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在宋代史籍中稱為“撞”、“僮”。解放後稱“僮”,1965年改族名為“壯族”。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大家所熟知的劉三姐就是壯族的代表人物之一,壯族的傳統節日也非常多,下面由給大家一一介紹。
壯族簡介
壯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區,廣西、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壯族有語言,通用漢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
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
壯族是中國嶺南的土著民族。1958年發現的“柳江人”化石,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5萬年左右。可見早在5萬年前,壯族先民就廣泛分布在廣西一帶。他們與布依、傣、侗、水、毛南等族同源於古代越人中的瓯越、駱越,後被稱為烏浒、俚、僚、土。
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1957年《壯文方案》被國務院批准,結束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合法文字的歷史。
壯族的傳統節日
拜山節
拜山節又叫祭雷神節,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屆時,各家蒸煮五色花糯米,備好灑好菜及香、燭、紙錢等供品,全家男女老幼先前往祖宗墳地掃墓,然後舉行祭雷神活動,祈求雷神保佑日後不旱不澇、風調雨順。
拜秧節
拜秧節又叫插秧節、四月八,壯族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舉行。是口,各家要殺雞到田頭祭拜秧苗,以祈禱秧苗茁壯成長。有的人家這天到河邊拾撿“脫馬騰”當湯圓煮吃。廣西壯族自治區思縣那蕩鄉一帶壯族,這天還要開塘捉魚,吃“魚生”,並修理犁、耙等准備耕田插秧。南部壯語方言區四月初八這天,人們請道公到田裡趕鬼,然後開始插插秧。
吃立節
“吃立”壯語原義是歡慶、補過晚年之意。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憑祥、龍州一帶壯族節日,每年農歷正月三十日舉行,節期一天。傳說清朝末年,為抗擊法國人對邊疆的威脅,保衛家鄉,龍州、憑祥一帶壯族人民在春節來臨時告別親人開赴前線。他們浴血奮戰,取得勝利,於農歷正月二十日平安婦來。父老們歡欣鼓舞,便在當天殺豬宰羊,做糯米粑粑,耍龍燈舞獅子,既慶賀平安,又為他們補過春節。從此,這一帶壯族人便有正月三十補過春節的習俗。
達汪節
達汪節是廣西壯族自洽區紅水河沿岸馬山、都安、平果一帶壯族節日,每年農歷七月二十日舉行。節日那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雞腿鴨腿給孩子們留廠待月亮上升時才吃。並邊吃邊向月亮招手,告慰月亮裡的達汪:我們現在生活很好,請您放心。傳說從前,壯鄉有一個名叫達汪的姑娘,美剛、勤勞、善良。土司老爺要娶為姨太太,達汪不從。一次,上司把達汪作為童女祭神求雨,達汪把祭品給那些快餓死的鳥獸吃,土司誣陷說是達汪偷吃,要剖腹驗證。姑娘死後,群鳥把她搬葬在月亮中,這天正是七月二十日。從此,壯族群眾便在這一天殺雞宰鴨祭祀達汪,“達汪節”就這樣沿襲下來。
冬至節
冬至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思陽一帶壯族節日,每年農歷十一月冬至到來之時,這裡的家家戶戶要打做糯米粑粑祭神、拜祭祖宗,並邀請至親好友吃飯。有的地方必須在節日裡吃綠豆糍粑。武鳴縣雙橋壯族,冬至節的主要內容是拜祖先而不請客。
躲鬼節
躲鬼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舉行。壯族認為,農歷七月七日之後,各種厲鬼皆出來活動,人們為免遭其害,都躲在家裡。多數人家還在家裡隆重地祭祀鬼神和祖先,求祖先降服鬼魅以保佑後代平安。
二月社
二月社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山縣洛東一帶壯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舉行。當地農歷二月初,己進入農忙季節,農忙季節開始之際,人們專門祭祀社王,以祈求社王保佑這一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各個村寨舉行二月社的形式有所不同,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祭祀,屆時各家在社王前供整塊熟豬肉、香紙等祭品,然後行祭祀之禮;另一種是以村寨為單位進行,集體祭祀時,由全村寨集資購買肥豬,然後將豬抬到社廟或社壇前,再擺上其它祭品,舉行統一的祭祀儀式。祭祀後的豬肉按集資戶數均分,人們將分得的豬肉拿回家,全家煮食歡聚。
歌墟節
歌墟節是壯族傳統節日,節期各地不一,多在農歷三月三日舉行,也有在秋季舉行的。這一節日的壯語原義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壯族認為,唱歌可以防病治病,延年益壽;唱歌樂神,可以消災除難,故時常擇日到野外唱歌,逐漸發展為定期的歌墟。民間傳說壯家有一對青年男女,擅長唱歌,兩人情深韋笃,經常用山歌敘述愛情。由於父母阻撓,終於不能締結良緣,於是以身殉情,那天正是農歷三月三。青年們為了表達對不合理婚姻習俗的抗議,追求戀愛婚姻自主,便於毎年這一天集中到一塊對唱山歌。
傳說這天也是壯族歌仙劉三姐遇害的口子,她的盛名對歌墟的發展又起到推動作用。《太平寰宇記》有壯族“男女盛服,聚會作歌”的記載,可見歌墟習俗至少在宋代已形成。歌墟節一到,各地區傳統歌點山頭曠野、竹林草坡,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人們以歌敘情,以歌交友。年輕人唱的歌有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新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等。除對歌活動之外,尚有拋繡球、搶花炮等游戲。
觀音誕
觀音誕是壯族婦女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舉行。這一天,凡建有觀音廟的壯族地區,婦女們都要帶上供品,到廟裡去祭祀觀音菩薩。在廣西凌樂縣,婦女們則要相互邀約,徒步到離村寨幾裡遠的水源洞祭供觀音,以求賜子賜福。
花王節
花王節又稱花朝節、百花仙子節或花婆節,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或十九日舉行,節期一天。活動內容主要是祭祀生育神和兒童守護神百花仙子,即花婆。這天,各村寨非親姐妹或非親姑嫂婦女們聚集一起,性情相投者互相結拜為姐妹。之後殺雞敬祭花王,祈求花王饋贈孩子並保佑兒童健康成長。在廣西南部一些地方,這一天青年男女匯集到花朵繁多、象征百花仙子的木棉樹下,對唱情歌,以及歌頌百花仙子純潔、美麗和芬芳的歌。對歌時女青年要向小伙子拋投繡球,活動快結束時小伙子要把繡球拋到木棉樹上去,意為獻給百花仙子。
花王聖母祭
花王聖母祭又稱花婆祭,壯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日舉行。當地民間相傳:花王聖母既是專司生兒育女的神祗,又是兒童的守護神,不論男孩女孩,都是花王聖母家中庭院所種神花的花朵。因此,壯族婦女生育之後,即在床頭牆上,扎一束野花,作為花王聖母的神位,每年正月初一清晨,兒童起床後,先向花王聖母跪拜叩首,祈求花王聖母保佑自己健康無病。
祭百靈
祭百靈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天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這一天,人們要到百靈山上的百靈泉邊對歌紀念百靈。關於這一節日的由來,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天等境內有一座高不見頂的大山,山旁有口深潭,潭裡藏條惡龍。惡龍每年都要吃掉壯族歌壇上一名漂亮的歌手。壯族青年百靈為了殺死惡龍,使壯族歌聲一代代傳下去,歷盡千辛萬苦到天邊取回開天劍,並用自己的鮮血淬劍砍倒高山,把惡龍鎮在潭底。人們為了紀念百靈,便把鎮住惡龍的山取名為百靈山,山上流出的清泉叫百靈泉,並於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百靈生日這天到泉邊放聲高歌。天長日久 ,便形成了祭百靈節。
祭青苗
祭青苗是壯族民間傳統農祀節日,每年農歷七月間擇日舉行。為了求得糧食豐收,每逢農歷七月,人們便舉行祭青苗儀式。屆時,以豬肉、米酒等作為供品供祭於村外田邊,以示讓禾苗神盡情享用,使其歡悅。然後開始路禁,以免行人驚動禾苗神。同時,全村老少聚集在一起,一邊飲酒,一邊髙唱農歌,盡興方歸。
祭娅拜
祭娅拜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者寧、索烏一帶壯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兔日舉行,這天,人們要殺豬、牛各一頭,雞兩只,煎魚四十八尾,到娅拜山上去祭奠壯族女英雄娅拜,祭祀活動十分隆重。相傳,娅拜是毛根寨人,生活在大宋年間。當時,朝庭官兵經常闖進壯鄉騷亂、破壞。娅拜便會同丈夫一起率領壯族百姓起來抗擊官兵。她足智多謀、英勇善戰,指揮眾人一次又一次打敗前來騷擾的官兵,保證了壯鄉的安寧。數年後官兵再度進犯,在一次戰斗中,娅拜不幸遇難,這天正是叫月兔日。人們悲痛地將英雄埋在一個高坡上的長青樹下,並把此山改名叫娅拜山。從那時起,每年娅拜遇難的日子,人們都要殺豬宰牛到娅拜山上去奠祭。
結拜節
結拜節是壯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按壯族傳統習慣,男子年滿十二歲後便有結拜弟兄的權利。平時要好的兩人,如有意結拜,便在結拜節這天由老人主持結拜儀式。儀式上雙方互序年齡、喝生雞血、禀告祖先、對天起誓。結拜兄弟後,意味著日後要相互關照、同甘共苦,如親兄弟一般相互往來。
開定浪
開定浪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寧縣壯族支系布雅衣人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舉行。當地布雅衣人各村寨,都有一個議事亭,裡面供奉著農神。議事亭不僅是舉行全村性的農事祭祀和祈求平安的場所,也是村中老年人們商議勞動生產、宗教祭祀和處理村民婚姻等糾紛的地方,當地壯語稱之為“定浪”。定浪的成員都是在村內有威望的老人,每年二月初二日,便要“開定浪”,商議春耕農事。屆時要用一口豬、兩只雞作為祭品,行祭祀之禮,以祈當年五谷豐登。
六月節
六月節又稱六郎節、七郎節、或過小年,壯族支系布侬人的民間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六月初六,節期一天。布侬人過此節時,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都要宰牛殺雞、制作五色花糯米飯舉行傳統的祭祀活動。民間傳說此節口形成於宋代,是為紀念羁摩州首領於宋慶歷年間率領壯、瑤、漢、彝等族人民反抗朝庭欺壓剝削百姓的壯族英雄侬智髙而流傳下來的。節日裡所吃的花糯飯至少包括白、紅、藍、黑四色。這些顏色異有象征意義:紅色代表起義隊伍裡的壯族、白色代春漢族、黑色代表賽族、藍色代表瑤族。廣南、馬關和麻栗坡等地的布侬人過節的時間和對節日的稱呼有所不同。相傳,侬智高從敵人重重圍困中突圍出來後,六月裡經過的地方在六月過節,七月裡經過的地方便七月過節。當朝皇帝十分懼怕、忌恨侬智高,嚴禁人民懷念奠祭他。聰明的壯族人民於是把六月節稱為“六郎節”或“七朗節”,借愛國名將楊六郎和楊七郎之名紀念壯族人民的英雄。
隴端節
隴端節又叫隴端會或窩端節,“隴端”是壯語音譯,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雲南省富寧縣一帶壯族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二、三月舉行,節期三、五天不等,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歷史,最早起源於對壯族英雄侬智高的紀念活動。節日來臨,人們盛裝從各地趕來、會老友交新朋,唱山歌、吹木葉、彈三弦,熱鬧非凡。壯人常說:隴端必有戲,無戲不隴端。因此,節日裡要安排壯戲、歌舞和雜耍等富於民族特點的文藝活動。通常,壯戲總是不分白天黑夜地演唱,且第一場必為武打。接下來便是白天演武戲,夜裡演文戲。節日期間,青年男女還要聚集到一起相互對歌、賽歌。現在的隴端稍有變化,除舉行傳統的文娛活動外,人們還進行各種商品交易。
螞節
螞節又稱蛙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百色及紅水河畔的鳳山、東蘭一帶的壯族節日,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到正月末。初一,身著盛裝的男女老幼敲鑼打鼓、成群結隊到田邊地頭“請”螞。誰一旦找到成對冬眠在一起的螞,便鳴炮敬告天地。他(她)將被尊為“螞郎”,並由他(她)組織節日的全部活動。初二到初五,白天,全村青少年兒童抬著螞挨家拜年;夜晚,村民們自動聚集到停放螞的小亭為之守喪。正月最後一天葬螞,也是節日的最高潮。各家宰雞殺鴨、蒸煮五色糯米飯。午飯後,全村人一道把螞蝸送往墳地。葬前,由螞郎打開頭一年的棺木驗骨、預測吉凶。屍骨呈金黃色,象征當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屍骨若呈黑色或灰色,預示當年年景不佳,提醒人們注意防洪防旱,並當即舉行一定儀式祈求消災免禍,確保豐收安寧。關於螞節,民間流傳這樣一個盛事:古時候,壯家有個孝子叫東林,母親去世時螞在屋外叫個不停,他怕母親靈魂不得安寧,用開水澆死了螞。結果蛙聲斷絕、人間遭旱、顆粒無收。東林知道自己鑄了大錯,誤殺廣“天女”。決定賠罪,給“天女”厚葬,並每年正月接“天女”回村過節。出此形成了壯族古老而獨特的螞節。
莫一大王節
莫一大王節又稱五谷廟節,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龍江兩岸壯族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二莫一大王誕辰日舉行,節期一天。節日內容主要是祭祀莫一大王,祀求他保佑壯家人生活安寧幸福,一年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以家庭為單位宰雞殺鴨、燒香祭供。大祭活動在莫一大王廟(又叫“五谷廟”)裡舉行,多以村寨為單位。屆時要殺牛、豬各一頭,用骨頭、心、肝、腸等做成十二道菜,多一道少一道都不行;十二道菜不能同時擺上供台,每送上一道中間要間隔一段時間。祭祀儀式結束,每戶留一人參加聚餐,供品按全村戶數分份。關於這一節日的由來,民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柳江、龍江兩岸壯族人民的袓先莫一大王,力大無比、智慧過人,能搬山填海,又能熬海水造鹽,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造福壯鄉,百姓深深地敬愛他。消息傳到皇帝耳裡,皇帝驚恐萬分。於是派兵四處圍追捉拿他。莫一大王因寡不敵眾,被砍掉腦袋。誰知他腦袋雖掉,人卻沒死。他提著腦袋飛上雲端放聲大笑,嚇死不少追兵。壯族人民敬仰、懷念自己的英雄,便在莫一大王誕辰日,舉行祭祀活動。
潑飯節
潑飯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城縣古砦一帶漢、壯等民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八月擇日舉行。節期三天。節前寺廟向村民籌集財物,節日,各個寺廟插聖旗掛紅燈,香煙缭繞。人們忙著殺豬宰羊。寺廟附近的各村每戶來一人,並請數位巫師鬧廟堂。夜晚,寺內燈火通明,鑼鼓喧天,人們一齊叩頭拜天地神明,巫師徹夜講誦經典,並繞火堆而行。然後開始潑飯儀式,由總廟頭人帶各村廟頭人抬出十余筐熟米飯,巫師披長褂戴風帽,手執靈當刀,口噴靈水,使勁念經,各村廟頭沿途奔走潑飯,讓一切鬼神都來享用。潑飯畢,前來祭拜的村民爭先搶拾潑在地上的飯,以求平安無事、豐衣足食。人們把搶來的飯裝在一布袋裡帶回家,祭祀過袓先後,全家品嘗聖飯,同時也喂一些給牲畜和家禽。此節現已不多見。
請牛節
請牛節是壯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早晨舉行。是日,各家小孩都要拿著牛繩到河邊去牽“石牛”,凡是石上有洞的,皆可當作“石牛”,用牛繩牽回家,“養”在牛欄裡,小孩們邊找邊牽還邊唱《請牛歌》,當地人們認為把石牛請回家,可保來年牛只興旺,並免遭瘟疫之災。
三月三大節
三月三大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武嗚縣清江一帶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當地相傳,以前這裡曾有一位英雄,為人正直,經常除惡濟貧,許多百姓都受過他的接濟。後來,他與強大的敵人進行了長時間的殊死搏斗,最終失敗,就在農歷三月初三這天,他死在一棵楓樹下。當地的壯族為了紀念他,便在每年的這天,到野外采楓葉,與糯米攪拌在一起,煮成黑色的菜飯,大家圍坐在一起食用。據當地人說,食用這種飯既可以避邪,又可以預防疾病。
社節
社節又稱保陽春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和八月的社日舉行。該節日主要祭祀古代一位敢說真話的社王。傳說古時候有個國王大宴賓客,宴席桌上擺滿各種山珍海味。國王滿臉得意,炫耀地問眾賓客什麼菜最好吃,群臣們謹小懼微,怕回答不對惹怒國王。這時,社王說運:鹽最好吃。國王以為社王有意與他作對,盛怒之下殺死社王。社王弟弟決心為哥哥伸冤,便改行當了廚師,潛心學成一手好手藝,後被招進王宮當廚師。在一次國王舉辦的宴席上,他什麼菜裡都不擱鹽。國王問其緣由,答曰:去年哥哥因說鹽好吃慘遭殺身之禍,故不敢放鹽。國王聽後知道自己冤殺了好人,便下旨每年農歷二、八月社日悼念社王。這便是社節的由來。屆時,人們要到社壇去燒香化紙,烹煮雞鴨魚肉祭祀社王。而且必須留意在這些供品上放一小撮食鹽。部分地區社節裡要請道公打醮,舉行搶花炮、舞獅子、表演武術、唱戲等文娛活動。
雙喜節
雙喜節又稱“十情節”、“嘗新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上林、忻城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十日舉行。該節時值秋收完畢,人們認為青年人在勞動中播下的愛情種子也該結果,而且兩個十在一起象征吉利,故在此日給兒女完婚的人家很多,鄉間大道上,都是一隊隊衣服嶄新、喜氣洋洋的送親隊伍。故稱之為“雙喜節”。相傳這一習俗是祖先規定下來的。“十情”即豐收之意。人們在這天,還要歡宴慶豐收,各家都用新收獲的大米做成噴香的米飯,還要殺雞、打魚、備酒。歡宴前先敬神祭祖,感謝他們的保佑,表示自己受恩思報,並祈求神靈袓先來年還保佑他們獲得豐收。
送火神節
送火神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舉行。屆時,村民們在野外用稻草造一間小屋,用雞和酒等物祭祀一番後,放火燒掉小屋表示火神以後不會再去火堂燒他們的房捨。當地壯族人家十分崇拜火,禁止對灶火,灶石及火堂吐痰、擤鼻涕。若有違者,咒其日後口舌生毒瘡。
逃軍山節
逃軍山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邕江流域的賓陽、武鳴、橫縣,邕寧一帶壯族節日,時間在農歷四月初八。這天,人們盛裝打扮登上逃軍山頂,舉行紀念活動。先燒香祭祀英雄李亞王,而後跳道公舞、師公舞等舞蹈,青年人則對唱山歌。傳說李亞王原名李化龍,從小習文練武,長大後文武雙全。有一年鬧洪災,莊稼顆粒無收,官府還增租加稅。李化龍組織一支起義軍,攻占了周圍五座縣城,得到人民擁護,人們稱他為李亞王。後官府派出水、陸兩軍圍剿義軍,李亞王寡不敵眾,帶義軍逃到現在的逃軍山,一直抵抗到農歷四月初八這一天,壯烈犧牲。後來,被義軍打死的官兵變成老虎傷害人畜。在四月八這天出現一位獵神,打死了所有老虎。人們追蹤獵神到逃軍山後,獵神便消失了。大家醒悟了,這是李亞王顯靈為民除害。人們便在山上為他建廟。從此,每逢四月八日,人們便前往拜祭,紀念傳說中的英雄。
土地日
土地日是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舉行。各地節日內容、過節方式不盡相同。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思縣那蕩地區的壯族,這天家家戶戶打制糯米粑粑、包湯岡、殺雞,到土地廟祭拜土地神,同時觀察當日天象,由此判斷氣候狀況。他們認為,這天如果晴天,本年便會風調雨順、五谷豐收。反之將有不測天災,要人們提防。武鳴縣雙橋一帶,二月二正值下秧期,過節時家家用粑粑代替米飯,通常天亮前做好吃完,意在封住鳥類的嘴、眼,使莊稼不至受到它們的侵害。並要舉行祭土地神儀式,祈求神靈保@禾苗苗壯成長。
脫轭節
脫轭節又稱牛王誕節或牛魂、節,壯族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五月初七、六月初六或七月初七舉行。節期均為一天。相傳,牛曾是天上的神物,它被派到人間播種百草時犯了錯誤,後被罰在人間吃草耕地。四月初八是牛王誕牛日。
據說牛魔王在這一天也要從天上下到凡間來探視耕牛,保佑其不患疾病瘟疫。因此,在壯鄉,這天不管農活多忙,都要讓耕牛休息一天,要清除牛圈內糞便,撒上石灰。在牛欄門口貼四方形紅紙,設桌祭祀。這天不准罵牛更不准揮鞭打牛。同時家家戶戶要蒸煮五色糯米飯過節。人們還要聚唱山歌、彩調、敲擊銅鼓以示慶祝。
廣西東蘭縣壯族,在這一天要拿下牛鼻繩,脫下轭和竹筒鈴,給牛洗澡、梳毛、捉虱、擦癢。中午,各家在堂屋擺上酒菜,舉行傳統的敬牛儀式。由老人牽牛繞桌一圈,並且邊繞邊唱:“牛吔我的寶咯,牛地我的財咯,稔子花開了,陽雀鳥叫了,春水彈琴了,禾苗封峒了,脫轭節到了,我把你來敬,我把牛轭脫,讓你喘口氣,讓你歇歇腳,吃口好飼料,聽我唱牛歌。"唱罷,喂給牛一團五色飯和一塊臘肉。接著唱述牛的來歷。唱完,再給牛喂上一次臘肉和花糯飯,全家人摸摸牛背,說些吉祥祝福的話,送其回圈,添喂上好飼料。廣西龍勝,村民們四月初八要殺豬到牛魔王廟祭祀。
洗小鐵節
洗小鐵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下雷一帶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二舉行,節期一天。這天,各家請道公趕鬼,把鋤頭、犁耙等農具洗淨晾干,妥善收藏,意在農具辛苦了,現在是農閒季節,可讓其安閒一段時間。家家還要備酒肉飯菜大吃一頓。
新年節
新年節是壯族民間節日,—般從農歷十二月三十日除夕開始,到正月十五日結束。年前,各家各戶姜整修房屋、清掃房前屋後、貼對聯、洗刷衣物器皿、置辦年貨、包粽子等。除夕之夜守歲。雞鳴時小孩燃放鞭炮;婦女著新衣新鞋、提甕或抬桶競相到河邊井上取“新水”。回來的路上撿些象征牛、馬、豬、羊、貓的石頭,並模仿六畜的叫聲;男人提燈籠到廟社燒香化紙。無論何人第一次外出歸來,都須帶回些青枝綠葉插到門上,象征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往後外出必有所獲。
初一通常禁葷半天,但要喝上幾口“新水”加紅糖、蔥花、竹葉、生姜等熬煮成的湯汁。意為喝了這吉祥的新水,來年將會更加聰明伶俐。多數地方初一不串門、禁說不吉利的話,禁動剪刀,否則新的一年裡家庭成員要吵架罵人。不准把東西拿到欄外、不准借東西給別人,怕家財外流。一些地區禁止敲鑼、打鼓,怕驚動鬼神。有的地方則使勁擊敲人身般高的牛皮大鼓。初一見面互道恭喜發財。從初一到初五,灶裡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滅,象征子孫綿長、煙火不斷。
廣西融水、上思一帶壯族初一忌吃青菜,認為吃了青菜,來年田間會多生雜草、影響收成。環江一帶壯族,正月上旬各村寨備酒肉、木刀、木槍、斧頭、竹鏈等,到村頭廟裡祭祀土主神,祈求土主神保佑村寨安寧。雲南文山等地的壯族,要到設在村頭寨尾的“老人廳”去供祭神農氏牌位,以求神靈保佑新年裡人畜興旺、平安,節日期間,一些邊遠山區,多舉行歌圩、拋繡球、舞獅舞龍,唱彩調等活動。壯漢雜居區則喜愛裝扮古事隊或舉行廟會、搶花炮等娛樂活動。
藥王節
藥王節又稱藥師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節期一天。節日內容各地不盡相同。廣西龍勝一帶壯族,五月初五這天要用粽子和肉類供奉廟神及袓宗,並上山采草藥。人們普遍相信這一天采回的藥草療效最好.用這天采回的藥草熬水洗澡,可使皮膚光潔,不患皮膚病,不生爛瘡。在靖西縣,節日有專門的藥市,出賣各種中草藥,這天各家各戶還要在屋裡燒柚子皮,熬煮醋液,在門上插一些芭茅草、楓葉和艾草以示驅邪免災。
魚花節
魚花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浔江西岸壯族漁民傳統節日,每年第一個漁汛期即將到來的三月二十七日和汛期過去後的七月二十日舉行。節日裡,漁鄉人以其獨特的魚食為主的“魚花宴”招待親朋好友、祝賀節日。飯桌上,大家均以魚為話題,相互傳授捕魚養魚經驗。親朋來得越多,吃得越多、越是象征豐收和吉祥,主人會倍感高興。差夜,漁鄉各村燈火通明、鑼鼓喧天,人們唱歌、跳舞慶祝節日。這天除壯族外,附近其他民族的漁民也過此節。
真武帝節
真武帝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城縣古寨一帶漢、壯、仫佬等各民族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舉行,節前,廟頭向各村村民籌款,備辦祭廟物品。節期一到,便開始殺豬宰雞鴨,煮熟供奉真武大帝,燒香燃燭祭拜。祭祀畢,廟頭把熟肉切成小塊分給各戶,各家各戶邀請親朋好友吃節氣飯。民間關於真武大帝的傳說頗多,據說商時纣王昏庸無道,百姓不得安生,真武大帝騰雲駕霧,把天上的妖神和地下的奸臣全部消滅,為百姓除了禍害,人們為了紀念他,遂建“真武帝觀”每年祭拜。
正月大節
正月大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天峨縣白定一帶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舉行,節期為一個月。除夕之前,人們將各種粑糕和豬肉准備好,到除夕這天,要把這些東西供給祖先,還要在牛欄前祭供一陣,意為牛是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祭祀要男女分別進行,初一黎明時,各家換上新的門神,貼上新的對聯,全家老少都穿上新衣,並燃放炮竹.初一、初二是新的一年的開始,這兩天的任何行動,都會影響到一年的禍福,所以要特別小心在意,為了不給一年帶來不祥之兆,老人們這兩天都在屋裡睡覺,青年人則互相拜訪,相聚在一起游戲玩耍。初三要祭地公,每戶出一份肉,由管廟者把肉送到祭祀山,各家派一人參加祭祀儀式,結束後,大家分食祭品。這項活動的目的是祈求土地公保佑再獲豐收。在這天,出嫁的姑娘要回娘家,如果姑娘的父親已死,還要為亡父祭奠,一般用豬肉二斤、酒一斤和甘蔗一斤,粽粑五斤。正月十五日,重新買酒買肉歡宴。正月三十過小年,買雞買肉做粽粑,不再祭神靈祖先,可以盡情暢飲。當地壯族在這個節期禁忌相當多,人們必須嚴格遵守。
祝壽節
祝壽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舉行。老人們若在這年滿六十歲,子孫們要殺雞宰鴨為他慶賀,並給他置一個壽糧缸,以後每年九月九日,晚輩們都要給壽糧缸添糧,裝滿為止,這叫壽米。平時不准任何人食用,只有在老人生病時才給老人煮食。但不能吃完,吃完則表示老人不能長壽。壯族認為,九月九日是個吉利的日子,出嫁的女兒也要回娘家,並拎來三五斤新米補16缸,老人也把缸裡的米換些出來,與糯米摻在一起做成粽子和糍粑,送給子孫和親戚,表示和大家一起共享福壽。
壯年
壯年是貴一省從江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二月初一日舉行。節日前一天清晨,將一頭由各戶輪流喂養的社豬,抬到村外特定的“社擁”前,集體宰殺,祭祀社王。祭畢,將豬肉分成若干份,用竹子串上,每戶一份。各戶用這份豬肉加上自己准備的其它祭品,供奉祖先。然後,全家一起進餐。當地民間傳說:壯族的祖先原在廣西,後有一男子前往貴州省從江一帶謀生,這就是貴州壯族的祖先。廣西的祖公在貴州袓公臨行前說:骨肉遠離,以後每逢春節和七月半都要回老家看看。但後來隨著人口的增長,貴州袓公覺得每年前往廣西探親很難周全,於是決定提前一個月過春節,以便分散在兩地的親人團聚。因此而形成壯年。
斗鳥節
斗鳥節是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閒時擇日舉行,屆時組織斗鳥活動的“會首”在各村寨圩鎮張貼斗鳥告示,願意參加者聞風而動。斗鳥皆由畫眉充當,斗鳥的順序由抽簽結果而定。斗鳥時,將兩個鳥籠並在一起,籠門相對,然後啟開籠門,兩只斗鳥就撕打起來。獲勝者排定名次,有兩條標准,一個是依獲勝次數多少來排定名次,一個是依撕打時間長短來排定名次,第一名稱“頭籠”,第二名稱“二籠”,余下依此類推。最多不超過五籠,取得名次者,可得鋸齒形彩旗一面,獎金若干。獲得頭籠鳥的主人也因此名聲大噪,有的人請來親朋好友聚飲一番,以示慶賀。
鬼節
鬼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壯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日舉行。相傳天神之子羨慕人間,常常偷偷下凡並化做乞丐,幫助其他乞丐和背井離鄉的人,天神知道此事後,命雷公電母將其擊死。七月十四日那天,果然雷電交加。天神之子死後化做鬼住在陰間。當地壯族每逢其忌日,姑娘都要擔著糯米、箬竹葉到河邊洗滌,老人則在家裡剪紙或折紙,男人殺雞宰鴨,待雞鴨飯菜做好後,把一盤精飯和二只燙過的閹雞供在家裡的神龛前,給天神子和祖先聞香味,然後在剪紙和折紙上寫上各種敬奉的字句,在正堂裡焚化,把一些灰燼灑在河裡,一些灑在泉邊。一些拋到空中,一家人這才開始享用酒菜。
祭田節
祭田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一帶壯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這天,各家到田邊殺雞、燒紙錢、插小白旗拜田。祈求神靈保佑稻禾免遭災害、茁壯成長、穗大粒滿。有的人家還在田邊擺插一個稻草人,驅趕蟲鳥、守護莊稼。這天,婦女們還要翻曬全家衣物。人們認為這天天氣最好,晾曬過的什物不易發霉生蟲。
祭祖節
祭祖節即中元節,壯族人於每年農歷七月十四至十六日舉行。內容主要是祭祖。部分地區七月初七開始設祭迎祖。這天要用新竹筍煮水祭祀,民間認為初七是天女沐浴的日子,水質最好,所以人們多在這天染布,做醋。各家視經濟狀況殺雞,鴨或豬。十四開始大祭,祭品有豬肉、整雞、整鴨、發糕、糍粑、米粉、糯飯等。祭品從十四日擺到十六日。每天正餐前都要先熱供品,燃燒紙錢及各種紙衣。經濟狀況好的人家,還要燒紙馬和紙屋祭袓。灰燼用荷葉、海芋葉或芭蕉葉包好,十六日祭祀活動結束,由老人頭戴竹笠、用竹棍“挑”到河邊。扔進河裡。節日期間,室外屋檐下安放一矮桌,擺些供品薄祭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這些祭供游魂野鬼的祭品不能回鍋熱。已出嫁姑娘節日裡要帶上鴨、紙錢等禮品回娘家祭祖先,探望老人。但按壯族風俗,除不落夫家者外,不管路途多遠,女兒必須當天返回夫家,不能在娘家留宿。
九月九
九月九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思縣思陽地方壯族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舉行。屆時,家家殺雞殺鴨、蒸煮糯米飯到野外或高坡上去拜神仙,並就地野餐。相傳古時候,一位婦女在神靈指點下,於九月九日這天炒鹿肉和羊肉送給兩位在山上下棋的神仙。神仙用救生還陽的法術救活她已死去幾天的兒子,並把孩子九歲的命數改為九十歲。這件亊一傳十、十傳百。於是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各家都到郊外去祭祀神仙,祈求神仙保佑兒孫們健康長壽。
乞巧節
乞巧節是廣東省蓮山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日舉行。當地壯族相傳,此日,天上銀河裡的仙女會下凡到人間,姑娘們在此日下河沐浴,則會容貌秀美動人,心靈手巧。所以,當地壯族姑娘都要於此日下河沐浴。當地民間還傳說,用此日河水釀醋格外醇香,因此,當地醋坊紛紛在此日前往河邊汲水釀醋,民間稱這種醋為“七月香”。
清明節
壯族清明節於每年農歷三月間舉行,主要活動是掃墓。舊時通常是同一宗族的所有家庭集體舉行掃墓儀式,後改為各家各戶自祭。屆時,除年老體弱者外,其余家庭成員必須參加。人們帶上花糯,肉糍粑依次到各個墳墓前去供祭,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認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
霜降節
霜降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新縣的下雷、寶圩、雷平一帶及靖西、德保等地方的壯族節日,每年農歷九月霜降日舉行,節期三天。節日的前一天,人們便趕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霜降日凌晨到玉音廟裡祭祀民族英雄岑玉音。
據說在清代,當地州官這一天也要帶上供品前來參加祭祀祈禱儀式。祭畢,在廟宇附近表演舞獅、演唱民間戲曲和對歌。相傳,這是一個紀念反侵略英雄的節日。關於這一節日的來歷,民間有兩種傳說:一說壯族婦女岑玉音,箭術髙超,勇敢過人,為了保衛壯族人民的財產及安寧,同丈夫一起率兵抵御外敵入侵。打敗敵人時,正值霜降夫,人民喜慶三天並定為節日。又說,岑玉音率兵到廣東、福建沿海抗擊倭寇,她料敵如神,用兵果斷,多次智敗侵咯強盜,威振東海。皇帝封官不要,解甲歸鄉直至逝世。因她大敗倭寇是在霜降這一天,人們便在這天舉行祭祀活動,遂形成一年一度的霜降節。
銅鼓節
銅鼓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隘洞及長樂一帶壯族節日。分別於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屆時,青年們把銅鼓抬上山頂,鄭重安放於固定的木架之上,進行敲打銅鼓比賽。賽前要舉行傳統的祭祖儀式。比賽時,公鼓(大鼓)對公鼓,母鼓(小鼓)對母鼓。每組三人,輪換著敲打,鼓聲不能中斷。以打得動聽、持久、響亮且鼓面不裂作為決定勝負的標准。擊鼓比賽進行的同時,男女青年們放聲對歌。鼓聲、歌聲、笑聲此起彼伏。比賽結束,人們擺出從家裡帶來的粽子及其它食物,在山坡草地上野餐。
中秋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晚,壯族人家要賞月、吃月餅。孩子們則用柚子皮自制成各種鬼腦殼,化妝成高公、矮婆,到村裡富裕人家桌上取食月餅。青年男女結伴到田地裡象征性地偷回一些瓜果蔬菜,俗稱“偷青”。認為吃了這些偷來的瓜果蔬菜可以明目。馬山上林一帶的壯族有水上賞月的傳統。節日前幾天,人們便到河中塘裡搭起竹排房。中秋圓月升起之時,舉家登上竹排賞月,西林馱娘江一帶,小伙子要到各家使盡解數做惡作劇,博取主人一頓友好的“痛罵”。罵得越多越吉利。在靖西一些地方,這夭家家戶戶要在門口院內擺上供品;在柚子上插滿點燃的香炷,再把柚子插到一根長竹桿上,立於院壩,這叫朝天香,以示請月姑下凡過節。一位姑娘裝成月亮姑姑,席地而坐,閉目旋轉。同時,圍坐在四周小伙子高聲齊唱《請月姑調》。靖西榮勞一帶壯族舉行燈會,孩子們手舉各種紙扎動物燈,成群結隊從各家供月的八仙桌前繞過。部分壯族地區這天要舉辦歌圩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