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取個好名 >> 姓名常識 >> 朱姓的來源

朱姓的來源

  編輯:姓名常識
朱姓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個姓氏,在百家姓裡面它排名第十四位,可見它分布的范圍之廣泛,我們最熟悉的朱姓歷史名人就是朱元璋了,那麼朱姓究竟是怎麼來的呢?下面就請大家跟我一起來小編看看吧!
姓氏來源

源流一

朱姓始成於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陽氏之後。古帝颛顼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賜曹姓。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封安的後裔曹挾在邾(今天山東省鄒城市一帶),建立邾國,附庸於魯國。邾國又作鄒國,亦稱邾婁,有今山東費縣、鄒城、滕州、濟寧金鄉等縣地市,建都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到了戰國中葉為楚所滅,邾國貴族以國為氏,就是邾氏,後邾國君主支庶子孫又去邑為朱姓。

源流二

源於祁姓,出自遠古堯帝之子丹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祁姓朱氏,以丹朱為開姓始祖,是中華民族大聖人之一堯帝的嫡傳後裔。一種正統的說法認為,堯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祖先黃帝的後代。被稱為正史之祖的《史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黃帝生玄囂,玄囂生峤極,峤極生帝喾。帝喾娶陳鋒氏部落的女子慶都為妻,生子放勳,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堯帝。堯帝姓祁,名叫放勳,號稱陶唐氏,因此又叫唐堯或者唐帝。堯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位大聖人大賢君,他統治的時代是中國理想時代的最完美代表。堯帝屬於五帝三皇中的五帝之一,在中國文明史上,他的地位僅次於黃帝,而居於舜帝、夏禹、商湯、周文王、周公、孔子之上。堯帝娶古代散宜氏部族的女子女皇為妻,生了十個兒子。丹朱氏祁,名朱(或作“練”),也是中國歷史上很著名的人物。他的事跡見載於最古老的文獻《尚書》和《世本》、《莊子》、《六韬》、《呂氏春秋》、《史記》、《山海經》等多種正史和子書。氏書與正史記載,堯子丹朱的後裔,分為數支。一支以房為氏,一支以狸為氏,一支以傅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後裔,則以始祖之名“朱”為氏,成為後世朱氏中的重要一支即祁姓朱氏。丹朱後裔朱氏成員,在當年舜敗丹朱於丹浦後,有一支向中國西南遷徙,先秦時主要分布在所謂蒼梧之野(今湖南寧遠九嶷山一帶)。他們不但把始祖丹朱的陵墓帶到了蒼梧,而且也將朱氏族的圖騰神木即朱木也帶到了這裡。《山海經》中因此才有了舜與丹朱葬於蒼梧以及舜所葬岳山有朱木的記載。

源流三

源於朱氏族,出自遠古帝喾時期大臣朱虎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朱虎,亦稱朱彪,又名伯虎,是遠古舜帝時代的大臣,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朱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據文獻記載,朱虎是帝喾高辛氏統治時期的一位部族首領,屬於當時的“八元”之一。

朱虎的後裔源遠流長,成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最為古老的一支,皆尊顯祖朱虎為朱氏為得姓始祖。這一點,得到了許多歷史上姓氏學家們的認同,在經典姓氏史籍《元和姓纂》中,就記載有“朱……一雲舜臣朱彪(讀作hǔ)之後”的記載。此後,如《姓氏急就篇》、《姓氏考略》、《姓氏尋源》等,均記載朱氏族人中有一部分是出自朱虎後裔。

源流四

源於子姓,出自宋微子啟的後裔公子朱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宋微子是商王纣的庶兄,是宋國的開國君主。春秋時期,宋國被諸侯聯手所滅,其後裔有逃至砀(今安徽砀山),改宋氏為朱氏,是為江蘇朱氏。在今日朱氏大家族中,還有一支著名的子姓朱氏。這一支朱氏源於宋國始祖、商朝末帝纣王庶兄微子啟之後,以公子朱為始祖。最早記載朱氏為微子之後的是東漢大學者蔡邕,他在《朱公叔鼎銘》中說:子姓朱氏的開姓始祖,是商王帝乙之孫、宋開國祖微子啟之子,姓子名朱,史稱公子朱。公子朱的子孫,以先祖名字為氏,此即後世子姓朱氏的來歷。子姓朱氏,發源於宋國,後遷徙於江蘇砀山,然後再遷徙於河南宛縣。一說自宋國遷至沛國郡相縣,再自沛國遷南陽宛縣。到兩漢時期,宛縣朱氏顯赫一時。

源流五

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後裔。相傳颛顼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振铎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稱邾子挾,附庸於魯國鄒縣。春秋時,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於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後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古代邾氏族集中生活之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他們將自己所居之地也稱為邾,因而在今山東鄒縣一帶留下了邾城(今山東鄒縣)、邾峄山(又名鄒山、邾山)等地名。

源流七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當朱氏建立明朝,貴為國姓時,便有賜他姓為朱氏以示恩寵之舉。賜姓朱氏有兩類,一為賜外族夷蠻為朱氏,借以籠絡,以示懷柔。如朱元璋推翻元朝後,為了籠絡蒙古貴族,便將許多蒙古人賜姓為朱氏。如賜蒙古族人策珠爾姓名為朱探,賜托果齊叫朱靜,賜甘珠爾叫朱滿,賜都呼叫朱恩,賜布都罕叫朱窺。

另一種賜姓是為了褒獎臣下,以示恩寵。如朱元璋曾賜義子李文忠(字思本)、冰英、何文輝(字德明)、徐司馬(字從政)等人均為朱氏,但不久後又允許他們恢復本姓。又如明末民族大英雄鄭成功(字明俨),本是鄭芝龍與日本女子所生,初取日本姓名田川福松,回國後改為鄭森。明末清初,鄭氏父子擁立唐王,忠心報國,唐王朱聿鍵為了嘉獎他的一片赤誠,便賜他為朱氏,賜名成功,便是朱成功。因此,當時東南沿海與日寇都尊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源流八

據《清朝通志·氏族略》記載,世居吉林長白山、遼寧大凌河等地的滿洲人中也有朱姓。一些八旗姓氏如烏蘇氏、珠佳氏、珠錫哩氏後來均改為朱氏。宋代女真人中有元顏氏,與之對應的漢字姓是朱。

郡望

吳 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隋朝滅陳國後,改吳州為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三國時期孫吳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個吳興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沛 郡:也稱沛國郡、沛縣,始建於漢朝初期。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將家鄉泅水郡改為沛郡,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王莽改為吾符郡,東漢改為沛國。三國魏移治沛縣(今江蘇沛縣)。西晉還舊治,後復為郡,又移治沛縣。南朝宋移治蕭縣(今安徽蕭縣)。北齊時廢。早期沛郡所轄范圍,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省沛縣、豐縣等地。東漢時改為國,後又改回沛郡,所轄地域大為縮小,而且郡治屢有遷移。但作為姓氏郡望意義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漢時的沛郡。

鳳陽郡:隋朝時期置郡,治所在鐘離(今安徽鳳陽)。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荥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中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炀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並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義陽郡:三國時期曹魏國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棗陽縣東南。西晉時期改置為義陽國,其時轄地在今天河南省新野縣南部一帶地區。

錢塘郡:秦朝時期始置錢溏縣,治所在靈隱山麓,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帶。南北朝時期的陳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錢溏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廢錢溏郡置為杭州,移治到錢唐(今浙江杭州靈隱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時期將“溏”改加“土”偏傍為錢塘。民國時期,錢塘與仁和縣合並為杭縣。

太康縣:秦朝時期置陽夏縣。隋朝時期改為太康縣,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一帶地區。

永城縣:東漢時期的臨睢縣,晉朝時期廢除。隋朝時期又改置為永城縣,其時轄地在今天河南省東部,鄰接安徽省。

堂號

"白鹿堂":宋朝時大理學家朱熹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所以稱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講學時主張"循序漸進、居敬持志"八個字的教學原則。循序漸進在教學方法上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師不但教書,還要育人;不但言教,還要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所以叫"居敬堂"。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更多疑惑請咨詢我們更多資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