定元年(大蒙古國薛禅汗孛兒只斤·忽必烈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農歷3月,孛兒只斤·忽必烈在部分蒙古王族的推戴下,即汗位於開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正藍旗),建元“中統”,史稱元朝開端。孛兒只斤·忽必烈繼蒙哥為蒙古汗位後,在中央設中書省,以漢人大儒王文統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十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同年農歷5月,孛兒只斤·窩闊台系的孛兒只斤·阿裡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於和林(今蒙古國杭愛山麓鄂爾渾河東岸的小沙漠地區呼根汗山下)。
孛兒只斤·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托,出兵擊敗了孛兒只斤·阿裡不哥。在與孛兒只斤·阿裡不哥鏖戰的同時,南宋景定三年(元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春,益都行省的漢族江淮大都督李璮乘機叛亂,被孛兒只斤·忽必烈迅速予以鎮壓。李璮的叛亂引起孛兒只斤·忽必烈對漢人的猜忌,於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人諸侯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家族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等。他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加強嚴密對漢人的防范。此外,他又在各級政權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與漢人官僚相互牽制。
南宋景定五年(元中統五年,公元1264年)農歷8月,孛兒只斤·忽必烈又改元為“至元“。經過從中統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損益,新的大元王朝的各種制度大體上確立下來。南宋度宗趙禥鹹淳七年(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孛兒只斤·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南宋鹹淳八年(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孛兒只斤·忽必烈確定以大都為都城(今北京)。
第四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剁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剁史,為東漢時期都吏的下屬官員。都吏,就是“督郵”的別稱。而督郵,就是在《三國演義》中被張飛用柳條鞭笞的那位官吏,諸多後世史家皆不知其原始的官位稱呼。
督郵,是漢朝時期中央政府於各郡設置的官位,為郡守的重要輔佐,負責宣達教令、司獄、诏捕、稽查等事務。視各郡行政轄區的大小,分別設有兩部、四部或五部,每部各設一名督郵。督郵以下,設置有宣、獄、剁、捕、察五名屬員,其中的剁史主要負責地方賦稅征收過程的監督與稽查,但不參與賦稅的具體征收工作。到唐朝以後,督郵的職責被監察司及其屬吏所取代,督郵之稱即被廢黜,同時宣、獄、剁、捕、察這五個屬稱亦被廢止。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更多疑惑請咨詢本站專業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