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是中國南方的古老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的滄源、西盟以及孟連、瀾滄和永德等縣,人口超過35萬。
佤族姓氏的起源
關於人類起源和先民創世,佤族民間有許多傳說,其中最重要和影響最廣泛的是“司崗裡”的傳說。佤語中“司崗”的漢語意思就是石洞,“裡”就是出來的意思,“司崗裡”即石洞裡出來的意思。該傳說的大意是:天神“裡”和地神“倫”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順序創造了天地萬物之後,又創造了人,並把人放在石洞內。後來,人從石洞內走出來,學會了說話,生娃娃,蓋房子,上山打獵,種糧食。相傳這個孕育過佤族先民的“司崗'就在今西盟岳宋區對面不遠的巴戛底附近,至今西盟佤族還視其為聖地,經常舉行祭祀。
在民間傳說中,佤族的姓氏如“果恩”、“賽朔”、“涅”和“楊”等姓都是先民走出“司崗”後取得,他們的姓大多數都有豐富的傳說。比如“賽朔”,佤語中,“賽”即老四之意,“朔”是竹簽之意。佤族姓氏中冠以“賽朔”的很多,亦有典故。比如有個傳說稱,他們從”司崗”出來後,看見天上掉下來一只大鳥,便一起分鳥肉吃。有人把肉放在田埂上,有人把肉掛在茸樹上,後來分別建寨,就姓楊埂和楊茸。還有位排行第四的人發明了用竹簽子串肉的辦法,被稱為“賽朔”。“楊”在佤語中是“村寨”之意。佤族冠以“楊”的姓氏有20多個。在民間傳說中,其來源也是“司崗裡”狩獵范型。佤族人在狩獵中追趕黃牛,有人在追牛途中不慎掉進溝裡,被稱為“歐”,即壕溝之意。後來“歐”另建新寨,後代便姓楊歐5有人因追不上牛便躲進竹林,被稱為“幄”,即竹子之意,其後另建新寨,後代便姓楊幄。有人因追牛時碰上下雨便待在山間不追了,被稱為“阿類克”其後另建新寨,後代便姓楊阿類克。冠以“涅”音的佤族姓氏也有20多個,“涅”是“家”的意思。“果恩”在佤語中是“人”的意思。
有不少人認為,佤族姓氏的來源雖有種種傳說,但認真剖析每個佤姓的含義,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的姓氏實質上多為袓先名、村寨名,或是某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這些得姓方式,對我們研究漢族姓氏的來源也有啟發。
據說佤族姓氏文化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口傳家譜”。下面以 “雲南瀾滄雪林區左都寨賽朔艾尚家譜”舉例:
尚臘——臘撒——撒果——果門——門種——種遼——遼省——省克言——克言道——道臘——臘撒特——撒特孔——孔布蘭——布蘭對——對果恩一一果恩黨——黨格勞——格勞布依——布依魯恩——魯恩樂一一樂塞——塞崗——崗裡。這就是他們代代相傳的父子連名制:從自己的名字逆推上連,自己名與父名相連,父名又與祖父名相連,一代代連上去,一直連到“司崗裡“。如此系統完整的姓氏字輩溯源,在漢姓中是罕見的。
佤族人的起名特點
佤族小孩出生當天,親友送水酒、雞、米等前來賀生,請魔巴殺雞看卦,根據本家族的譜系和出生順序、時辰及時取名。男女取名各自排序,男子取名多用“巖”字開頭,女子取名多用“娜”字開頭。男子當父親後,寨人根據其兒子的名字又有新稱呼,對外人稱其名字時,則用舊名字。
佤族盛行父子連名制。 佤族人的名字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排行,第二部分是本名。兩個部分組成一個人的真名或者全名。男子的排行是長子叫艾,次子叫尼,三子叫桑,四子叫賽……女子的長女叫葉,次叫伊,三女叫安……
佤族的名有的取天干名,也有的取地支名,有些受漢文化影響,有的帶有一種精神寄托。例如取“保”、“老”、“散”、“然”等,其意思為“保重”、“流傳”、“掌管”、“堅硬”等。取“保”名是祝願他長大後萬事如意,得到保重;取“老”名是願他成為名揚天下的好人;取“然”名是盼他像巖石一般堅硬,不怕艱難險阻。借此表達父母的理想和願望。一個嬰兒出生,若排長子,生於屬乙己的日子,取天干名就叫艾那,取地支名就叫艾社。若是長女,可以取葉那或葉社。為避免和父母的名字重復,男孩可以取出生後三天的天干地支名,女孩可取出生前一天的天干地支名。
佤族稱呼人的方式也很特殊,單呼排行表示敬重,單呼小名表示親昵,稱呼真名不帶任何感情色彩。
佤族人在為人父母之後,其名也要隨著改變。男子為父後,要去掉排行,以其第一個孩子的名字取代之,如名叫尼茸的男子,第一個孩子叫葉那,那麼,他的父名便為“那茸”,稱呼時可叫“那茸”,也可叫“更那”,“更”即父親,意為“葉那她爹”。女子為母後,其名不改,但稱呼時,可叫“咩那”即“葉那她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