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幾月幾日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其中之一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作為節日的最重要的節日。在氣象學家眼中,冬至節氣的確定是有科學理由的。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節氣,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因此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的由來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
關於冬至,有一種古老的說法。《易經·復·象辭》:“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漢代班固《白虎通義》,其《誅伐》篇說:“冬至所以休兵不舉事,閉關商旅行何?此日陽氣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靜,不復行役,扶助微氣,成萬物也。”
《初學記》引《五經通義》:“冬至陽氣萌生,陰陽交精,始成萬物,氣微在下,不可動洩。”
所以,古人眼中的冬至宜靜不宜動,這就是過節了。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很多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與冬至有關,如三顧茅廬,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推崇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第一次不獲晤面,快怏而回。
後值隆冬之際,劉備冒風雪而往。孔明出外閒游,劉備遇其弟諸葛均,留一手札,囑為轉達。二顧茅廬,就發生在冬至期間,也是民間年畫藝人最樂意表現的“三顧茅廬”題材中的內容。
冬至的物候現象
《七十二侯歌》有曰:“短日漸長冬至矣,蚯蚓結泉更不起;漸漸林間麋角解,水泉搖動溫井底;”
冬至第一候「蚯蚓結」此時蚯蚓仍交纏成結狀,縮成一團在土裡過冬。
第二候「糜角解」,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種,鹿是山獸屬陽,糜是喜愛水澤的陰獸,夏至時鹿感受陽氣漸退而解角,糜則是在冬至時感受陰氣漸退而解角;
冬至第三候「水泉動」,深埋於地底之水泉,陽氣引發,水仍可流動未完全結凍。
冬至的氣候特征
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概說
冬至作為民間八節之一,舊時頗受重視,有“冬至大於年”之諺。在福建等地方,“冬至,粉米為丸,祀祖如儀”。此即所言圓子,又稱糍、團圓子。
如今冬至作為節日已經漸漸淡化,然而在古代,冬至比很多普通的節日還要隆重。這是因為我國古代的歷法,曾以冬至為歲首的元旦日,隆重慶祝,改行夏歷後,冬至才退居次位。然而,民間還是有“冬至大似年”的說法,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小年”、“冬節小年兜”等,同春節差不多,只是沒有拜年這一講究。
冬至是一年中晝短夜長的至極之日。冬至過後,便開始晝漸長而夜漸短的過程。因此,古人以冬至為陽生之日。就像出土牛送冬寒一樣,人們想象在陽生之日,通過天人的溝通,以達陽氣。
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年間刻本《惠安縣志》有關記載稱:“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九,仍粘九於門。凡陽象圓,陰象方。五月陰始生,黍先五谷而熟,則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九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為節,抑陰也。”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在冬至這個最寒冷的時期,古人不再勞動,北方捂在炕上打麻將,南方打牌,進行一些室內娛樂活動。所以,冬至後,是古人特別是富人享福的時候。
冬至的民間傳說
關於冬至,有很多民間傳說故事。其中一個故事在福建、台灣等地民間流傳。
故事講冬至節時門扉上的糯米圓:很久很久以前,兩個窮苦人討飯來到閩南小鎮,女兒要留在這裡做奴婢。
離別之際,父女倆討來糯米圓,父親對女兒說:“今日離別,就像糯米圓分成兩半,咱們就每人一乍把它吃下吧。待日後團圓時,再吃圓子。“父親走了,這天正是冬至。女兒盼望等著父親,又到冬至,她對家主說:“大家都吃圓子,門神也該敬敬。”
說游,就搓了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粘在大門上。她想,父親不會忘記離別時的相約,若是看到門上的畫子,會來接她的。
花開花落,女兒每到冬至都要在大門上粘兩枚糯米圓。周圍的人們說,糯米圓象征著團圓和吉利,也學著裝點自家的門。由近及遠,傳為閩南、潮汕和台灣的冬至風俗。
而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說法。這也有一個故事。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馄饨。
在河南南陽,流傳著醫聖張仲景與冬至的傳說,在這裡,吃“捏凍耳朵”是冬至吃餃子的俗稱。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時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斤鍋裡煮熱,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關於冬至的來歷,還有一個與漢高祖劉邦有關的傳說。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民間傳說,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很多地方還有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的習俗,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而在江南水鄉,有冬至惡人變疫鬼的傳說。江南水鄉民間傳說,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
後來人們發現,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至今,江南一些地方還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冬至農事指導
小麥:追施提苗肥。
油菜:第一次中耕,定苗,補苗。
烤煙:准備苗床。
蠶桑:整枝修剪,培肥管理,移栽桑樹,進行冬季芽接。
果樹:深翻,施肥,防寒、防凍。
繼續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加強牲畜越冬飼養。
關於冬至的農諺
冬至時節天最短,太陽直射最偏南,
白天九個多小時,六成以上是黑天,
光照時數它最少,降水量小冠全年,
即日開始進“數九”,日後天氣漸漸寒。
防止凍害最重要,瓜菜窖口要封嚴,
大棚瓜菜加倍管,黃瓜番茄始賣錢。
修台條田深刨溝,春天整平築埂堰。
林木果樹看管好,嚴防破壞和摧殘。
冬季積肥天天搞,背起糞簍把糞撿,
尿澆小麥不停頓,草木灰肥單積攢。
數九騾馬要加料,開春上套不為難。
親魚越冬深處扎,塘底深坑集中點,
冬季定要加保護,否則砸鍋子孫斷。
冬至節氣短信祝福語
給老人:、雨的叮咛,風的柔情,雲的牽掛,陽光的溫暖,拼湊成問候的碎片。冬至時節,一天冷過一天,情意更難忘卻。別感冒了,常走走,添添衣裳,祝您身心都安好!
給朋友:一年冬至夜偏長,心中問候常思量;氣溫早已降,防寒保暖放心上;出門記得添衣裳,深深情誼莫要忘;條條短信訴衷腸,願友生活永安康!
給戀人:心底的思念不知何時開始,心底的牽掛也不知有多長,冬至又來臨,祝福又送上。冬至的餃子嘗一嘗,願我的愛情能夠天長地久、天荒地老!
給小孩:鄭重提醒某某小朋友:今天冬至,別忘記吃餃子,若忘記了。後果嚴重:一不漂亮/酷了,二沒有玩具玩了,三大人不喜歡你了……
關於冬至的古詩鑒賞
《冬至日獨游吉祥寺》宋·蘇轼
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濕枯荄。
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
【賞析】
在那幽深的地底深處,一絲逐漸轉暖的暖意將升而未升,淒厲的風吹下寒冽的雨滋潤了牡丹干枯的根,大自然暗蘊了無限生機。但又有幾人能像詩人那樣了解這些呢?世人都喜歡牡丹盛開時的富貴榮華,有誰能不僅欣賞牡丹的雍容華貴,而且能在枯萎時期,在蕭蕭寒雨時節來稍加眷顧?
詩人明詠世人對杜丹的態度,暗諷趨炎附勢的世態人情。詩人以平凡的生活場景,揭示深刻的社會哲理,這一點,是此詩的主旨所在。